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教育心理學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4555字
- 2022-07-18 16:23:49
Chapter 2 人格統一性
兒童的心理活動是一件很奇妙的事,無論從哪個方面去研究,它都使人著迷。最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必須展開兒童的整個生活畫卷,才能了解其中發生的具體行為。每個行為似乎都表達了孩子的總體生活和個性,如果不了解隱藏在行為背后的背景,就難以理解這些行為。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人格統一性。
人格統一性的發展,就是把人的行動和表達協調成單一模式的過程,它從兒童早期就已經開始了。生活的要求迫使兒童以一種統一的方式做出反應,面對不同情形的統一應對方式不僅構成了兒童的性格,而且使他的每個行為都個性化,從而區別于其他兒童的類似行為。
人格統一性這一事實通常被大多數心理學學派忽視,即便有些學派略有提及,它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因此,我們經常在心理學理論和精神病學治療技術中發現,一個特定的手勢或表達方式會被單獨挑出來考察,仿佛它是一個獨立體。有時這樣的手勢或表達方式被稱為情結,其理論假設是,把它們從個體的其他活動中抽離出來做單獨的考察是可行的。但這樣的過程好比從完整的旋律中挑出一個音符,讓人試圖脫離組成旋律的其他音符,去理解這一音符的意義。這種做法不恰當,卻很普遍。
個體心理學對此持反對態度,因為一旦這種錯誤做法被應用于兒童教育,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懲罰理論中就存在著這類后果。當孩子做了會招來懲罰的事情時,通常會發生什么呢?確實在某種意義上,懲罰理論通常會考慮懲罰對孩子的人格留下的總體印象,但這樣的做法往往弊大于利,因為如果孩子經常犯同一個錯誤,老師或父母容易帶著偏見去看待他,并認為他是不可救藥的。同樣,如果一個孩子在其他方面都表現得很好,基于這種總體印象,人們傾向于從寬處理他所犯的錯誤。然而在這兩種情況下,我們都沒有找到問題的真正根源,而應該基于對兒童人格統一性的全面理解去尋找問題的根源。這種做法如同在整段旋律中單獨提取一個音符來理解它的意義。
當問一個孩子為什么懶惰時,盡管前因后果很重要,但我們不能指望孩子知道答案,也不能期望他告訴我們撒謊的原因。千百年來,深諳人性的蘇格拉底說的那句話一直在我們耳邊回響:“了解自我是多么地困難??!”即使對心理學家而言,這個問題也很難,我們又有什么權利要求一個兒童回答如此復雜的問題?要想理解個體單個行為所表達的意義,前提是掌握理解整體人格的方法。這并不是說要描述兒童所做的事情以及他如何行動,而是要了解他用什么樣的態度來應對所面臨的任務。
下面的例子會向我們表明,了解孩子的整體生活背景有多重要。一個家庭里有兩個孩子,老大13歲,是個男孩。6歲之前,他一直是家里的獨生子,在那些年里,他的生活是很美好的。后來妹妹出生了。在這之前,男孩身邊的每個人都非常樂意滿足他的每一個愿望。母親無疑對他寵愛有加,父親是個性情溫和、安靜的人,也很享受兒子對他的依賴。因為父親是一名軍官,經常離家在外,所以兒子和母親的關系自然變得更親近。母親是個聰明善良的女人,雖然兒子很依賴她,又固執,但她依然滿足兒子的每一個突發奇想。盡管如此,她還是經常對兒子缺乏教養的舉止或帶有威脅性的行為感到惱火。母子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張起來,而這種緊張主要體現為男孩不斷地企圖欺壓母親,對母親發號施令,取笑她??傊?,男孩隨時隨地以令人厭惡的方式獲取他人的關注。
