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修復、重構與后現代主義

所謂“時代裂變”并不僅僅表現為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事實上人類社會非但沒有“斷裂”,也從未發生真正意義上的“失序”,它只是相對地從一種秩序轉變為另一種秩序,哪怕是暫時的戰亂年代,那也只是人類社會的另一種“亂象”秩序。就像“人”本身不可能沒有“習慣”,你沒有早睡的習慣,你就一定有晚睡或者不定時睡的習慣,如果你想改變某種習慣,不是把這種習慣徹底干凈地清除掉,而是只能用另一種習慣來取替它。因此,“時代裂變”所表現出的種種社會問題并不可怕,這說明時代在轉變,習慣在替代,風俗在轉化,社會在轉型。“混沌”總是傾向于誕生新的秩序。物理科學告訴我們,越是在“混沌邊際”,越是劇烈波動,越是具有創造力,并塑造出新秩序。就像美麗的神話“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某種傳說一樣,鳳凰作為幸福的使者,每累積到一定時間(傳說是五百年),就要背負著人世間的不快和恩怨浴火自焚,在經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輪回后重獲新生,并在重生后升華到“只有歡唱”的永生而愈加美麗。記得我小時候上山砍柴下地割莊稼時,手腳經常被劃破割傷,一般情況下沒幾天就會自愈。這說明人體本身就有一種自我修復的功能。20世紀60年代后形成的“自組織理論”講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即作為一個系統它是能夠自動地從無序走向有序,從低級有序走向高級有序的。社會也是一個大系統,正如同弗朗西斯·福山博士所說的:“社會秩序一旦紊亂,就會傾向于重新塑造。”(12)社會問題多了,就會有社會群體或政府組織發出呼聲或具體行動解決這些問題,而每解決一個問題,哪怕是個小問題,人類社會就又向著成熟與文明邁進了一步。

個性蘇醒與自我展現

我們在朋友聚會時或網絡論壇上經常可以看到或聽到,說是“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年輕人多么“自我”“個性”以至“自私”。還有所謂“寒門富二代”的說法,是指普通家庭的年輕人為了實現iPhone7、ipad-Apple等“標配”,理直氣壯地“啃老”向父母要錢,而把這些“標配”買齊了,可能要花掉父母一年多辛辛苦苦撿廢品、賣破爛的積蓄。這些“不給錢就不認父母”的極端“自私”案例雖然并不少見,但我還是認為這并不具有普遍性。如果說現在的年青一代普遍具有“個性”或“自我意識”,我倒覺得從某種意義來看未必不是好事。20世紀50~70年代所受的教育主要是集體主義式的教育,整個思想界的主導潮流突出的是整體、社會或國家,而非個人。那個時期把西方的“個人主義”理解為自私自利的小資產階級思想,人不能有私心,哪怕是“一閃念”也是要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在計劃經濟環境下,“統購統銷”是經濟活動的主流,個體工商和私營經濟還沒有大規模興起,你不是“集體主義”者你便難以融入集體,甚至沒有立足之地。改革開放后就不一樣了,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像萬木逢春般地鮮活起來,再加上原有國營和集體企業員工的大面積“下崗”,你不自己找飯碗自謀出路自負盈虧,你就無法生存下來。工作環境和經濟活動開始從“集體”模式向個體和私營經濟大規模轉移,人們有了自己的店鋪、工廠、房屋等私有財產,“個性”“自我”甚至“自私”的思想性格和社會風氣自然就會膨脹起來。因為你不管他的死活的時候,你就沒有理由不讓他管好自己。或者說讓每個人都釋放出自己的能量,讓每個人都來參與社會資源的重組與分配,這正是改革開放的偉大之處。

