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型城鎮化區域評價研究(2000—2017)
- 王莉
- 1875字
- 2022-07-27 11:01:48
2.2 新型城鎮化頂層設計規劃
2.2.1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發布背景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布的《決定》,從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全面小康實現的大局對城鎮化的深化改革進行了思想理論的系統化論證。建立了城鎮化的全局定位邏輯,對其定位做出重大調整,為城鎮化的深化改革與新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2013年12月,中央召開了城鎮化工作會議,研究落實《決定》。作為重要舉措,2014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規劃》。《規劃》是基于《決定》的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要求,提出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頂層設計。其是以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為目標,就未來城鎮化的發展路徑、主要目標和戰略任務,統籌相關領域制度改革和政策創新,完成的新型城鎮化推進系統設計,是指導全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宏觀性、戰略性、基礎性規劃,也是新型城鎮化評價的依據,為評價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
《規劃》由規劃背景、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改革完善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和規劃實施,共8篇31章組成。
2.2.2 新型城鎮化全局定位溢出效應
這是基于城鎮化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全局定位,作為《規劃》制定的指導思想而提出的。包括六個方面:一是現代化建設的載體和平臺。承載工業化和信息化發展空間,帶動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二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引擎。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于城鎮化。三是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人口集聚擴大生活性服務需求;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與創新擴大生產性服務需求,驅動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四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土地規模經營難以推行,傳統生產方式難以改變,這是“三農”問題的根源。應隨著農村人口逐步向城鎮轉移,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和機械化。五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促進經濟增長和市場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培育形成新的增長極,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六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全面提升生活質量。逐步破除城鄉二元體制,逐步化解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矛盾。
2.2.3 新型城鎮化四條推進路徑
一是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使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逐步推動在城鎮就業居住但未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二是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城鎮規模結構,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功能,發揮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對城鎮化格局的支撐和引導作用;三是以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培育發展各具特色的城市產業體系,發揮城市創新載體作用,有效預防和治理“城市病”,提高城市空間利用效率,加強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增強對人口集聚和服務的支撐能力,推動城市綠色發展,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四是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加快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改革釋放城鎮化發展潛力(5)。
2.2.4 新型城鎮化五大發展目標
一是穩步提升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二是更加優化城鎮化格局。“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鎮化戰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經濟、人口能力明顯增強,東部地區城市群一體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明顯提高,中西部地區城市群成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的重要增長極。城市規模結構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數量增加,小城鎮服務功能增強。三是城市發展模式科學合理。建成區人口密度逐步提高,人均城市建設用地嚴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內。城市地下管網覆蓋率明顯提高。四是城市生活環境和諧宜人。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更加完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自然景觀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護,城市發展個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五是不斷完善城鎮化體制機制。基本消除阻礙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黨中央高度重視《規劃》的落實。先后公布5個文件,包括《關于開展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的通知》(2014年6月),《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2014年7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2015年4月),《關于開展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2015年7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2016年2月)等。
作為頂層設計的《規劃》,為推進落實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大量指標,為我們的評價研究提供了具體的指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