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相關文獻綜述

城鎮化是工業化及其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涵蓋人口、社會、經濟、法律、地理及其規劃建設等方面。我國城鎮化研究開始于20世紀20—30年代,包括城鎮人口密度統計(黎世衡,1922;竺可楨,1926;胡煥庸,1935)、西方的城市研究方法(吳景超,1929)和城市地理研究(王益,1935;陳汝生,1937)等(6)。新中國的城鎮化研究曾一度中斷。改革開放初,魏津生(1979)、吳友仁(1980)、郭振淮(1980)、顧文選(1984)通過國外城鎮化情況介紹,呼吁研究城鎮化問題(7)。隨著改革開放驅動城鎮化,急需回答城鎮化是什么、應該怎么搞的問題。于是從基本概念出發,城鎮化研究逐步形成人口、城市地理、社會、經濟等學科的研究熱點,40多年累積了海量文獻。這里對國內外文獻一并綜述。

1.2.1 關于城鎮化的相關概念

1.2.1.1 城鎮化概念與理論認知(8)

人們對其概念內涵的理論界定存在基于不同學科的較大認知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字義溯源比較

因我國城鎮化一詞從英文“Urbanization”引入,基于農村城鎮演變的不同研究視角,出現與“城”“市”“鎮”“都”對應的中文表達和引經據典的考證解讀。顧朝林(1995)、周恭偉和劉志軍(2009)、潘孝軍(2011)、唐耀華(2013)、劉景華(2015)等結合西方歷史文化背景和中國城市(鎮)歷史開展了“Urbanization”的“訓詁”研究。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聯系、區域”等要素,表達出通過功能差別區分城鎮化和城市化的觀點。

(2)不同學科衍生的城鎮化概念

國內大量借鑒國外文獻,用于探討城鎮化的功能、作用及其本質。人口學認為城市化是人口集中和非農人口轉換過程(Eldridge, 1956,1987;Wilson, 1986)。經濟學認為其是生產方式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產業向上轉移和經濟要素向城鎮集中等過程(吳楚才,1996;顧朝林,2002;張敦富,2008)。地理和城市規劃學界定其為經濟和生活空間用地集聚過程(崔工豪等,1992)。社會學則認為其是農村意識、生活方式的質變(Wirth, 1938)(9),是農民的終結鄉村社會變遷(H.Mendras, 1964)和城市文明形成過程(蔡俊豪陳興渝,1995)。當然,還存在大量學科綜合觀點,認為不同領域的研究不應孤立解釋,不應將城鄉對立,如生產方式的改變不僅包括現代工業化,還包括對傳統農業的產業化改造(10)。城鎮化的社會政策和實踐意義超越了概念的理論范疇,應以動態發展觀來看待(劉傳江王志初,2001)(11)。城鎮化是城鄉融合發展的一個漸進過程,它包含了人口、經濟活動和空間地域三個主體內容的演變與轉換(楊發祥茹婧,2014)。

(3)城鎮化的路徑與發展模式選擇

我國政府、智庫和學界在不同語境下一直有“城鎮化”和“城市化”兩種提法,出現了存在差異或兩者一致的爭論。2012年之前,至少出現20種以上相關的城鎮化概念,包括農村城鎮化、鄉村城市化、就地城鎮化、逆城市化等,這些在歐美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階段性特征,被用來探討中國城鎮化發展的路徑選擇(項繼權,2011)。各種概念和稱謂之爭的背后,實為中國如何推動城鎮化的思考。改革開放以來,對中國到底實行小城鎮(吳友仁,1983;辜勝阻,1991;王凡,1990;朱通華,1990;溫鐵軍,2000;趙燕菁,2001)還是大城市(饒會林,1989;王小魯,2002,2010;巫文艷,2001;劉士林,2008)的城鎮化發展模式一直存在爭議。賀雪峰、張曙光、文貫中等的相關論著是其功過是非討論的經典(簡新華曾衛,2016)(12),表達出在城鄉二元體制下推進城市(鎮)化的認知分歧。2013年,中央提出新型城鎮化戰略后,出現新一輪中國城鎮化發展路徑的爭論,焦點集中在是提升城市的密度(周其仁,2015),繼續優先發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陸銘,2016),還是努力發展中小城市及特色小鎮(胡祖才,2016;喬潤令,2017;鄭新立,2017)。同時也出現倡議發展都市圈、城市群、城市網絡的觀點(張學良,2016;董鎖成,2016)。

