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韌性:如何培養內心強大的孩子
- 北京育心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 3139字
- 2022-07-15 15:10:28
推薦序 要韌性,不要任性
彭凱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學系教授
國際積極心理聯合會(IPPA)及國際積極教育聯盟(lPEN)中國理事
當得知安妮撰寫的《心理韌性》一書即將成書面世,我感到特別欣慰。我們這個時代十分需要來自專業心理學科研工作者的貢獻,心理韌性對于社會大眾無比重要,尤其對于兒童、青少年、青年群體,更是需要重點培養的一種品質和能力。我們的教育與社會是時候把目標從表面的年輕人的成績或成就轉移到為他們創造更加良好的心理韌性環境建設上來了,讓更多的年輕人從“任性”走向“韌性”。
·1·
在生活中,我們都經歷過一種情況:當我們遇到尷尬或者不開心的事情時,都不太會給自己或別人“下臺階”。比如和孩子生氣、和戀人吵架、和陌生人發生糾紛等。往往一些特別小的事,因為當事雙方都不會“下臺階”,使本來簡單的情緒越演越烈,造成十分嚴重的負面結果,害人害己,傷人傷己,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把小問題變成大問題,甚至變成更加復雜的問題,得不償失。
由于不會“下臺階”,本來的一點點小情緒變成壞情緒,之后又從壞情緒變成情緒爆炸,最后被點燃的情緒一路狂飆進入“情緒黑洞”,這是很多人的人生遭遇重大挑戰與挫折的元兇。
心理學里有一個“任性機制”,是指一個人和他人起沖突后,會極大地激發起他本能的避害機制。避害機制體現為以“焦慮、恐懼、不安、憤怒、憂傷”等為代表的負面情緒與心理狀態。“恐懼管理”理論認為,創傷能夠激發人們把各種防御機制用到極致。在漫長的進化史中,人類演化出了兩種防御機制:本能防御與理性防御。
大腦神經機制研究證實:情緒防御機制的啟動與反應有兩個通路,一個是由邊緣系統直接引發的快速反應系統,一個是經過大腦皮層理性思考的慢速反應系統。前者屬于近端防御(或者叫本能防御),后者屬于遠端防御(或者叫理性防御)。
近端防御機制只能短暫地處理信息,保證生命體在應激狀態下最大程度地不受傷害,斗或逃是通常的行為選擇。這種機制下,人在遭受挫折時,會以比較幼稚的態度,選擇早期生活階段的某種應激行為方式來應對當前情況。這樣的防御機制并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阻擋傷害。至于是不是傷害到對方,則完全不在本能考慮的范疇之內。只有遠端防御機制(“外界刺激→丘腦→扣帶回→大腦各區域相應皮質”)的長通路,才能夠幫助人類用理性、同理心、愛意、寬容、幽默等情緒智力來解決問題。
所以,我會說:“下不了臺階時,我們是動物。下得了臺階時,我們才是人。”因此要徹底解決問題,我們要刻意鍛煉,并去建立遠端防御機制,而心理韌性的培養與鍛煉恰恰是我們“人之為人”的最重要的能力。
·2·
2018年,我受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的委托,采訪了改革開放40年中30多位有代表性的企業家。這個課題的一個核心目的是這些企業家們想通過科學的研究了解卓越企業家能夠將事業做到極致的原因是什么,并總結出系統的經驗來,以傳承給新一代的創業者。
采訪的結果令我感觸良深:大部分成功的企業家,人前看起來似乎風光無限,但他們背后所經歷的磨難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可以說,成功都是磨煉出來的。他們最重要的一項品格就是具備強大的“心理韌性”。而我認為,“心理韌性”在當今更是我們的社會最急需的一種“遠端防御機制”。
我們都知道,自2020年起,新冠病毒肆虐,疫情往復,不僅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不便和風險,也挑戰了人們內心的秩序,帶來很多不確定性,人們多多少少都體會到不安、沮喪、無力感等負面情緒,尤其是孩子們。2021年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在新華社的幫助下,對全國30多萬中小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在新冠病毒造成的社會影響下,在一些孩子中出現了“四無”現象:學習無動力、生活無興趣、社交無能力、生命無意義感。我們不禁要發問:當正常的學習與生活秩序被疫情無情地打亂,我們的心靈該如何安放?面對人生的挑戰和逆境,人們需要怎樣做才能不被困難和壓力擊垮,收獲成就和意義?面對災難和不確定性,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來幫助自己和孩子應對“世事無常”,保持積極心態?
