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讀懂中國建筑
- 肖鵬
- 1514字
- 2022-07-14 17:30:11
第二節 未央宮——文化線路之緣起
漢未央宮遺址位于今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宮鄉,漢高祖稱帝后開始修建,兩年后未央宮基本建成,因其在長樂宮的西面,所以又稱西宮。“未央”的意思就是沒有災難、沒有殃禍、沒有禍患。張騫開辟絲綢之路就是從這里出發的;王昭君也是從這里出塞和親,嫁給匈奴單于的。未央宮在西漢以后是新莽、西晉、北周等七個朝代的理政之地,唐代也被劃歸為禁苑的一部分,使用時間達360多年。
據資料記載,未央宮的總體建筑格局呈長方形,四面用墻圍起來。每面墻均長2000多米,面積約5平方千米,約占當時長安城總面積的七分之一。宮城之內有三條主干路,其中兩條呈東西向,與宮城平行,這兩條東西路將未央宮分成南部、中部和北部。另外一條路位于宮城中部,呈南北向縱貫這兩條主干路。未央宮內主要建筑有前殿、溫室、金華殿、椒房殿、昭陽殿、石渠閣和天祿閣等,共40余座大殿。
前殿是未央宮最重要的建筑,位于未央宮的正中間,四周環繞著其他建筑,形成眾星拱月的態勢,現今遺址尚存。經測量夯土臺基北部至今高達15米,依傍南北向的龍首山丘陵修建成前、中、后三座大殿。中間為正殿,皇帝登基、與群臣議政,皇家婚、喪等大型典禮均在此殿舉行。前殿西南和東北部各有一建筑基址,據推測是守衛人員執勤、住宿,以及大臣出入歇息的地方。殿內西南部發現了一批木簡,但已經被火燒過,木簡上記錄著病歷和一些藥方,很有可能是當時皇族的就診記錄。

▲西漢時期杰出的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開辟者張騫的墓葬。墓地呈長方形,門前有一對由座、杵、斗三部分組成的石造華表一對,用料考究,精雕細琢,八棱方斗,鏤空鐫花。墓地正面是闋式門樓,典型的漢代建筑風格——重檐飛角,格局大方。
前殿北面有一座宮殿基址,其主體建筑是一座東西長50米,南北寬30余米的南向夯土臺基。它的北面有一座庭院,呈長方形,南面有兩座夯土臺,應該是正殿前的兩座宮門,據推測是后宮椒房殿遺址。椒房殿是西漢皇后居住的正殿,因用花椒樹的花朵制成的粉末和泥粉刷墻壁而得名。經椒泥粉刷過的墻壁呈粉紅色,散發芳香的氣味,且能保護建造宮殿的木料不被蟲蛀。另外,花椒樹多籽,取名“椒房殿”,也有“多子”之意。西漢的椒房殿有兩處,漢高祖的皇后呂后住的是長樂宮的椒房殿。漢惠帝之后的皇帝都移居未央宮,皇后都住的是未央宮的椒房殿,如惠帝的皇后張嫣,文帝的皇后竇漪房,武帝的皇后陳阿嬌、衛子夫等。
石渠閣是西漢時期最早的國家存書庫和檔案庫,位于前殿的西北方向。天祿閣是存放文史檔案和重要典籍的地方,位于前殿的正北方向。
官署遺址在前殿西北處,是管理全國官員的地方,距未央宮西宮墻僅有100多米。官署四周圍有夯土墻,除東墻外,其余的墻均有廊。墻外均建有斜坡,以利于排水。院內中部有一南北向的排水渠,將其分為東、西并列的兩座院子。東院和西院內均有天井、地漏和回廊等遺跡。東院有北門和西門,院內有兩排共6座房屋,最大的屋子超過200平方米;西院有兩排共7座房屋。前殿西北處,還發現了另一處官署遺址,高出地面1米多,發現有成排的柱礎,內有封泥(即印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堅硬的泥團),據推測這處遺址是西漢皇室的少府或其所屬的官署,管理著皇室錢財物品的收入、開支。
遺址中出土了上萬件骨簽,都是用獸骨制成,一般長幾厘米、厚幾毫米。這些骨簽大多是記錄物品名稱、規格、編號的標簽,背面平直,正面刻字的地方已被磨平成弧形。還有一些骨簽上標識的是紀年、工官名稱及工官令、丞、令史等各級官吏和工匠的名字。
除了骨簽,遺址中還出土了一些瓦片,如文字瓦當。文字瓦當上印的多是“千秋無極”等吉祥語。在遺址中出土的磚有長方形、方形、扇形;生活用具有陶制的燈、碗、盤、盆等;還有一些車馬器、兵器鐵弩機,鐵弩機上還刻有產地、編號等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