1.2.1.2 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及其主題拓展研究

提出新型城鎮化后,如何理解新型,什么是新型城鎮化道路,怎樣提高城鎮化質量,是新型城鎮化需要回答的問題。相關研究和文獻呈現噴發態勢,2014—2018年在中國知網上有關新型城鎮化的文章共有18626篇(13)。圍繞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內涵的相關主題包括:城鎮化速度與質量關系(萬廣華,2013;簡新華等,2013;李楠羅松華,2014;曹飛,2014;謝天成施祖麟,2015)、推進模式與動力機制(李強等,2012;辜勝阻,2012;王曉鵬張宗益,2014)、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張玉磊,2014;周其仁,2015)、城市化轉型與土地陷阱(華生,2013)、農民工市民化(張占斌等,2013;宋娟,2016)、城市規模建設與布局特色(姚士謀王肖惠陳振光,2015)、“三農”問題(崔占峰,2014;賀雪峰,2016)與城鄉一體化(白永秀,2014)、推動以人為本的動力因素(倪鵬飛,2014)等。主題研究不斷拓展,關注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與工業、農業、區域的協調關系,以及如何處理城鄉關系和環境可持續發展問題等。包括在工業化初步實現條件下,我國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已經初步形成一定的互動發展格局的研究(徐維祥等,2015;李賓,2017;趙桂慎等,2017),指出農業現代化仍然是短板,滯后工業化和城鎮化狀態在加劇;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改革緩慢,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不徹底,土地難以流轉集中,經營規模難以擴大,出現農村空心化、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現象的問題(倪鵬飛,2014),提出需要以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推進城鄉一體化(陳錫文,2017),城鎮化進程中要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汪澤波,2016),與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蔡書凱,2014),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

相關研究主題分散,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邏輯,離不開歷史、空間、物質水平等諸多條件的規制,同時根植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歷程(楊發祥茹婧,2014),需要深刻理解《決定》和《規劃》,將新型城鎮化放在全面實現小康和推進我國現代化大格局中思考。

1.2.2 國外城鎮化關聯主題研究

近年來,全球研究涉及增長、土地利用、環境保護和人口健康等領域(14)

1.2.2.1 城鎮化與增長、發展的關系

存在正面、負面影響兩類觀點。正面的影響包括:城鎮化是現代化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城鎮化與國家的發展相互促進(Landes, 1969;Williamson, 1988)。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體現在農村與城市的生產力水平差異和城市中更快生產率的變化。城鎮化和正在發展中的特大城市角色有力地證明了空間聚集的效果(Burgess and Venables, 2004)。聯合國城鎮化研究系列報告(2011)指出一個國家和經濟體進入中等收入水平前,必然會出現顯著的人口涌入城市的情形,城鎮化是發展中國家持續發展的必要因素,城鎮化水平與經濟增長具有積極正向關系(15)。負面的影響包括:Lewis(1977)研究指出城鎮化過程一直伴隨著矛盾,存在不可避免的成本;各國經驗數據顯示,城鎮化在經濟沒有增長的一些國家也能出現(Fay and Opal, 2000),說明城鎮化遠不是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充分條件。另外,在2003年聯合國的調查中,出現逆城市化觀點,反映了人們對城市化的反思。與人口、經濟和地理相關理論不同的是,Lucas(2004,2007)提出了城鎮化主要通過思想和知識加速流動匯集在城市,進而影響城市發展進程的理論。世界銀行則提出,發展中國家在進行城鎮化結構轉變時,需要面對制度、政治和政策方面的難題(Annez and Buckley, 2009)。

1.2.2.2 城市化對鄉村、不平等和環境的影響

要素集聚城市生產,會產生外部性和溢出效應。相關研究包括城市化改善貧困和促進收入趨同,以及城市化加劇不平等的針鋒相對結論。其中Riccardo DiCecio等(2010)利用美國州際、都市與非都市等維度數據,采用非參數動態技術,得到美國在人口遷移和城市化作用下,人們收入以及生活水平呈現出收斂趨同性的結論。David Lagakos等(2017)利用實驗數據隨機控制技術構建了一個研究發展中國家鼓勵城鄉遷移福利效應的模型,發現具有極大遷移偏好的窮人獲益較大。但也存在大量不同研究,包括:Gerard Pie(1996)提出貧窮正在由農村向城市轉移;Martin Ravallion(2007)等在對發展中國家居民消費研究中,發現世界1/4消費貧困存在于城市;增長與城市化可以改善貧困,但是對消除城市消費貧困意義不大。聯合國人居署(2016)則指出不平等加劇、氣候變化、安全環境惡化等城市新問題的挑戰比20年前更加艱巨,如果對城市化不加以規劃和管理,將帶來災難性影響(16)

