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后研究報告文集(第一輯)
- 陶一桃主編
- 2948字
- 2022-07-26 18:46:17
5.2 社會網絡影響收入差距的文獻綜述
收入差距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經濟社會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報告,我國2012年的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474,明顯超越了0.45這一警戒線水平。(33)而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數為0.61,城鎮家庭內部的基尼系數為0.56,農村家庭內部的基尼系數為0.60。顯然,無論是從全國、城鎮還是農村來看,收入差距都已經非常嚴重。(34)
行業間收入差距是導致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也是影響其他方面差距的主要因素(蔡昉等,2005)。柴國俊和鄧國營(2011)利用全國2008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的抽樣調查數據,分析就業選擇與工資收入的決定因素。Neumark分解結果表明,在受教育程度、工作經驗等標志生產率的因素相等的情況下,行業間的收入差距高達41%。陳釗等(2010)利用CHIPS數據分析了中國收入差距的變遷。他們發現,1988—1995年之間的行業工資結構發生了劇烈變化,行業間的差距越來越明顯。對收入差距分解的結果表明,如果能夠實現行業間收入均等,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將縮小5%~10%。王天夫和崔曉雄(2010)使用多層線性模型以及多層結構數據,詳細討論了行業影響收入分配的路徑。結果顯示,在個體收入差距當中,有超過13%的差距可以歸因于行業間差異。行業間差距對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影響不僅在中國成立,而且在其他國家也表現得相當明顯(Arbache, 2001;Erdil & Yetkiner, 2001)。
壟斷行業與競爭行業的工資差距是行業間差距的重要組成部分。武鵬(2011)基于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分析了行業壟斷對中國行業收入差距的影響。實證分析表明,壟斷行業與競爭行業的平均勞動報酬之差額,相當于全社會各行業平均收入的70%。如果壟斷行業的收入落入合理區間,中國的行業收入差距將會下降20%。杜鑫(2010)利用2005年北京市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分析了中國壟斷行業與競爭型行業的工資差距。他的分析結論與武鵬(2011)的結論一致。杜鑫(2010)基于Oaxaca-Blinder分解發現,壟斷行業的平均收入水平比競爭行業高出大約50%。在如此高的收入差距中,75%來自于要素稟賦特征的差異,而其余的25%則來自于要素稟賦回報率的差異。岳希明等(2010)使用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以及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對壟斷行業和競爭行業的工資差距分解,區分其中合理與不合理部分的比重。實證分析表明,壟斷行業與競爭行業之間收入差距的50%以上是不合理的。如此巨大的不合理差距主要是行政壟斷造成的。其他一些研究也表明了壟斷對行業間收入差距的重要影響(傅娟,2008;Demurger et al.,2006)。
對行業間工資差距成因的解釋,目前主要有兩種思路:其一為效率工資假說,其二為勞動力市場的非競爭性。效率工資(Efficiency Wage)是指企業支付給員工的工資高于市場平均水平,從而能有效激勵員工,提高其勞動生產率和企業經營績效(Chen & Edin, 2002)。實證分析效率工資理論對行業間工資差距影響存在著一個最大的問題,即高工資行業中所觀察到的更高“生產率”可能僅僅是行業壟斷帶來的更高人均產出或人均利潤(Arbache, 2001)。尤其是考慮到中國的經濟現實,行業壟斷主要表現為行政壟斷,而行政壟斷的企業維持其壟斷地位的壓力較小。由規模經濟或企業合謀引發的壟斷仍然面臨著潛在競爭者的壓力,而行政壟斷企業的壓力并不是來自于市場競爭,而是來自于經濟政策。從中國經濟現實來考慮,效率工資理論對中國行業差距的解釋力可能比較有限。
