頹廢時遇見哲學
保住性命后,為了找到拯救自己的方法,我急不暇擇地涉獵各種學科的入門書,其中還包括宗教神靈等。然而他們宣傳的是只要信仰神靈、堅持祈禱就能得到救贖,并沒有給出讓我信服的具體的行動方案。
在廣闊浩瀚的書海中,唯一綻放光芒的是哲學。只有哲學闡述了通過自身努力開拓人生道路的方法。不像宗教神靈宣揚“堅信偉大的力量會拯救自己”,哲學告訴我的是“需要學會懷疑一切,開拓自己的人生道路”。
在此之前,我一直相信只要依托“名牌大學”“跨國公司”這些耀眼的標簽就能一生高枕無憂。可是社會并不那么簡單,哲學讓我意識到,不應該靠外在事物,而要通過自己的力量開拓人生。哲學就是這樣的學問。
于是我開始廢寢忘食地翻閱哲學入門書籍,從入門書籍開始是因為對外行來說哲學古典著作的理解難度太高。
當時讀過的書現在很難一一羅列出了,不過它們所描述的內容我仍記憶猶新——幾乎每一本書都在反復強調懷疑一切以及勇于面對自我的重要性。
回顧自己的經歷我深深領悟到,孤獨是接觸哲學的最好契機。孤獨中的人容易煩惱,哲學正是幫助你重新振作的有效工具。
許多人接觸哲學只是因為它是大學課程中的一門選修課,為了學分迫不得已選擇它——然而這樣的相遇對于彼此都是不幸的。
人們很難愛上被強迫灌輸的東西。尤其大學里作為通識教育的哲學課,幾乎都是老師對教案的刻板陳述,難以激起我們的興趣。很多課程與其稱為哲學課,還不如稱為哲學史或是某些哲學家的學說介紹課。
如果你并不是為了修滿學分,而是出于某種煩惱去尋索答案,且愿意花一些工夫探索究竟的話,哲學就不再是那個討厭的家伙了。它會變成排憂解難的工具出現在你眼前,這是很多人都沒有見過的哲學的另一面。
到底哪一面才是真正的哲學呢?無疑是后者。哲學從來都不是一個學科題材,而是一個讓人生變得越來越好的工具。從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古希臘時代到現在——一直如此。
所幸我是在拼命掙脫孤獨的過程中遇上了哲學,才對哲學懷有如此美好的印象。在這個意義上,我非常感謝那段孤獨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