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制度。政治制度,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史前歐洲的克羅馬農人,是自由的狩獵者。他們所處的時代離國家的出現,為時尚早。但是考古發現,克羅馬農人的狩獵越來越有組織、有計劃。他們在出征前,聚集在一起舉行一些儀式;有了重大收獲,也會聚集在特定的地點慶祝。這些行為的背后,就有“制度的身影”。與之遙遙相對的東方,從元謀人、北京人到山頂洞人,也有類似的行為。火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起初人類不會生火,保管火種就成了重大問題。人群中應該會指定專人保護火種生生不息;制造工具,也是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但是原始社會的工具,打只野兔子還行,面對黑熊、大象、虎豹等大型動物,人群必須通力合作。誰使用標槍、誰使用匕首,誰負責包抄、誰負責出擊,應該也有安排。無論是保管火種還是群體狩獵,都存在支配與服從的關系,這就是政治,同時也存在硬性的、可操作的規定,這就是制度。“原始”的政治制度出現在了原始社會之中。
原始政治制度的出現是當時人們的客觀需要。為了生存,也為了更好的生活,我們的祖先必須結成組織,然后制訂制度把組織運轉起來,而且要運轉得更好。這就好像現代人開車經過十字路口,必須要有一套通行規矩,否則不是發生事故就是誰也別想走。交通規則是駕駛員的客觀需要,與每個人利益休戚相關,政治制度也是如此。但是,由生存和生活需要直接產生的政治制度畢竟是簡單的、低級的,也是原始的。人類組織誕生后,呈現出加速度發展的態勢。從部落到部落聯盟,再到初級的國家形式、奴隸制國家,然后是封建制國家,最后是中國傳統的王朝[1],時間間隔越來越短,政治制度隨之加速發展。
中國早期發展得益于水,一方面黃河沖積出肥沃的平原,滋養了華夏各族,另一方面大規模的水患逼迫先民高度組織起來治水,促進了政治發展。堯舜禹諸代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治水。夏朝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也是治水的成果。治水是集中力量去辦的大事業,需要調動巨額物力、人力(尤其是對原始社會而言),需要完備的組織和嚴密的指揮。它賦予了中國政治和政治制度一大基因:集權。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還不是集權的,而是松散的封建制。周天子的天下類似于現代的聯合國,諸侯國中有超級大國,比如春秋五霸,也有強國,更有大多數難逃兼并厄運的小國。禮樂征伐本應出自天子,卻日漸出自諸侯強權。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亂世。亂世也有亂世的好處,那就是社會流動性強,個人比較自由,利于思想的創新。比如百家爭鳴就誕生于春秋戰國之時,為傳統中國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給養。而夏商周三代最大的制度遺產,一是“宗法制”,一是“貴族制”,兩者是緊密相連的。兩項制度的形式后來雖然有改變,但蹤影千年猶存。
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政治制度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年份。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王朝——秦朝。秦朝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奠定了后世政制根基,“千年皆秦政”。“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郡縣制”等制度,自不必說。秦始皇其他的許多做法,也影響深遠。比如,秦始皇設三公九卿,含有分權制衡的考慮;他動用強制力量,統一度量衡,盡收天下兵甲,建設全國交通網絡等,隱含著政府統制、強力執政的思路;他修長城,北擊匈奴,給后世有為帝王樹立了對外政策的榜樣;還有傳說中的“焚書坑儒”,思想專制的色彩顯而易見。秦政的關鍵,似乎是秦始皇開天辟地的“皇帝制度”。皇權至高無上,成為理解中國政治制度史的一大切入點。秦朝雖然速亡,但秦政不亡。
