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云岡石窟—文化融合的經典

云岡石窟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位于現在的山西省大同市,興建于北魏興安年間。石窟東西長約1000米,依山勢而鑿建,現存的主要洞窟有45個。石窟內有5萬余座石雕佛像,這些佛像的大小相差甚大,最大的有17米,而最小的只有幾厘米。另外窟中還有252座窟龕,以及大量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這些雕刻體現出了北魏時期的社會生活和佛教流行狀態。

這些石窟按照開鑿時間劃分,可以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每個時期的石窟都有各自的風格。早期石窟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風情,石窟整體非常重視氣勢。中期的石窟開始轉向精細,其內部裝飾變得非常華麗。晚期的石窟愈趨精美,雖然窟室的規模小了很多,但是所雕刻的佛像非常精致。

不同時期的石窟在建筑結構上也有區別。早期的石窟平面多呈橢圓形,頂部似蒼穹,在石窟的前壁開有門,門上還有通風的洞窗。石窟后壁的布局則略顯局促,只在中間雕刻比較大的佛像,其他地方不再有后續處理。后期的石窟平面大多是方形,如果窟室的規模比較大,則在中間立一些支柱,或者把窟室分為前后兩室。窟頂使用覆斗形或長方形、方形平棋天花。平棋天花有點類似于今天的天花板,是用木條拼成的方格天花,仰看就像一個棋盤,所以得名平棋天花。

由于篇幅所限,這里僅對云岡石窟的前十二窟的建筑構造及石雕造像進行簡要介紹。

第一窟和第二窟是雙窟,在石窟的最東面。第一窟的后壁主佛是彌勒佛,四壁還有其他佛像,但多數已經被風化,只有東壁后下方的浮雕保存較好,這些浮雕講述的是佛本生的故事。在窟的中央,雕有兩層方形塔柱。第二窟的中間有一方形塔柱,這個塔柱分三層,每一次的四周都雕刻出了三間樓閣式佛龕。

第三窟是云岡內最大的石窟,據傳北魏名僧曇曜曾在這里翻譯經書。這個石窟分前后兩室,前室的兩側各有一座三層方塔,中間的上部是一個彌勒窟室。在后室雕有一尊佛像及兩尊菩薩像,雕刻得非常精細,形象很生動。

第四窟的四周均雕刻有佛像,東西各三尊,南北各六尊,窟的中間是一個長方形立柱。在石窟南壁的門上方,留有北魏正光紀年的銘記,在云岡石窟所有現存的銘記中,這個是時期最晚的。

第五窟和第六窟也是雙窟。第五窟在云岡石窟的中間,分為前室和后室。后室雕刻了17米高的三世佛,是云岡石窟內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雕刻有精美的佛龕、佛像。窟的前面是拱門,拱門的兩側刻有兩尊佛的圖案,他們對坐在菩提樹下,十分安靜祥和。兩窟前有五間四層木結構樓閣。

▲相傳第三窟是曇曜譯經樓,窟內雕刻有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從這三像的風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7世紀)時雕刻的。

▲云岡石窟曇曜五窟。

第六窟是一個方形洞窟,洞窟中央有一個方形塔柱作為洞內的支撐。塔柱下面的東、南、西、北四個面分別雕刻不同姿態的佛像,有坐著的、有躺著的,栩栩如生。塔柱本身和窟東、南、西三壁,用33幅雕刻圖畫,描繪了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故事。第六窟的雕刻十分精美,技法嫻熟,是云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杰作。

第七窟分為前室和后室,后室的北壁刻有一尊菩薩,菩薩端坐在寶座上,神態安靜祥和。其他三面窟壁則刻有各種佛龕造像,形象十分逼真。窟的穹頂是一幅生動的飛天浮雕,體態婀娜的飛天仙女們圍著中央的蓮花翩翩飛舞。另外,第七窟比較有特色的一點,就是窟前建有三層木結構的窟檐。

第八窟中有一尊在云岡石窟中很少見的雕像,是坐著孔雀在空中飛舞的五頭六臂的鳩摩羅天。

第九窟分前室和后室,前室門拱處有兩個柱子,都是八角形的。窟壁上除了刻有佛龕之外,還有很多形象生動的樂伎和舞伎。

第十窟分為前室和后室,前室的主要雕像為飛天,雕刻得精巧細致。

第十一窟的窟壁上刻有大量佛像,其中正面為一尊菩薩像,四周是很多小的佛像。在窟的中央,有一根方形塔柱,一直通到窟室的頂端。

第十二窟的主要雕刻形象為伎樂天人,他們手上拿著各式各樣的樂器,多為中國古典樂器,是研究中國古典音樂的重要資料。

云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傳入中國的一個發展歷程,佛教在不斷發展中和中國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藝術。在云岡石窟中多種佛教藝術造像相融合,由此而形成了獨特的“云岡模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安县| 吴桥县| 海晏县| 大兴区| 汕尾市| 威宁| 凤台县| 贞丰县| 灵石县| 阿荣旗| 铜陵市| 盱眙县| 富锦市| 嘉善县| 会同县| 汝南县| 荣成市| 民县| 泸州市| 重庆市| 西峡县| 肇州县| 华安县| 西青区| 宿州市| 离岛区| 清涧县| 卢氏县| 阿尔山市| 台湾省| 德安县| 汉中市| 当涂县| 利川市| 庆阳市| 肇源县| 吉安县| 赤水市| 新巴尔虎左旗| 德阳市| 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