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研究的現實背景及其意義

1.1.1 我國城鎮化的進步及其意義

改革開放40多年,我國從貧窮落后變為富裕小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大國,其中城鎮化的長足進步功不可沒。從一般代表城鎮化水平的城鎮常住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考察,根據國家統計局歷年數據,改革初始的1978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1.73億人,占全國人口比重17.92%。2017年城鎮常住人口增加到8.13億人,占全國人口比重達到58.52%,40多年城鎮常住人口年均凈增1600萬人,平均每年遞增3%。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中國城鎮化,用40多年走過了發達國家200年的歷程。由于僅憑人口數據還難以充分反映中國城鎮化蘊含的經濟社會鮮活的巨變現實及其意義,下面基于我們的研究給出進一步簡要分析。

城鎮化釋放了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產生了巨大的增長拉動效應。其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作用,還突出表現在勞動力供給方面,極大地補充了非農產業所需勞動力,2017年農民工總量為28652萬人,占全國就業人員的36.9%,對GDP增長貢獻率接近20%(1)。農民工供給充分,可達到資本擴張規模報酬非遞減效果,提高了非農產業的勞動參與率,其每提升1個百分點,就可能提高0.88個百分點的GDP潛在增長率(蔡昉郭震威王美艷,2016)(2)。顯然,大量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化轉移有力地支撐了經濟增長。

城鎮化推動城市數量激增和規模擴張。2017年末我國設立城市比1978年增加了2.4倍,達到661個。其中156個城區人口100萬人以上,5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從1978年的1個增加到16個。2008—2012年城建投資占到GDP的3.5%。亞洲開發銀行(2012)估計中國城市規模擴大一倍,對應生產率提高10%。激增的城市加快了人口流動和要素聚集,人本問題和質量問題開始得到關注。各級政府在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方面,做了大量提升工作。201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以來,城鎮棚戶區改造累計開工2645萬套,通過城中村改造推動1200多萬農民就地轉換為市民,2017年隨遷子女就學的比例達到83.5%,完成農民工培訓2300萬人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用水普及率從1978年的81%上升到2017年的98.3%,全國城市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從1978年的3.3標臺增加到2017年的14.7標臺。

優化城市布局、提高要素聚集效應的城市群發展迅速。根據2018年中央提出的全面實施城市群規劃,確立“19+2”的城市群總體布局,19個國家級城市群共聚焦了全國城市數量的38.7%,集中了51.4%的城鎮人口和78.8%的GDP總量(方創琳,2011;魏后凱,2014),顯示了要素高度聚集能力和經濟輻射效應。同時,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為城鎮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2017年末,中國公路里程達到477.35萬公里,比1978年增長了5倍,其中高速公路里程達到13.64萬公里,已覆蓋約97%城鎮人口在20萬人以上的城市。

勞動就業、戶籍、教育、公共財政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以及社會福利體系的日趨完善,促進了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城鎮化在縮小城鄉二元差距、加快城鄉融合一體化進程中持續發力。城鎮化對減少貧困的成績明顯,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77039萬人降至2017年的3046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978年的97.5%降至2017年的3.1%。城鎮化不僅帶動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還改善了就業,2017年城鎮就業人員43419萬人,比1978年的9514萬人增長了4.5倍。城鎮化促進城鄉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全員勞動生產率由1978年的0.49萬元/人提升到2017年的10.12萬元/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鎮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即使城鎮化程度達到70%,也還有四五億人在農村,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習近平,2013)(3)。城鎮化已開始表現出促進農村農業向現代化轉型的特征。基于我國31個省份農業投入和產出的面板數據,我們測算出1978—2016年年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3.4%,顯示出城鎮化對農村農業現代化轉型和改革的重要支撐作用。農業新技術加快擴散的步伐,2017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7.5%,農業機械總動力2017年比1978年增長了8倍,機械化率達到66%。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向農村延伸,促進城鄉市場流通交換,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2017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6%,農村廁所普及率達到81.8%,比2000年的44.8%幾乎翻番,加快了讓農民在鄉村就能夠過上與城市相同甚至更好生活的步伐。這是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