漢承秦政,稍遜于秦始皇,但足可與之比肩的是漢武帝。漢武帝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多有制度建樹。他設立內外朝,實權向內朝傾斜,啟發了后世壓制相權、獨尊皇權的思路;他強力削藩,重申中央集權,強化郡縣制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秦始皇的思想專制思路成熟化、固定化,也給后代中國指定了主流意識形態;出擊匈奴,鑿通西域,威服南蠻,初步確立了中國在古代東亞的朝貢體系;在爭論中推行鹽鐵專營,確立了中國傳統社會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基調,等等。
秦皇漢武創新制度,無可厚非,但是其中的強制做法攪動社會、傷害百姓。制度最終要落實到人頭上,政治創建的成本需要一代人去承擔,成果卻由所有時代分享。這等于是讓一代人替后世支付了制度革命的成本。秦皇漢武時代的人們就“不幸”扮演了這樣的角色。秦始皇大刀闊斧,百姓不堪重負,民怨四起。漢武帝時期也類似,民生艱難,山河動蕩,可見制度與每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漢武帝高于秦始皇的地方,在于他在晚年能夠“輪臺思過”,敬畏民意。武帝之后的昭、宣二帝,及時調整政策,休養生息,制度優勢逐漸發揮作用,因此秦朝速亡,西漢能夠延續。
秦漢之后的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大分裂的時代。如果說每個時代都在對制度“試錯”,都在摸索新的走向,那么,大分裂時代加速了這個過程。制度變革在亂世中加速,好的一面、壞的一面都暴露了出來。舊勢力迅速衰退,新制度孕育其中。大分裂時代也是大變革的時代。魏晉南北朝嚴重破壞了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圍繞這兩個關鍵點展開的許多制度都頻繁破立。行政區劃、軍事制度、官制、人事制度都有變革。把握亂象的關鍵,似乎是皇權與貴族的博弈。魏晉南北朝是華麗的貴族世界,門閥制度、九品中正制等都由此而來。諷刺的是,諸多制度原本是為了保證門閥世族的特權而生,卻在實踐中扼殺了世族的生氣,導致其沒落衰亡。由此可見制度的奇妙之處,非長時間難以看清實效。
隋唐是對魏晉南北朝的總結,又創立了影響后世的制度局面,是承前啟后的階段。隋朝上馬了諸多國家工程、草創了不少制度,比如京杭大運河、科舉制度、三省六部等等。可惜,宏圖大業超出了國力極限,隋朝被隋煬帝的“大業”壓垮。唐朝鞏固并發展了隋朝的制度成果,達到了一個高峰。值得一提的是,科舉考試制度化,提高了傳統社會的流動性。中國傳統社會等級森嚴,講究尊卑貴賤,同時又保持高度穩定性,科舉制度對此助力良多。
五代十國又是一個亂世,重復了皇權與地方勢力的博弈過程。結束亂世的北宋王朝,吸取教訓,在強化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方面多有建樹。它設計了一套精密、繁復的政治制度,人為增加官制的復雜和行政的損耗,其犧牲掉的是國家的行政效率、軍隊的戰斗力。兩宋王朝對外喪權辱國,但是對內,兩宋王朝對知識分子的政策相對寬松。皇家祖訓,不殺一個讀書人,再惹人討厭的文官,流放天涯海角就算是最重的處罰了。知識分子有底線保障,加上宋朝官制繁復、待遇優渥,相比其他朝代有身處天堂之感。至今,尚有讀書人最懷念的朝代,就是宋朝。可嘆的是,知識分子的寬松優越,并沒有轉化為忠君報國的切實言行。南宋后期士風萎靡、人心不古。國亡之日,文官幾乎逃遁一空,難怪太皇太后謝道清感嘆:我朝三百余年,待士大夫以禮。你們在國家危亡之際,全不見蹤影,活著有什么面目見人,死后如何見先帝?