個人能量集聚已久的“活火山”終于爆發了。改革開放初期,廣東最流行的口頭禪是“搏一搏啦”。當時我曾兼任《廣東鄉鎮企業》雜志主編,走訪過珠三角無數個企業和企業家,在一次晚餐時一位年輕廠長說:“咳,我兒子都有半年沒見著我了,我晚上回家他睡覺了,我早上出門他還沒醒啦。”我所到之處感受到的都是這種充滿活力的創業激情和企業家精神(13)。而他們咨詢的和需要我幫助解決的大多是經濟糾紛問題。他們是在沒有游戲規則的時候就開始“游戲”的,在沒有法律規范的環境中就開始創業的,能不發生各種糾紛和社會問題嗎?問題發生了就會有解決問題的需求和方案。很快,我們國家的《合同法》《公司法》誕生了,中外合資、合作的各種法律規章也相繼出臺。我曾為珠三角的廠長、經理做上崗培訓時講過經濟法的課程,可以說,我國的經濟法90%以上都是改革開放以后訂立的。我們從單一型的國有和集體所有的經濟體制,發展成為與個體和私營經濟并存的多元模式,從無序到有序,從失范到重新規范,其間難免會發生一些“亂象”,但在我看來這就是社會的修復與重構,這是社會轉型期必經的陣痛。

失衡往往會創造出新秩序的動力,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幾乎都是通過打破舊秩序、舊規則而創造出新的繁榮的。社會轉型與價值觀念的嬗變,既相互聯系又互為因果,而文化領域所反映的這種變化給人的印象尤為深刻。1996年亞特蘭大夏季奧運會期間,美國各大電視里連續播出了通用公司贊助的一組系列廣告,一群健碩的運動員像“超人”一樣在墻體側面奔跑,從懸崖上縱身躍入峽谷,在摩天大樓上跳躍……最后閃出主題字幕:“無拘無束”。無獨有偶,2004年周杰倫演唱了一首中國移動“動感地帶”的廣告曲,歌名叫《我的地盤》,有幾句歌詞是:

在我地盤這,你就得聽我的。

把音樂收割,用聽覺找快樂。

開始在雕刻,我個人的特色。

未來難預測,堅持當下的選擇。

在我地盤這,你就得聽我的。

……

廣告中周杰倫用一種很酷的手勢喊出:“我的地盤聽我的!”“我的地盤我做主!”很多中小學都以此為題目讓學生寫作文。也就在昨天(2018年4月25日),剛滿十歲的林真好小朋友面對她媽媽“該做作業啦”“該彈琴了”的不停嘮叨,竟然說出:“生命是我自己的,干嗎什么都得聽你們的?”無論是有意或無意,無論是理性自覺或自發流露,哪怕是一個生活的小小細節,都能讓我們感受到這是人的“個性”和“自我”的覺醒,是這個時代以“人”為核心的強有力的社會情結與文化主題,是每個“個體”強烈地要從被壓抑被束縛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的吶喊。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2019年暑期上映并創下新票房紀錄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才能借由哪吒之口喊出了那令人心顫的震耳雷霆: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才算!

在我17歲那年,我早上起來穿著運動短褲跑步,回到家里時,老爸說:“這樣太露了不好吧?”再看看現在,女的不低胸不露背那還叫時尚嗎?不化妝不穿吊帶那還叫女孩嗎?男的不光頭不長發那還叫藝術家嗎?可是看慣了人們也就都接受了。1985年我讀博士的時候,中文系一位女博士買了一條牛仔褲又高興又不自然地穿上了,為此我們還特地用兩包花生、兩瓶啤酒為她的勇敢舉辦了一個小小的party。僅僅是服飾,不到20年,就從色彩單一到男女皆可無花不穿,從款式單調到露臍、露背、飄逸、緊身無奇不有,從試穿喇叭褲、牛仔褲到超短褲、超短裙,這其中表露的不僅僅是人們掙脫束縛、追求美的執著和勇氣,更重要的是人們釋放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是整個社會審美價值的觀念變化。如果說張藝謀、馮小剛導演的作品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迷茫與無奈,那么近兩年吳京的《戰狼》和林超賢的《紅海行動》便體現了新一代導演正能量的形成與個人英雄意志的展露。這種社會與文化變遷的主流方向,是人們更加追求“自尊”,表現“個性”,更加自由多樣了。這就是人類社會的進步!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本質上都是對個性減少一些束縛,讓人性獲得更多自由。

