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龍門石窟——創新發展石窟藝術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洛陽的龍門山,是“洛陽八大景”之首。自古以來,龍門就是兵家必爭的險要關隘,再加上這里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因此很多文人墨客爭相來這里游覽,并留下很多與龍門相關的詩詞歌賦。同時,由于龍門山上的石頭材質優良,非常容易雕刻,因此也是修建石窟的理想場所。
龍門石窟最早開鑿于北魏孝文帝時期,之后經過西魏、北齊、隋、唐、宋等多個朝代的修建,龍門石窟的規模不斷擴大。現在的龍門石窟有10萬余尊造像、2300余座窟龕、2800余塊碑刻題記,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石窟群。龍門石窟中主要的石窟有潛溪寺、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奉先寺等,這些石窟里雕有大量佛像,其中最大的盧舍那大佛,有十幾米高,蓮花洞中的佛像最小,只有幾厘米高,屬于微雕。
潛溪寺在龍門石窟中屬于比較大的,整個洞窟高約9米,寬9米多,深有7米。窟中主佛是阿彌陀佛,雕刻非常精致,其身材勻稱,臉部豐滿,表情看上去安靜祥和。在窟的頂端,還刻有一朵大蓮花。
古陽洞是在一個天然石灰巖溶洞的基礎上開鑿而成的,其規模非常宏大。在洞的北面壁上,刻有“古陽洞”三個字。石窟內的主像是釋迦牟尼,雕刻得比較清瘦一些。在釋迦牟尼像的左邊,是觀音菩薩像,她手提寶瓶,表情安靜從容。古陽洞中有幾百個佛龕,這些佛龕的造型非常華麗,有各種形狀,有的像蓮花瓣,有的像屋子。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開鑿的洞窟,具有鮮明的北魏時期的特征。“賓陽”這個名字是有意義的,它的意思是迎接初升的太陽。賓陽中洞內的平面呈馬蹄形,中央雕刻一朵巨大的蓮花,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和兩個供養天人。他們隨風起舞,圍繞在蓮花周圍,舞姿優美。洞內墻壁上雕刻的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主佛為釋迦牟尼。洞內前壁兩側各有一幅大型浮雕,描述了北魏教帝和文昭皇太后禮佛的盛大儀式。
“萬佛洞”名字的由來,是由于洞內有一萬多尊小佛,這些小佛整齊地排列在洞內的南北兩側。洞窟分為前室和后室,前室刻有兩個大力士和兩頭獅子,后室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在龍門石窟所有的洞窟中,這個洞窟的造像組合是最為完整的。洞口南側還有一尊菩薩像,雕刻異常精美,該菩薩身姿婀娜,曾為藝術大師梅蘭芳帶來表演靈感。洞中佛像數量龐大,還包括很多樂伎舞者,整個洞窟表達了一種萬眾成佛的主題。
蓮花洞的洞頂有一朵巨大的蓮花浮雕,這個洞窟也因此而得名。在佛教中,蓮花是圣潔的象征,在很多佛教雕刻及繪畫作品中,蓮花都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裝飾。而蓮花洞的蓮花與其他蓮花的區別,便是它的碩大而精美。在龍門石窟中,這樣的蓮花并不多見。
奉先寺因為露天大佛而聞名,共有9尊佛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的發紋呈現波紋狀,面部表情安靜祥和,露出一絲笑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露天佛龕石窟,石窟雕刻的大佛形態各異、刻畫傳神,這些都顯示了古代高超的雕刻藝術。
擂鼓臺北洞為圓形的穹隆頂,窟頂雕刻一朵蓮花,在北洞的前壁,雕有八臂觀音,坐于圓形臺座上。在前壁的北側還雕有四臂十一面觀音,赤腳立在圓形臺座上。

▲蓮花洞又名伊闕洞,是由天然溶洞開鑿而成的。

▲奉先寺,原名大盧舍那像龕,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寺內供奉盧舍那大佛,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是龍門石窟所有龕窟之中規模最大的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稱,被譽為“東方蒙娜麗莎”“世界最美雕像”。
老龍洞本是一座自然山洞,經過簡單的開鑿而形成了今天的洞窟。老龍洞的平面呈長馬蹄形,該洞沒有造出主要的大佛,全窟密布小佛龕54處。
惠簡洞位于萬佛洞南側,規模中等。洞窟前半部是原來的窟門,現在已經塌毀。窟內平面在東西向呈馬蹄形,西部為圓弧,南北兩側稍向內凹。在西壁的正中間鑿有一尊彌勒佛像,彌勒兩側分別雕出兩個弟子和兩個菩薩,這些佛像下面都有基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