男孩的行為讓母親很傷腦筋,但因為沒有其他特別糟糕的情況,她對此一再容忍,繼續幫他整理衣服,輔導功課。男孩堅信母親會幫助他解決任何困難。毫無疑問,他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和其他兒童一樣受到良好的教育,在他8歲之前,他念小學的這段時間都是很順利的。但很快,這個男孩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使得他與父母的關系開始惡化。他不僅變得自我放任,還不愛惜自己,母親對此大為惱火。而且每當母親不給他想要的東西時,他就揪她的頭發、捏她的耳朵或掰她的手指,使母親不得安寧。他拒絕改正自己的行為,隨著妹妹長大,他愈發堅持這套自創的行為模式。妹妹很快也成了他捉弄的對象。雖然他還不至于對妹妹進行身體上的傷害,但很明顯,他嫉妒妹妹。當妹妹出生并開始在家庭星座 中發揮影響時,他的行為就出現了嚴重的退化。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當孩子的行為惡化或開始出現某種令人不快的征兆時,我們不僅必須考慮這種狀況開始的時間,還要考慮其誘發原因。盡管很難看出為什么妹妹的出生會導致哥哥成為問題兒童,但這種情況確實經常發生,我們認為,正是哥哥對妹妹的錯誤認知造成了這樣的后果。這不是嚴格的科學意義上的因果關系,我們也許可以斷言,當一塊石頭掉落,它肯定會朝著某個方向以某個速度落下,但不能斷言說一個年幼孩子的出生必然導致年長的孩子變壞。不過個體心理學的調查研究使它做出如下斷言:心理上的“墜落”并不存在嚴格的因果關系,因為個體犯下的大大小小的錯誤都會影響他未來的發展。
毫無疑問,人類心理的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錯誤,導致錯誤的后果,因此在人生的失敗或錯誤的人生方向中都能看到這些前因后果。這是因為人們在心里設立了目標,而目標的設定涉及人的判斷,而判斷就意味著犯錯誤的可能性。設定目標這個行為,在人類生命最初的那幾年就已經出現。一般來說,兒童在2歲或3歲時,就開始為自己設定一個追求優越的目標,這個目標永遠在前方激勵他以自己的方式為之奮斗。目標的設定雖然通常包含了錯誤的判斷,但它或多或少對孩子有約束力。孩子將目標具體化,通過具體的行為安排他的整個人生,從而使人生成為一個不斷朝著這個目標奮斗的過程。
因此要牢記,兒童的發展是由他對事物的個性化解釋決定的。同樣重要的是,我們要意識到每當孩子應對一個新的困境時,他都是基于個人的錯誤認知去行動的。事情會對孩子造成什么樣和什么程度的影響,并不取決于客觀事實或境況(例如第二個孩子的出生)本身,而取決于孩子如何看待這個事實。這就足以反駁因果論:必然的聯系存在于客觀事實與其絕對意義之間,但不存在于客觀事實與對事實的錯誤觀點之間。
關于我們的心理活動,有一點值得注意:看待事物的觀點而非事實本身決定了我們行動的方向。這一點特別重要,因為我們的活動和人格都是在觀點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并受其制約。愷撒在埃及登陸上岸時發生的事情,是主觀思想對人類行為發揮作用的一個經典例子。愷撒跳上岸時,絆了一腳,摔倒在地。羅馬士兵們把這當作一個不祥的預兆,盡管他們很英勇,但要不是愷撒伸出雙臂大喊一聲“你屬于我了,非洲”,恐怕他們早就掉頭往回走了。由此可以看出,現實和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微乎其微,而現實所產生的影響是被一個結構清晰、整合良好的人格塑造和決定的。這一點同樣適用于大眾心理及其與理性的關系,如果大眾心理讓位于常識的理性,并不是因為這兩者的出現都由發生的事實決定,而因為它們都是自發產生的觀點。通常來說,人們只有在嘗試了錯誤的觀點之后,常識的理性才會出現。
回到之前那個男孩的故事,可以說,男孩很快就發現自己陷入了困境。人們不再喜歡他,他在學校里沒有取得進步,但仍我行我素。他總是打擾別人,而這已經完全成為他人格的代名詞。結果怎樣呢?只要他打擾別人,就會立即受到懲罰。他可能會收到不良行為的反饋報告,或者學校會寄一封投訴信給他父母。事情就這樣發展下去,直到最后學校勸父母讓他退學,因為他似乎不適合學校生活。