這場社會裂變也是新一輪世界性的解放運動。從20世紀中葉開始,西方社會率先經歷了一系列的個體,從傳統社會規范和道德準則束縛中擺脫出來的抗爭與追求。“性革命、女性解放和女權革命,以及支持同性戀權利的運動在西方世界遍地開花。”(14)在我國關于“性”的觀念和行為的變化也十分突出。從普遍認為離婚和婚前同居是不光彩的觀念,到離婚率大幅上升和婚前同居的普遍存在,都反映了這場個性解放運動不止在西方,而是全球性的。盡管這場個性解放運動可能或必然會帶來某些極端個人主義自私自利的負面影響,但個性解放的歷史腳步卻從未因此而停頓下來。特別是在現代社會的互聯網時代,人們獨立的生活空間和工作環境更加優越了,個性的獨立和自尊也就越發凸顯出來。伴隨各種信息的零散化和碎片化,人們的個性化思維在增強,而系統性思維則在衰減,傳統的普遍性、必然性或同一性原則也就理所當然地受到思想界和理論界的沖擊。在一次幾位高級領導一起交流如何進一步解放思想時,一位副省級領導反問道:“我們還有思想嗎?”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摸著石頭過河”的沒有規范、沒有“信仰”的一片“亂象”,并不等于這個時代沒有思想,它可能正在孕育出不一定或不需要被同一認可的個性思想。或者說沒有同一的思想正是這個時代的思想。所謂“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或許正是這個時代生產出來的思想。

人類社會走到今日,普遍的看法是大體經歷了四種社會形態,即原始社會—農業和牧業社會—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而后工業社會又稱信息社會。進入后工業信息社會,人類也就進入了危機事件頻發的風險社會,化武、核武、病毒、戰爭、民族矛盾、文化沖突、貿易摩擦、環境惡化……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爆發各種危機甚至自我毀滅。正是在這樣的高度復雜、高度多樣、高度不確定的信息時代里,文化界和思想界也在高度地活躍著,形成了五花八門、光怪陸離、警世醒世等一系列的藝術和學術流派,這其中最突出的在我看來非“后現代主義”莫屬。

后現代主義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其《歷史研究》一書中首先使用了“后現代”這一概念,但是什么是“后現代主義”?我查閱了大量的關于后現代主義的理論書籍也沒能厘清個頭緒。因為在這個“后現代”的社會里涌現出了一大批的“后現代主義”思想家或學者,他們大多是以法國和美國為代表的學者或教授。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有福柯、德里達、利奧塔、德勒茲、博德里拉、加塔利、格里芬、杰姆遜、墨菲、福洛克等。他們的著作汗牛充棟,不勝枚舉。他們的觀點各執一詞,無奇不有。正如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道格拉斯·凱爾納在他的《后現代理論》一書中所說的:“并不存在什么統一的后現代理論,甚至各種立場之間連基本的一致性也沒有。”(15)他們各有各的主張,各有各的見解,或許不主張同一的“主義”就是后現代主義。所以,美國圣巴巴拉“后現代研究中心”主任大衛·雷·格里芬說:“如果后現代主義這一詞匯在不同使用方面有共同之處的話,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種廣泛的情緒而不是任何共同的教條——即一種認為人類可以而且必須超越現代的情緒。”(16)盡管我們可以說后現代主義是后工業信息社會一種廣泛的思維情緒或文化氛圍,但我們仍然可以從這些紛繁復雜的思想情結中理出幾條具有啟發意義的線索。