1.2.2.3 國外高度關注中國的城鎮化研究

中國的城鎮化推進及其溢出效應對世界經濟體的城市化進程、經濟活動、基礎設施、人口遷移、可持續發展影響深遠。當前關注焦點集中在戶籍、土地利用和城市綠色增長等方面,指出中國城鎮化發展存在制度瓶頸。其中中國特色的戶籍制度已成為城鎮化發展的障礙(Nick Wearer、王小兵,2013;Vrajlal Sapovadia et al.,2013);城鎮化的推進占用大量農地,在中國無序地租競爭環境下,可產生一系列農產品供給以及環境問題(G. Fischer, 2011);快速城鎮化面對環境挑戰,國家政策和治理機制影響中國城市的綠色增長(UNSD, 2003;OECD, 2013)。此外,有學者采用OECD城市綠色增長概念框架,檢驗中國城市綠色發展中存在的增長潛力和挑戰。

1.2.3 關于城鎮化評價與測度研究

1.2.3.1 指標測度與經驗研究

一是通過統計和計算人口、土地、空間城鎮化指標以及各種集聚系數來考察城鎮化的水平、速度、規模和效率。包括聯合國(2001)給出城鎮化率計算模型并公布各經濟體城鎮化率的文獻;基于城市經濟理論,提出衡量城鎮化經濟聚集效應的首位度(Berry, 1971;Ades and Glaeser, 1995)、集中指數(Quigley, 2008)等,以及上述參數和聚集指標測度推進的討論(Henderson, 2007;Hirotsugu Uchida and Andrew Nelson, 2010);中國學者針對人口城鎮化、土地城鎮化、空間城鎮化等存在的統計口徑問題,提出相關改進的研究(沈遲,1997;陳彥光,2003;李愛軍等,2004;朱宇,2012);等等。二是大量文獻以城鎮化率為因果變量,考察其對城鄉收入差距(陳釗陸鳴,2004)、創造就業(陸銘等,2012)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世界銀行,2009;陸鳴,2013)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作用,反思城市偏向發展模式(李金昌程開明,2007),探索城鎮化新的動力機制(楊發祥茹婧,2014;辜勝阻,2016),對城市化水平與經濟增長的內生性(張明斗,2013)及溢出效應(冒小棟劉瓊芳,2014)等開展量化研究。以數據為導向,采用協整檢驗、PVAR、空間計量、SBM-DDF模型、Bootstrap截斷回歸、面板分位數模型、非參數統計等技術,開展城鎮化與環境、區域差異、就業等方面的關系和動力作用機制經驗研究(肖功為賀翀,2013;蔡寧叢雅靜吳婧文,2014;周靖祥,2015;陳志,2017;陸銘,2017;等等)。

1.2.3.2 基于指標體系的評價研究

我國城鎮化的推進是與中國的改革進程相關聯的,作為改革的重要驅動力,新型城鎮化的功能定位也是在不斷優化調整的,對于這樣高度復雜的問題,要合理評價其推進現狀,無法使用一個簡單的指標或者某一個方面捕捉整體推進的數量化特征信息,而是需要將作為現象構成部分的不同維度合成在一起,實現對復雜性主題的測度(Mazziotta and Pareto, 2013)。

(1)國外代表性評價研究工作

國際機構和學術組織將復合指數(或稱復合指標)概念和技術引入,構造和測算了一系列代表性的復合指數并定期發布測度結果,諸如聯合國1990年開始發布的人類發展指數和2001年開始發布的技術進步指數,達沃斯論壇2000年提出的世界競爭力指數和環境可持續指數,等等。這些復合指數的構造方法被納入歐洲議會JRC和OECD 2004年提出的復合指標操作框架內,形成了一般范式,結果用于幫助制定政策(OECD, 2008;Mazziotta and Pareto, 2012),其作為經典經濟統計工具對有效測度城鎮化推進狀況具有方法技術借鑒意義。與城市化主題相關的代表性指標體系包括:世界銀行建立的全球城市指標機構(GCIF)構建了由城市服務、生活質量兩大類20個因素組成的全球城市指標計劃;經濟學人智庫(EIU)2011年發布“亞洲綠色城市指數”,從8個方面衡量城市績效;聯合國人居署提出“城市指標項目”,通過43個指標開發了“城市發展指數”,又提出從生產力、基礎設施、生活質量、公平和社會包容、環境可持續性以及治理6個維度測度“城市繁榮指數”。這些機構的研究對于新型城鎮化的統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也具有借鑒意義。