唐宋時期,中國社會存在一個明顯的變化轉折,史學界有稱之為“唐宋變革”的。與制度有關的,一為貴族政治在科舉制度與政治斗爭的疊加打擊之下徹底瓦解消亡,宋朝之后無世族,平民政治開始崛起;一為伴隨世族消亡,宗法制下沉。宗族成為中國人新的強大的安身立命之因素。唐宋之前有形的人身依附消失了,新的無形的宗族因素作用于中國人及其政治。此外,市場經濟、城市發展等也構成了政治制度發展的社會基礎。宋之后政治制度頗不同于前。
與兩宋同期的遼、金兩代,以及后起的元朝,制度方面既保留了本民族的不少制度(尤其是在核心權力設計上),又大規模采納了唐宋制度(比如科舉、六部等“標配”)。本書對這三代制度涉及不多,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制度也鮮有論及,敬請讀者諒解。需要重點說明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是一大創舉,留用至今。
明清兩代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集大成者。本書主要聚焦這兩個時代,以明清兩代制度為主要講解對象。一來,明清政治制度是在繼承之前制度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保留了前朝政治制度的優劣,從中可以倒推制度的演化路徑;二來,明清本身多有制度創新,更趨精細嚴密,將傳統政治制度推向了一個頂峰。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諸多創舉,廢宰相權分六部、內閣制度等等,雍正皇帝創立軍機處、廢除預立太子制度等等。明清政治制度可謂傳統政治制度的集大成者。因為篇幅有限,加之一般人也沒有必要對歷朝歷代的制度都詳細了解,所以本書就以明清制度為主要對象,溯及前代制度,勾勒演變軌跡。本書按專題論述傳統政治制度的各大方面,而不是以朝代順序,一一講述歷代政治。
中國傳統政治制度最終戛然而止,并沒有發展成現代的政治制度。這其中固然有近代西方列強入侵,并沒有給中國政治制度自身繼續發展演化機會的原因,我想,根子還在傳統制度自身上面。傳統政治制度中有沒有發展出現代制度的因子,如果讓它自由發展又會是怎樣的一個局面?這是一個宏大課題,不是中國政治制度史單一領域能夠解釋的。須知,政治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社會、文化和人心緊密相關的。[2]
大凡一本研究專著,總免不了說明自身的研究方法、線索路徑。慚愧的是,本書是我在大學課堂上的講課錄音基礎上整理、編輯而成的,談不上有什么特別的研究方法,或者遵循了什么線索。我只是希望把傳統政治制度的方方面面都講清楚。本書本身就是一種“討論”,是一種宏觀概括和事實呈現的嘗試。全書分為十二個專題,我在十二個大的框架下,常常信馬由韁地講開去,沒有嚴格的注釋,有的多是興趣,是奇聞軼事,是典故案例。況且,我們誰都沒有經歷過傳統社會,體驗過那些制度,都是水中望月、書中窺景。很多政治制度,局外人捶胸頓足,局內人樂在其中;局外人交口稱頌,局內人苦不堪言。此外,立場不同,處境不同,對同一項制度的評價就可能存在巨大差距。所以,爭論是難免的。讀者讀后,如果對某項政治制度留有印象,或者對書中某個論斷表示認可,我覺得本書就沒有浪費紙張。如果再能引發讀者的些許思考,那么,這就是一本成功的圖書了。
說了這么多,讀者可能對傳統政治制度產生了一些興趣,對上述的論述也有許多疑問,那就翻過這一頁,直接進入正文吧!
注釋
[1]本書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中國“傳統社會”或者說“傳統王朝”,其指的是秦朝之后,在政治上以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為主要特征,在思想上以大一統的國家為常態、尊崇儒家思想為主流意識形態,以小農社會為基礎,隋唐之后輔以科舉制、宗法制的社會形態。這樣的社會,或許是現代人對古代中國社會的主流認識。而在本書中,“封建社會”特指夏商周三代封邦建國的形態,當時的社會建立在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之上。
[2]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主體沒有保留下來,但現代還能看到一些制度遺跡。比如,各地以“州”命名的行政區劃,“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中央集權的傳統,“天下”和“大一統”的國民心態,等等。從更宏大的視角觀察,傳統政治制度成為中國歷史遺產的一部分,其中的優質成分已經是助力后人前進的歷史養分之一。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龍族Ⅰ:火之晨曦(修訂版)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國度的門轟然洞開。直升機如巨鳥般掠過南方小城的天空,在少年路明非的頭頂懸停。隱藏在歷史中的那場戰爭,就要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劍來(1-49冊)出版精校版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陳平安,唯有一劍,可搬山,斷江,倒海,降妖,鎮魔,敕神,摘星,摧城,開天!我叫陳平安,平平安安的平安,我是一名劍客。走北俱蘆洲,問劍正陽山,赴大驪皇城,至蠻荒天下。斬大妖,了恩怨,會舊人,歸故鄉。刻字劍氣長城,陳平安再開青萍劍宗!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質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質大叔誰能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