第一,后現代主義呈現出明顯的“批判”意志。這種批判特性是一種否定、解構精神,是對舊的傳統的、權威的思想體系、社會秩序以及政治制度等發起的一場猛烈的沖擊。米歇爾·福柯可以說是后現代主義的一面旗幟,北大出版社曾翻譯出版三冊《福柯文選》,布朗在其《福柯》一書中即特別提醒道:“不要忘了這點:福柯是個批判哲學家。”(17)福柯自己在其《知識考古學》中有一句名言:“不要問我是誰,也不要企求我從一而終。”而最激進的批評家要屬博德里拉,他在《論虛無主義》中說:“假如做一名虛無主義者就是執著于消逝模式,而不再是生產模式,那么,我就是一名虛無主義者。”他甚至呼吁進行一場文化革命和全盤革命,“一場20世紀后現代性的革命,這場革命乃是對意義的廣泛的解構,相當于先前對表象的解構。凡生于意義者必將死于意義”。在人們普遍地在為電腦、計算機和網絡信息的方便與偉大而忙于點贊時,他卻在《在沉默的大多數的陰影里》中說:“信息將意義和社會消解為一種云霧彌漫、難以辨認的狀態,由此所導致的絕不是過量的創新,而是與此相反的全面的熵增加。”在他看來,世界已摧毀了自身,剩下的只有碎片,而“玩弄碎片,就是后現代”。他受啟發于福柯,卻專門寫了一部《遺忘福柯》,提醒人們不要掉進福柯的思想窠臼中。雖然博德里拉某些方面過于激進和極端,他也因此遭到許多反對者的批評,但我們應該看到的是他的批判精神正是這個后工業社會人的“個性”的自我覺醒。沒有解構就沒有重構,摧毀的同時也就開啟了重建之門。

第二,后現代主義是一種“超越”精神。后工業社會超越的是工業社會,“后現代性”超越的是“現代性”,后現代主義某種意義上就是“塑造和扶持一個已經存在的確信現代性可以而且必須被超越的運動”。(18)布朗在指出福柯是批判哲學家的同時又說:“福柯分析制度和文本,是為了給思想和行動敞開新的空間。”因此,后現代主義并不只是“否定”和“摧毀”,更重要的是在否定和批評中創造。福柯的研究領域本身就是對傳統研究范式的一種超越。他大半生都在研究和講授哲學,但卻很少討論康德、黑格爾以及古代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他是從瘋狂、監獄、性、貞潔、醫學、譜系學、自我技術等領域的獨特研究中,升華并超越了傳統的哲學范疇,他關注自我,認為生活本身就是最鮮活的創造。格里芬在《和平與后現代范式》中更加明確地指出:“從根本上說,我們是‘創造性’的存在物,每一個人都體現了創造性的能量,人類作為整體顯現最大限度地體現了這種創造性能量(至少在這個星球上如此)。”這種超越和創造不是對傳統和過去的簡單割斷或揚棄,他說:“現代社會已經取得了空前的進步,不能因為反對其消極特點而拋棄這些進步。”他把這種能包容“現代性”的后現代世界觀稱為“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或修正的后現代主義。

第三,后現代主義是多元多樣的“自我”思想。福柯的《自我技術》,其核心就是如何“關注自我”。只有通過“自我技術”實現每一個自我,才能“以此達成自我的轉變”,從而獲得“自我”的幸福、純真、智慧與完美。而關注自我的同時就要承認和尊重其他作為主體的“自我”,承認和尊重個體的差異與多樣。福柯、霍伊都是從譜系學解釋學出發,向“普遍主義”的必然性發起了挑戰。福柯著作深層的主導動機就是要“尊重……差異”,他們堅持解釋的多樣性,否定“唯一正確的解釋”和永恒的“獨一無二的真理”,他們從多元論(而不是二元論)的論證中讓人們尊重個性、尊重多樣性,“學會與偶然一起生活”。正如道格拉斯在《后現代理論》第一章探源時所說:“后現代理論還拒斥現代理論所預設的社會一致性觀念及因果觀念,贊成多樣性、多元性、片斷性和不確定性。此外,后現代理論放棄了大多數現代理論所假定的理性的、統一的主體,贊成被社會和語言非中心化了的碎裂的主體。”也正是因為后現代主義對個性和差異的承認與尊重,后現代“情緒”就像巨浪狂潮一般席卷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從哲學到科技、從歷史到政治、從神學到醫學、從文化到建筑、從性到日常生活,“后現代話語甚至已經滲透到了大眾文化當中,涌現出了許多討論各種不同主題的文章,這些主題包括:后現代總統制、后現代愛情、后現代管理、后現代神學、后現代心靈、后現代電視節目,等等。”(19)自我關注的“個性”的覺醒,隨之而來的是個性的自由與開放,由開放的“個性”創造出來的理論、科技、文化、娛樂等所有成果,也就必然是自由奔放、豐富多樣的。雖然后現代主義反對“普遍規律”的同一性以及決定論等主張,而他們關注自我、尊重個性、承認多樣、禮待差異的思想和主張卻反映了這個時代“個性”覺醒具有普遍性的現象。