(2)國內關于新型城鎮化的評價研究

國內有大量通過構建指標體系評價新型城鎮化的研究,包括圍繞區域城鎮化發展差異(張曉瑞王振波,2012)、城鎮化發展水平(齊紅倩席旭文高群媛,2015)、新型城鎮化狀態(楊洋王晨章立玲,2015)、新型城鎮化的“新型度”(肖振宇寧哲張杰,2017)與協調水平(賈興梅賈偉,2015)等方面的研究,還有基于新型城鎮化質量(何平倪蘋,2013;呂丹葉萌楊瓊,2014;林挺進宣超,2015;王賓楊琛李群,2017;藍慶新劉昭潔彭一然,2017)及新型城鎮化發展動力(熊湘輝徐璋勇,2018)等相關概念構建評價體系的研究。從評價體系的設計看,各研究在時間區間、評價范圍、評價要素、評價指標、合成過程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相關文獻包括人口、經濟、地理、環境、社會等方面的因素,但沒有將農業農村領域納入評價體系。

1.2.4 相關文獻的評述

聯合國(2011)指出,城市化既然是一個過程,必然面臨不同發展路徑選擇(17),而不同路徑體現出自然增長和政府干預的不同力量組合,形成不同國家城鎮化的不同經驗。在城鎮化發展歷史過程中,不同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特征和相應的路徑選擇。我國應該走什么樣的城鎮化道路,又該采用何種模式發展和推進?在實踐中,國內朝野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已有文獻研究充分體現出了相關認知,對我們的研究具有指導借鑒價值,引發我們三點思考:

其一,城鎮化道路選擇與發展模式探索方面。改革開放初期,國家主要解決貧窮落后問題。現實是,雖然存在激烈爭論,但實踐中,我們還是選擇了經濟主導的城鎮化發展路徑和城市偏向的發展模式。憑借農村改革出現的富余勞動力,通過改革開放搭上全球化快車,推進了工業化,實現了高速增長和財富積累,當然也推進了經濟的城鎮化。但該城鎮化付出了農民利益受損,城鄉、區域差距擴大,“三農”問題激化等巨大社會經濟成本。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已基本完成工業化,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以常住人口比率表示的城鎮化率已接近60%,城鎮化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進入發展的后半程,我國進入新時代。因此,需要基于新時代的特征,借鑒城鎮化歷史經驗和教訓,重新選擇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路徑和模式。這意味著,我們的研究主題需要與此對應。

其二,我國城鎮化是由改革開放驅動的。一般通過某些基層地方的探索,形成改革方案,再經試點后,推廣其成功經驗,即針對不同領域問題,通過試驗和實踐,獲得經驗,取得突破,最終匯聚成巨大改革成果。鑒于城鎮化涵蓋人口、社會、經濟、法律、地理及其規劃建設等諸多領域,各學科的相應研究支撐了城鎮化各方面的改革,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基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由富變強的歷史任務,總結城鎮化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做出推進城鎮化健康、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化改革決策,提出《規劃》。顯然,新型城鎮化仍然是改革驅動的,但這一改革是對原有各領域問題分散改革的系統深化,是通過系統化改革頂層設計,對頑固的體制機制障礙發起的最后攻擊。其不僅要求各學科就頂層設計涉及的各領域開展相應研究,同時與系統的頂層設計改革相對應,還需要各領域交互關系的綜合研究。而集成各領域信息的全面系統的綜合研究,恰恰是已有城鎮化研究的短板。

其三,目前已有的城鎮化評價研究,缺失評價應具備的系統理論基礎,停留在通過城鎮化的相關概念解讀設計評價體系的階段。如前文所述,因不同學科對城鎮化概念存在不同理解,系統理論缺失導致出現政策把握的局部性和研究的數據偏向,難以從國家發展全局和體制機制深化改革方面把握研究。另外,相關研究沒有充分分析評價體系構成要素的交互影響和作用關系,在評價對象主體界定,指標代表性及其統計、經濟意義的解釋,指數估算的權重設計、合成方法的選擇等方面存在較大隨意性,影響評價體系的有效性和評價信息指導效果。

顯然,我們對已有文獻的研究,不僅吸收了相關研究的成果經驗,充實了研究基礎,而且進一步明確了研究的目標和思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穆棱市| 行唐县| 顺义区| 兰坪| 瑞昌市| 安龙县| 岳普湖县| 宝清县| 荔浦县| 宜宾县| 柞水县| 安西县| 和平区| 和静县| 鹤岗市| 商南县| 石门县| 东乡县| 洞头县| 盱眙县| 乌拉特中旗| 广宁县| 新郑市| 淮南市| 福海县| 邻水| 仪陇县| 安徽省| 会泽县| 来安县| 双柏县| 通州市| 礼泉县| 郯城县| 威宁| 靖安县| 尉犁县| 营口市| 浦县| 贵阳市| 油尖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