這些都離不開一種重要的能力:心理韌性,也稱抗逆力。這也是我鄭重向讀者推薦的這本《心理韌性》一書的中心思想。
·3·
安妮是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的學生,也是我們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團隊的中堅力量。從2012年起,安妮便在中國從事大規模的積極心理學培訓,為積極心理學在中國的引進和推廣做出了貢獻。多年來,安妮一直對心理韌性這個主題感興趣,閱讀了大量的學術文獻,還做了很多研究與培訓。本書有以下幾個特點值得向讀者推薦。
第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韌性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具體包括哪些要素,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理論模型。安妮創造性地將學者們的研究成果綜合起來,提出了自己的“TOUGHEN UP” (“強悍化”)模型,這個模型中所包含的提升韌性的九種能力,是符合科學原理的。“強悍化模型”是一個“美麗”的模型,通俗易懂,易于理解與內化,可以算是心理韌性建設方法中的一個對中國家庭頗具指導意義的思想成果。
除介紹培養韌性的方法之外,本書還以通俗的語言介紹了這些方法背后的原理,比如構建韌性的神經生物基礎、應對壓力的生理機制等,讓讀者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在本書中,安妮結合自己多年從事積極心理學、心理韌性和堅毅力等方面的培訓經驗,提供了很多具體的方法和練習,讓這本書具有了較高的實用性。
第二,融合了學者、媽媽與朋友的多重視角。
作為學者,安妮對心理學有獨特的思考,能夠超越書本知識,產生自己的見解。比如對感恩這樣一種常見的心理干預,她指出,為了讓孩子具備感恩之心而強調家人對孩子的付出,帶來的可能不僅僅是感恩,也可能是負疚,甚至可能在潛意識中強化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感。她還認為,對于給孩子的“有條件的愛”和“無條件的愛”,很多家長都“給反了”,等等。相信她對心理學和家庭教育的思考,能夠給家長、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不少啟發。
安妮在書中以很多她培養自己兒子的經歷作為案例。從中可以看出,安妮對孩子的教育兼具愛與規矩。我覺得對讀者特別有參考價值的是她能夠抓住教育契機,在孩子人生中的重要時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中,隨時隨地、自然而然地教孩子各種人生技能。相信讀者們會喜歡這些真實的案例。
本書也分享了安妮本人的成長歷程與人生思考。閱讀這些文字,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她是一個非常有韌性的人,也能體會到她真誠的品性,就仿佛在跟一位好朋友聊天。
第三,體現了辯證思維等東方智慧。
作者在中國和西方都有豐富的生活閱歷與教育背景,本書不僅介紹了西方先進的科研成果,也體現了古老的東方智慧。
中國傳統的辯證思維中含有豐富的二元辯證思想,比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本書對心理韌性的闡述一再強調,期待生活一帆風順、對孩子過度保護不利于構建心理韌性,人們要能夠從負面事物中接收積極的信息,要讓孩子從挫折中獲得心理免疫力。
東方智慧也重視平衡感與整體感。本書強調,要在“經歷坎坷”與“壓力過大”之間達成平衡、在“松一松”和“緊一緊”之間達成平衡,在“追求內心成長”與“體驗世俗快樂”之間達成平衡。此外,安妮還提出,在養育孩子及培養韌性的過程中,并非一個模式適合所有人,要整體考量、因材施教。比如,對于被忽視和虐待的孩子,要加強保護、減少壓力和創傷,同時教孩子多種應對技能,確保孩子所承受的壓力不會超出其應對能力;而對于嬌生慣養、過度保護的孩子,則要有意地讓他們經受挫折、體會失敗,主動給他們“接種壓力”,讓他們逐步構建心理免疫力,以此幫助不同狀況下的孩子增強心理韌性。
總之,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無論在當下的疫情中,還是長遠的人生發展中,韌性都是不可或缺的。無論是在學術上,還是在實踐中,華語世界都需要這么一本韌性培養的專著。我們也特別期待安妮的這本著作能夠給更多的中華家庭帶來福音。
特此為序,靜待花開。
2022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