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家商道
- 馮耀龍
- 2678字
- 2022-07-14 17:32:05
◆ 靠手藝營生
喬貴發到店鋪打工只是權宜之計,因為他對薩拉齊并不了解,只有慢慢摸清了門路之后才敢創業。當學徒的日子里,喬貴發接觸了許多商人,他嘗試與各路人交朋友,暗地里學習掌柜的生意經。除了當地人,聚集在薩拉齊的主要有兩種人:一種是從事旅蒙貿易的商人,這些人主要是來自祁縣、太谷和平遙等地的山西人;另一種則是冬去春來的農民,他們看中了豐州灘和土默特川上的荒地,主要是來自大同、代州、忻州等地的山西人,從事體力勞動。
在走西口的隊伍中,多是一些為旅蒙商人服務的皮毛匠和為農民服務的木鐵匠,做與人們生活相關的生意,沒有耍手藝的人,這與當時的經濟條件較差有關。不過,人們再窮也離不開吃喝拉撒,所以薩拉齊的飯店很多,為當地人和旅客提供吃食,而且每一家都生意興隆。不過,喬貴發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薩拉齊一到冬天就蔬菜奇缺,作為山西人的他更是發現這里很少有山西菜,特別是他喜歡的燉豆腐和涼拌豆芽菜,他找了很多飯店都沒有發現。起初,喬貴發以為是沒人會做這道菜,后來發現鎮子上甚至連賣豆腐和豆芽的鋪子都沒有。
本來應該感到失落,喬貴發卻因此獲得了窺得天機的驚喜,因為他發現了一個商機。
薩拉齊受限于自然條件,很難種植新鮮蔬菜,但是這里盛產豆類,有做豆腐和生豆芽的先天條件。更重要的是,薩拉齊缺少手藝人,沒有人會做豆腐。喬貴發想起了早年間跟著舅舅學做豆腐的經歷,他去鎮上轉了幾天,最后拿出自己的積蓄,租了間鋪子,置辦了工具,辭了原來的工作,做了些做豆腐和發豆芽的準備,選了個黃道吉日開張了。
喬貴發的愿望終于實現了,他開了屬于自己的豆腐坊,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創業。他開豆腐坊不是心血來潮,而是經過了實地考察,靠的是發現市場空缺、物以稀為貴的生意經。開張后,豆腐坊的生意異常紅火,因為很多當地人和旅蒙商人沒見過豆腐,對這種白花花的塊狀食物很感興趣,豆芽菜也帶給他們新奇的口感;還有一些人早就想吃豆腐和豆芽菜,只不過在路上一直吃不到,這次薩拉齊終于有了豆腐坊,讓大家一飽口福。豆腐坊經常顧客盈門,被圍得水泄不通。
喬貴發雇了一個伙計幫他做豆腐,第一次嘗試當老板的他,逐漸摸索出一套生意經。通過豆腐和豆芽,喬貴發賺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豆腐坊除了買客外,還吸引了很多老鄉。有些老鄉來到豆腐坊,一坐就是一天,不要工錢也要幫他忙前忙后,喬貴發通過豆腐坊不僅賺到了錢,而且收獲了友誼和尊重。
喬貴發雖然常年干的是苦力,但他本身是一個心靈手巧的人。他在跟舅舅學做豆腐的時候就特別上心,所以他做的豆腐和發出的豆芽質量很高。而且,喬貴發不僅有匠人精神,還很會與客人溝通,知道如何讓沒吃過豆腐的人對豆腐垂涎三尺,也知道上哪里尋找價格低、品質好的黃豆、綠豆,所以他做的看似是一個小買賣,其實蘊藏著很大的盈利空間。
因為看到了希望,喬貴發的干勁也變得越發十足,他每天起早貪黑,并且雇用了更多的人手,擴大了豆芽豆腐生意,一年的收入是拉駱駝的好幾倍。