很多學者并不認可后現代主義。瑞典的麥茨·埃爾弗森在其《后現代主義與社會研究》一書中即明確表示“我不喜歡這個標簽”,并用“別太認真了”作為全書結束語告誡人們如何對待后現代主義。但他同時客觀地認為后現代主義是一種“激發因素”,在社會研究的各個領域是“發人深省的、激發創造力的”。如他所言,我在讀后現代主義文本時受到的最大啟發就是:“原來我們可以懷疑、可以批判、可以自由思維”——思想是活躍的、理論是豐富的、個性是差異的、文化是多元的、世界是多樣的……

管理是什么?

大師說,我也說。

管理是使命,是一門學科。

管理是工作,是在人際關系網中的穿梭。

管理是器官,它使組織有了活力。

管理是學問,是關于人的品德。

倘若它是一門藝術、一門科學,

那也一定是多因素的綜合。

而這多元綜合當中的核心,

卻是繞不開心靈底處的價值選擇。

有什么樣的靈魂,

就會有什么樣的管理,

就會有什么樣的結果。


(1) 《山海經》卷十七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一般認為當時的不咸山即長白山。

(2) 愛德華·威爾遜.半個地球[M].魏薇,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3) 羅曼·羅蘭.音樂的故事[M].冷杉,代紅,譯.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

(4) 陳一峰.精品度假酒店規劃與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

(5) 弗朗西斯·福山.大斷裂——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的重建[M].唐磊,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6) 尚重生.當代中國社會問題透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2).

(7) 以上數據及圖表等相關信息,據人民網、新華網和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及政府相關公報整理得出。

(8) 以上數據及圖表等相關信息,據《中國統計年鑒》及政府相關公報整理得出。

(9) 李松.中國社會誠信危機調查[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11.

(10) 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M].郭華,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11) 這段文字各版本略有不同,此處引用的是作家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宋兆霖譯本。

(12) 弗朗西斯·福山.大斷裂——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的重建[M].唐磊,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13) 這種企業家精神,我在199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珠江三角洲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研究》中用了三章多的筆墨做了闡述。

(14) 弗朗西斯·福山.大斷裂——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的重建[M].唐磊,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15) 道格拉斯·凱爾納,斯蒂文·貝斯特.后現代理論[M].張志斌,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16) 大衛·雷·格里芬.后現代精神[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17) 艾莉森·利·布朗.福柯[M].聶保平,譯.北京:中華書局,2002.

(18) 大衛·雷·格里芬.后現代精神[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19) 道格拉斯·凱爾納,斯蒂文·貝斯特.后現代理論[M].張志斌,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襄县| 巩义市| 江北区| 太仓市| 晋州市| 开鲁县| 巴马| 弥渡县| 建水县| 屏山县| 南汇区| 镇坪县| 青龙| 石阡县| 新泰市| 磴口县| 津南区| 金华市| 治多县| 友谊县| 南漳县| 襄汾县| 虞城县| 长白| 鄯善县| 宜丰县| 玉溪市| 齐齐哈尔市| 饶平县| 青铜峡市| 台湾省| 长治县| 黄冈市| 玉山县| 新干县| 平顶山市| 罗源县| 嵊州市| 望奎县| 永春县| 额济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