解釋行業間工資差距成因的第二個主要思路是勞動力市場的非競爭性。具體而言,壟斷型企業的勞動力市場存在各種進入障礙。當前的文獻和社會輿論非常關注的一個進入障礙就是社會網絡,俗稱“關系”。壟斷行業與競爭行業間工資差距的存在,需要兩個基礎條件(陳釗等,2009)。一是壟斷企業在產品市場上獲得的超額利潤。如果沒有超額利潤,壟斷企業就無法支付超額工資。二是勞動力市場的進入障礙。如果沒有勞動力市場進入障礙,勞動力的充分競爭與流動將消除壟斷行業與競爭行業的工資差別。關系,作為一種勞動力市場進入障礙,是可以被中國公民深刻感知的事實,同時也被一些研究證實。陳釗等(2009)的實證研究表明,社會關系網絡是有利于勞動者進入高收入行業的重要因素。趙劍治和陸銘(2009)使用《2004年中國農村調查數據庫》對社會關系網絡與收入差距進行了實證分析。通過對農村家庭收入的決定因素以及農戶間收入差距的分解,他們發現社會網絡對收入差距的貢獻達到12.1%~13.4%。并且,在市場化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的東部地區,關系對收入的提高作用及其對收入差距的貢獻程度,要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盧盛峰等(2012)基于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CHNS)數據,采用Heckman選擇模型以及Logit模型,分析了家庭背景對非工資性收入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家庭社會背景較好,以及戶主在政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的居民戶,能夠以更大概率獲得更高的工資。既有的實證研究表明,關系有助于勞動力進入壟斷行業,進而獲得高工資。
上述文獻對于關系和收入差距的研究,具有開拓性的積極貢獻,但仍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首先,多數實證分析沒有很好地處理樣本選擇問題。當我們分析壟斷行業與競爭行業時,往往忽略了勞動力的另外一個選擇,即不進入勞動力市場。當進入勞動力市場獲得的效用較低時,勞動力會選擇做家務或其他事情,從而不參加工作。如果忽略了這一選項,就會導致樣本選擇偏誤。當存在3個或3個以上的選項時,Heckman(1979)的兩步法就不能充分糾正樣本選擇偏誤。此時,應當基于多元離散選擇模型對樣本選擇問題進行糾偏(Bourguignon et al.,2007;Dubin & McFadden, 1984)。其次,以往文獻還尚未涉及壟斷對競爭行業內部工資差別的外溢性影響。有關系背景的勞動力更容易進入壟斷企業,但并非全部具有關系背景的勞動力都能進入壟斷企業。那些未能進入壟斷企業的勞動力,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保留效用仍然會受到壟斷企業工資水平的影響。而其保留效用又會影響到他們在競爭行業中的工資談判。這意味著,壟斷行業的勞動力市場障礙,不僅加劇了行業間的工資差別,還可能會影響到競爭行業內部由關系背景導致的工資差別。此外,目前對關系和收入差距的研究都是從實證角度展開的,缺乏理論分析。
既有的實證文獻已經為構建理論分析框架提供了條件。本文試圖在既有文獻的基礎上,構建一個討論關系與工資差距的理論框架。想要更全面地探討關系、壟斷與收入差距之間的聯系,我們必須認識到,關系不僅涉及壟斷行業的勞動力市場進入障礙,還可以通過信息、風險與資本約束等渠道影響收入差距。社會網絡作為一種信息傳遞渠道,可以有效降低信息傳遞的成本(Munshi, 2011;Dolfin & Genicot, 2010)。其次,社會網絡作為一種非正式的保險體系,可以實現風險共擔的功能(Munshi and Rosenzweig, 2009;Bloch et al.,2008)。另外,社會網絡還是一種融資渠道,可以為成員提供資金,克服其面臨的資本約束(Kinnan & Townsend, 2012;郭云南 & 姚洋,2013)。無論是哪一種渠道,社會網絡都可以降低勞動力在尋找工作過程中的成本。具有更多社會關系的勞動力,其尋找工作的成本就低。較低的搜尋成本意味著尋找更好工作的耐心更大,同時也意味著工資談判過程中較高的議價能力。從搜尋成本這個角度來看,社會網絡同樣可以提高收入。

圖5-1 既有文獻研究關系與收入差距的脈絡
圖5-1展示了既有文獻對關系與收入差距的研究脈絡。本文將綜合考慮以往研究展示的兩個影響渠道,基于中國經濟現實,構建一個分析關系、壟斷與工資差距的理論框架。我們選擇搜尋模型作為理論分析的基礎,主要原因在于搜尋過程可以更好地融合圖5-1所示的兩個影響渠道,即勞動力市場進入障礙和搜尋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