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向組織管理要效益
制造業發達水平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是區別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重要標準。伴隨著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歷程,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在長期的發展和變革中,實現了技術的迭代升級、團隊的更迭、新老班子的交接等工作。中國也擁有了全球最完備的工業制造體系,以廣東、浙江、福建為領頭的制造業大省帶起了珠三角、長三角等大區的布局,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工業制造領域,歐美日發達國家擁有著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裝備工業,并高高豎起知識產權壁壘,將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制造與高溢價的核心技術牢牢掐在手心。中國制造業要想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對于高新技術以及國際頂尖技術人才的依賴和需求越來越高。而組織發展、團隊效率和對人才的管理,對于越來越多的企業家來說,也日益成為擺在面前的一道難題,也是工業企業在科創領域發展和轉型的隱憂與“瓶頸”。
這幾年和朗歐咨詢的張應春院長多有交流??吹綇堅洪L帶領他的團隊深入全國各地的中小制造業企業中,幫助企業從戰略的梳理,到精細化管理到組織管理的落地,推動制造型企業在技術把控、成本分析、工作效率上不斷改進,心里很是感慨。一來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投身一線,真真切切地投身于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去;二來這也帶動了中國工業企業的創始人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一直保持開放和學習的心態。同時我也欣喜地看到,當理論研究和企業咨詢結合起來的時候,爆發出的思維火花是如此的鮮活,點燃了企業家不斷變革的信心和決心。
目前,中國工業企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依舊存在著我們擔憂的問題:
譬如中國的基礎研究能力還非常薄弱,員工對于科學問題的好奇心、探索心難以支撐持續創新研究能力的發展;關鍵核心技術、關鍵原材料、核心零部件等還有不少沒有掌握在企業自己手里;中國企業中發明專利的技術含量仍有待提高,具有技術顛覆性、突破性的專利仍較少;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專利和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仍需努力……
我相信張院長在給制造業企業做咨詢服務的時候,會面臨許多棘手的細節問題,作為企業精細化管理的專家,從管事情到理人心,從組織建設到機制設計,一步步升級迭代,切實推進制造型企業的發展,也讓張院長在企業管理方面積累起豐富的經驗,觀察問題的視角更加寬廣,為此張院長也常打電話跟我討論管理科學在制造型企業中如何賦能,尤其是和企業在科技創造、先進制造的結合上,認真地反思各個方面的不足、補齊各個方面的短板,幫助企業更健康穩定地發展。從2016年起,我看到張院長每年都帶著上百位企業家遠赴德國的漢諾威工業展、美國的CES展以及到日本制造業頂尖企業進行參訪和交流。這么多年,我們從第一次去參觀時的小心翼翼,到第二次去的大膽求教,到第三次去的謀求合作……張院長不止一次跟我表達過,我們的企業家伴隨著時代發展和見識積累,深諳企業基業長青對于人才、技術的要求和依賴,這些訴求也不斷提醒他更多地關注企業組織管理和機制設計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也促使他動筆來把這些觀點和方法論做一個系統的梳理。
基于復旦管理學院對于制造型企業的調查和研究,我們發現企業在組織管理中存在著一些共性問題:
第一,首當其沖的是績效管理的問題,很多企業創始人、科學家、技術人員不懂得如何設計合理的激勵機制。伴隨復雜的經濟形勢,企業本身可持續性發展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對于企業來說,就需要設計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績效管理機制來適應企業不同時期的發展需要,幫助企業解決核心人員的激勵問題。
第二,許多制造型企業不太懂得公司治理的重要性,缺乏對商業模式、戰略規劃、組織發展的整體思考。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外部引入的職業經理人和創始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企業融資后,外部資本方涌入后,對于企業戰略方向把控,以及與團隊在決策執行和日常運營方面的分歧而產生的沖突。這些都會帶來公司組織管理的困局。
第三,企業的文化建設、沖突管理能力欠缺。文化是企業發展的源泉,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如何讓實體制造業企業的員工能夠抵制外界各樣的誘惑,更加深刻地認同企業的使命、愿景、目標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從而對企業的發展變革、績效提升起到積極的作用,也是企業家們探索的重點。
第四,面對企業復雜的外部關系與環境的挑戰,實體企業缺少隨機應變的能力和準備。比如,疫情期間,實體企業面對海外訂單銳減、國內生產受疫情反復的影響導致員工以線上工作的新形式來展開,以及如何跨行業地整合資源、如何獲取政府的支持、如何拓展新的銷售渠道與建立銷售體系……都是實實在在的實體企業尤其是制造型企業需要在新形勢下突破的難點。
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管理教育界和管理研究機構為了能更好地成為實體企業尤其是制造型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陪伴者、指導者,共同聚焦、聚力于制造業事業的發展。如何支持企業以更有效率、更高成功率的方式發展、壯大?如何推動相關領域不同產業之間的相互融合、去舊立新、再造升級?如何幫助企業突破產業邊界、發揮溢出效應、促進產業升級?張院長同我們的教授一樣,通過一線的實地研究去重新認識和理解,我們既有的一整套管理知識體系,其中哪些依然有效,能夠延伸運用到今天的企業運營中?哪些已經失效,必須去創新、迭代?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去探索、建立起有效支持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中國本土的管理原理、管理方法、管理規則,這都需要管理學理論和知識體系的創新和再造……
順應新的時代特征,緊隨新的時代趨勢,如果說張院長三年前出版的《管理是藍?!芬粫卮鹆似髽I在精細化管理方面的問題,那么今年的這本新書則聚焦制造型企業管理所面臨的在組織管理方面的熱點、痛點和難點問題,開展了非常具有針對性、前瞻性的研究和指導。與此同時,在過去的大半年時間,我與十幾位教授也一道走訪了30多家科創企業,這些企業覆蓋了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大數據、新材料等最具代表性、最具科技含量的領域,我們深深地被這些中國的企業家群體所表現的中國科創精神和實業精神所感動、感染。無論是在管理理論的創新還是在實踐領域的實操,我和張院長都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我們企業家的付出和努力,因此成就了今天中國發展新的活力、新的動力。這也是復旦管理學院在2020年啟動科創戰略的動因、邏輯和出發點。相信這也是張院長在實踐中體會到未來企業管理中組織管理和機制設計的必然趨勢。
一個新時代已經來臨,從中國與世界的長遠未來去思考,將組織管理和機制設計的方法論與企業實際面臨的問題更好地融合、相輔相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共同成長。面向未來,加快步伐,勇往直前,努力邁向新的征程,繼續聚焦國家的科創戰略,持續、深入地展開企業管理的深度研究和組織管理人才的培養。在全球經濟復蘇、科創競爭愈發勁烈的過程中,我們共同研究新問題、得出新結論、創造新知識、傳播新思想,以更好地指導、引領制造型企業的發展,幫助國家各個層面、各個行業、各個地區都能更好地去實踐科創戰略,進一步推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為國家崛起、民族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陸雄文
2021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