對于這個結果,也許沒有人比這個男孩更開心了。因為他別無所求,一心只想退學回家。他行為模式的邏輯一致性再次體現在他的態度上。誠然這是一種錯誤的態度,可一旦形成,就會持續顯現。他犯的一個基本錯誤就是,他把永遠成為眾人的焦點設為自己的目標。如果這個男孩因錯誤而受到懲罰,我們應該依據這個錯誤來分析。正是由于這個錯誤,他不斷想方設法讓母親服侍他。也正由于這個錯誤,他表現得像一個在8年的絕對掌權之后突然被剝奪了王位的國王。在被廢黜王位的那一刻之前,他和母親是彼此的唯一存在??擅妹脕砹?,于是他拼命想奪回失去的王位。這又是他的另一個錯誤,但我們必須承認,這樣的錯誤本質上沒有任何惡意。當兒童面對一個他完全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接受的環境,也沒有人給予他任何指導,那么當他做斗爭時,惡意就開始出現。對孩子來說,他過去一直生活在備受矚目的環境中,突然間這些關注都消失了。因為在學校里,老師必須把注意力分給許多人,當一個孩子要求得到額外的關注時,老師會感到十分厭煩。這對被驕縱的孩子來說是充滿危險的。但在一開始,孩子絕非出于惡意,也遠遠不到無可救藥的地步。
可以理解的是,在這個男孩的例子中,他個人的生活計劃和學校要求的生活計劃之間產生了沖突。如果通過圖解的方式來描繪孩子人格的方向和目標以及學校設定的目標,我們會發現這些目標是完全相背離的。但孩子生活中發生的每件事都由他的目標決定,可以說,在他的整個人格系統中,除了朝著這個目標前進之外,便沒有其他動向。然而,學校卻期望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正常的生活方式。因此,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學校沒有認識到個體在這種情況下的心理狀況,既沒有對它加以考量,也沒有試圖消除沖突的根源。我們知道,這個男孩的內心被一個最迫切的欲望驅使,那就是讓母親只為他一人服務。他的心理活動主要聚焦在這一點:我一定要支配我的母親,我必須是唯一占有她的人。但他還應該做好其他事情,比如獨立做事、整理好課本和文件、把自己的東西都收拾妥當。這就好像有人給一匹狂野的賽馬套上一駕馬車。
男孩在這種情況下怎么可能會有好的表現?如果我們了解了真實情況,就會給予他更多的同情。在學校里,懲罰那個男孩沒有用,因為這會讓他堅信學校不是他的容身之處。如果學校把他開除或者要求父母把他帶走,男孩就離他的目標更近了。那錯誤的認知和詮釋讓他仿佛身陷囹圄,他卻覺得自己大獲全勝,因為他現在可以真正地把母親掌握在手中——她必須再次全心全意把精力放在他身上,而這正是他想要的。
當我們認識到事情的真實面貌時,必須承認,給孩子挑錯或懲罰孩子是沒有用的。例如,孩子忘記帶書——如果他記得帶書那反倒是個奇跡,因為如果忘記帶書就可以讓母親為他操心。這樣的行為不會孤立存在,它是整體人格的一部分。我們要記住,一個人的所有人格表現都具有一致性,所以這個男孩只是在按照他的生活風格行事。他始終如一地按照他的人格邏輯行事,這同時也反駁了別人對他的猜測:有人認為他無法完成學業是因為智力低下,但智力低下的人是無法遵循自己的生活風格行事的,所以這個男孩的智力正常。
這個非常復雜的例子提出了另一個問題。我們每個人的處境都和這個男孩有些相似,那就是,我們的生活計劃、對生活的解釋從來不可能與既定的社會傳統完全一致。在舊社會,人們認為社會傳統神圣不可侵犯,然而現在我們認識到,人類的社會制度沒有任何神圣或固定的東西。社會制度在不斷發展,個體在社會中的斗爭是這個發展過程的原動力。社會制度是為了個體利益而存在的,而非個體為了社會制度而存在。確實,個體的心靈救贖在于個體具有社會意識,但有社會意識并不意味著強迫個體接受千篇一律的社會模式。
從個體心理學理論的基礎出發思考個體與社會的關系,這種思維模式特別適用于學校制度,也適用于治療心理失調的兒童。學校必須學會把孩子看作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人,去培養和發展他的價值;同時,學校必須學會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判斷兒童特定的行為。就像我們說過的,這些特定的行為不能被看作單個的音符,而要被放入整個旋律即人格統一性的背景中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