能夠在第一次創業就賺到錢,也得益于喬貴發走南闖北時增長的見識。當初,喬貴發羨慕那些腰纏萬貫的東家掌柜,如今自己成為掌柜以后,他發現當掌柜確實有很多好處:干的活比工人少,出的力比工人小,但是分到的錢卻比工人多,而且雇的人越多自己越省力氣,越能賺到更多的錢。除此之外,喬貴發還得到了過去不敢奢望的東西——尊重。喬貴發的手下見到他都是畢恭畢敬的,而社會上的朋友見到他也是稱兄道弟,徹底消除了喬貴發深埋多年的自卑感,也讓他壓抑多年的情緒得到了釋放。
眼看著喬貴發的豆腐生意賺了錢,不少人開始跟風創業,半年之后,薩拉齊陸續開了十幾家豆腐坊,競爭變得激烈起來。各家的豆腐坊為了打壓對手、招徠顧客,開始發動價格戰,豆腐和豆芽的價格越來越低,利潤越來越小。長此以往,薩拉齊的豆腐和豆芽將無利可圖。見此情景,喬貴發不想再跟老鄉們競爭,萌生了退意。
一直以來,喬貴發都給人以踏實肯干的印象,但他并非只會出力氣的莽撞漢子,從開豆腐坊這件事上就能看出他的穩重。對于關店這件事,他依然沒有頭腦發熱,而是開始琢磨起薩拉齊的市場來。沒有朝廷監管,喬貴發也自知沒有說服同行良性競爭的能力,而且做豆腐并沒有什么核心技術,遲早會有更多的人超過他。綜上所述,喬貴發預感到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豆腐和豆芽都會以極低的價格售賣,加上租金的壓力,自己賺的錢將少得可憐,可以說薩拉齊的豆腐市場已經沒有價值了。
中國近現代的商業歷史上有過幾次價格戰,雖然有的商家撐到了最后,但也是內傷嚴重。隨著經濟體系和相關法律的健全,價格戰越來越少,國內企業的競爭變得更為良性。在同行競爭激烈的時候,經營者要學會“思變”。喬貴發早年的經歷和后期喬家的百年基業相比,的確微不足道,然而在薩拉齊經商的這段時間,喬貴發就展現出了他過人的商業遠見。
關閉豆腐坊,不僅是考慮到了未來的市場格局,也是因為此時的喬貴發野心更大了。他雖然成了一個掌柜,但是和城里那些大商號的掌柜相比,自己算得了什么呢?就拿大盛魁來說,人家幾乎控制著大半個蒙古草原,壟斷著旅蒙生意,一年至少能賺幾十萬兩銀子,而他喬貴發一年不過是賺千兩銀子罷了。既然都是窮苦出身,為何別人能成大事業自己就只能開豆腐坊?
人一旦有了對未來的期許,就會爆發出更多的潛力。積累了一些生意經的喬貴發,開始思考如何大展宏圖。很快,他受到了先賢們的啟發:當年劉關張結義干出了一番大事業,而大盛魁也是三個朋友合伙創業才雄霸口外的。由此可見,成大事不能缺少合伙人。于是,喬貴發開始物色合適的人選,最后他把視線落在了一個姓秦的人身上。
這個秦某是太原府徐溝縣大常村人,也算喬貴發的半個老鄉,在親戚的菜園里種菜。喬貴發做豆腐的時候,經常和他在市場上打照面,有了一點交情。喬貴發通過觀察發現,這個秦某為人忠厚,頭腦靈活,能夠吃苦耐勞,而且他對喬貴發也是非常敬佩。當喬貴發表示想和他結義做買賣的時候,秦某滿口答應,原來他也早就不想寄人籬下了,打算自己干一番事業。
喬貴發和秦某一拍即合,馬上設案焚香,拜天拜地拜父母,正式結為了異姓兄弟。隨后兩人就開始謀劃做什么。由于喬秦二人一同見證了“大盛魁”商隊的崛起,所以他們在豆腐坊關門后,就決定一同到包頭找機會。喬貴發打包了行囊,離開了薩拉齊這個讓他賺到人生第一桶金的地方。
薩拉齊的豆腐坊是喬貴發的一次創業嘗試,不僅實現了他最初的資本積累,也讓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合伙人。豆腐坊的生意是喬貴發第一次當掌柜的,雖然只有一個伙計,但喬貴發的心里卻有細致的用人心得。早年間在舅舅家學做豆腐的經歷,成就了他的第一番事業。他建立了信心,不再是祁縣那個抑郁的少年,而是一個向往更大舞臺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