1.1.2 城鎮化是改革開放驅動的重要成果

我國城鎮化的進步是改革開放實踐驅動下取得的,經歷了漫長曲折的過程。改革開放前,受蘇聯的城鎮化體現資本主義發展規律觀念影響(陳光庭,1998)及其舊體制的長期制約,國家在推進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戰略,以及為解決“三農”問題而設立的合作化和公社化等制度安排中均沒有與城鎮化關聯(厲以寧艾豐石軍,2014)(4)。城鎮化發展基本停滯。其中,1962年城鎮常住人口比率為17.33%,而1978年也僅為17.92%,16年間僅增長了0.59個百分點。1983年小崗村的土地承包驅動農村開始改革。農業生產率提高,農產品供給充裕,農村勞動力大量富余,出現大量鄉鎮企業。1984年城鎮戶籍不再與糧油掛鉤,消除農民流向城市的主要障礙,農民開始進城。當時蘇南地區基于城鄉接合部在鄉鎮企業帶動下小城鎮得到空前發展現象,曾經提出城鄉一體化發展概念(周玉,1985;張雨林,1985)。但其經驗沒有受到重視和得到推廣。相反,出現以防止與國企“爭原料、爭市場”以及“離土不離鄉”的名義,限制鄉鎮企業發展和限制農村人員向城市流動的政策,錯失了適時推進城鎮化的良機。20世紀90年代,在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推動下,基于大規模外資、技術引進和國外市場,結合農村的大量富余勞動力,以及土地使用權可以有償轉讓的重要改革(5),工業實現高速增長。與此同時,進城農民由“流民”被轉稱為“農民工”,不久又被賦予勞動力紅利的解讀,再后來引申出農民工市民化問題。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我國農業市場化轉型的“農業產業化”政策。許多地區提出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三化一體”發展戰略。1998年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以擴大內需的長期根本性措施,聚焦提升農民購買力,首次正式推出城鎮化概念。2002年,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2007年,黨的十七大再次明確提出推進城鎮化,實現城鄉一體化,至此“城鎮化”終于被明確為國家的一項重要發展戰略(厲以寧艾豐石軍、2014)。經過上述梳理,可以得到我國城鎮化與“三農”問題緊密關聯,由改革開放驅動的基本認知。

1.1.3 新型城鎮化創新及其重要意義

為應對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我國面臨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提出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重要論斷。以“新型”界定城鎮化。繼而,為矯正人們長期存在,并在全球金融危機重壓之下強化的,以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界定城鎮化的認知偏誤,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從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全面小康實現的全局對城鎮化進行了思想理論的系統化論證,對城鎮化的全局定位做出重大擴展調整。《決定》將城鎮化的全局定位在“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中,定位于服務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三農”問題解決的大戰略,從而澄清城鎮化定位認知偏誤,為新型城鎮化的新型概念注入了認知的重要理論依據。2014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基于《決定》的理論而提出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頂層設計。它基于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就城鎮化發展路徑、主要目標和戰略任務,統籌相關領域制度改革和政策創新,指導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頂層系統設計,為深化城鎮化體制機制改革與新型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1.1.4 城鎮化的新形勢及研究的意義

經歷4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以常住人口比率表示的城鎮化率已接近60%,城鎮化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進入發展的后半程。新時代的城鎮化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定位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快速發展拉動經濟的城鎮化已經進入健康、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新時期。新時代的城鎮化要求是:基于《決定》中深化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決策和《規劃》,緊扣如何進一步推進人的城鎮化,發揮城鎮化在經濟領域、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中的重要作用,解決城鎮化怎樣與環境和諧發展等一系列現實問題,深入研究其全局定位、支撐因素及其發展動力機制的變化。在創新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發現問題,保證新型城鎮化可以承擔起解決我國新時代主要矛盾的歷史任務。這是新型城鎮化的實踐與研究的基本面,也是研究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出發點。應當看到,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更為復雜,需要充分了解其推進狀態,監測其體制機制改革推進效應,評價其理論政策與實踐的創新成果。本書力圖基于新型城鎮化的系統統計測度與評價視角開展細致深入研究。一方面,其統計測度可為相關研究提供系統數據信息支撐;另一方面,其評價分析也有助于發現優勢經驗和短板差距,具有促進新時代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的現實意義。

鑒于我國的大國國情,各地區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水平千差萬別,落實中央城鎮化頂層設計,全國不可能齊步走、一刀切,必須結合本地區具體實際落實與創新。因此,我們的研究對象定位在區域。通過構建適于系統測度和合理評價各區域新型城鎮化的理論方法,開展區域間比較研究。通過各區域城鎮化推進比較評價,監測其落實中央頂層設計的情況,進一步明確優勢和差距,以利于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促進城鎮化的區域協調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阳县| 台南县| 始兴县| 南充市| 阳西县| 郎溪县| 佛冈县| 库尔勒市| 平江县| 永平县| 内乡县| 峡江县| 澳门| 额济纳旗| 江陵县| 中阳县| 宜兴市| 绥阳县| 曲水县| 九江市| 芒康县| 绥棱县| 道孚县| 中西区| 周至县| 英吉沙县| 石屏县| 禄丰县| 宜昌市| 东阿县| 阳高县| 武宣县| 峡江县| 商城县| 仙游县| 武平县| 鹤岗市| 眉山市| 财经| 桦川县| 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