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哲學的本質是形而上學
很多人把“形而上學”的反義詞稱為“辯證法”,這種對“形而上學”的理解是膚淺、片面的。這些人認為形而上學一是以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事物,二是憑主觀直覺判斷事物。其實形而上學本身就包含了辯證法,只是這些人沒有認識到。《易經》就是形而上學,但它并非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事物。亞里士多德寫的《形而上學》一書,其中的觀點也并不簡單、片面,而是復雜多變的。
如果按照實踐和思維產生認識的先后,將認識論劃分為唯物論和唯心論,那么老子的思想是唯物加唯心。其實,用唯物和唯心劃分認識論并不合理,因為實踐和思維都可以是第一性的認識,類似于佛教般若中的兩種智慧。科學和哲學都被認為是嚴謹的學問,這兩個學科中一些人關于思維和實踐的爭論,在佛教思想看來屬于過于執著。其實,宇宙大爆炸學說、夸克論、弦論等理論都可以用來說明“思維是認識的第一性”。這么簡單的認識問題,這些人也因看不明白而爭論,故佛教經書說要破執著。所以,哲學和科學的觀其徼,要在觀其妙得出的宏觀方向的指引下去進行,否則會走入歧途。
亞里士多德創作的《形而上學》不愧為“第一哲學”。亞氏指出,本體的主要意義在于本質,本質取決于形式而不是材質。圓環的本質是圓,其材質是木還是銅則是次要的。再比如以太子的六面體是本質,它不需要材質,重要的是其中所具有的八卦內容。亞氏還認為事物的生滅取決于四個因:質料因、形式因、運動因、目的因。以一間木屋為例,木是質料因,房屋是形式因,人工是運動因,居住是目的因。亞氏把后三者統稱為形式因。事物的形成不取決于質料而取決于形式,質料只是一種假設而不是現實存在,但形式卻是實際存在的。房屋是本質,木并不是關鍵,不管是木屋、土窯還是鐵屋,我們真正看見的都是屋,而不是木、土或鐵。
亞氏的這一偉大思想,至今仍未被人們正確認識,有時甚至受到一些人的批判。這些人錯誤地認為質料、物質是客觀的,質料因是本質而形式因不是本質。下面舉一個生活中的實例,可以簡單明了地解釋清楚亞氏的“形式因是事物生滅的本質”的觀點,讀者就會明白為何物質的存在并不是本質,即使是觀測到的物質也不見得真實存在。開車上過高速公路的人可能見過這樣的奇特現象:當車前方百米之外才有同向行駛的車輛時,可能會看到前面的車輛在路面上的倒影,就如同車子映在水面上一樣。如果拍照的話,照片里也會有車在路面上的倒影,把照片拿給任何人看,都會認為倒影是地面上的水造成的,否則路上的車不會有倒影。然而,實際上整條路面都沒有水。路面有水是質料因,有倒影是形式因,觀測是運動因,注意路面狀況是目的因。實際上并沒有水而人們卻認為有水,可見水不是本質,有水只是邏輯推斷,無水也可以形成倒影。路面平坦是形式因,這才是本質。這說明我們觀測到的事物,按常規思路去理解,不一定正確,就像亞里士多德的偉大思想所揭示的——真實看到的,不一定存在;沒有看到的,也不一定不存在。亞里士多德能指出形式因是本質、質料因只是客觀存在的一種邏輯假設,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也不是從經驗出發能夠總結出的,只有杰出的思維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按照亞氏的思想,對撞粒子的質量學說就值得再思考,因為基本粒子所謂的質量只不過是能量的折算,其性質有別于一個質量球的質量,如同物理撞擊實驗,撞擊力取決于速度及撞擊點,當撞擊力遠遠大于鋼球的質量的時候,用撞擊力計算鋼球的質量就是錯誤的。
再舉一實例,手摸液氮(-210℃)的時候,感覺如摸到火炭,留下的傷痕也像燙傷。如果以溫度是能量的角度來看,高溫燙傷是高能量作用的結果,那么低溫低能量是怎么起作用的呢?當然,人們知道這是凍傷,但凍傷為何與燙傷相似?這是因為皮膚獲得大量能量與失去大量能量的表現是一樣的。人們見到凍傷疤會誤以為是燙傷疤,由此可見,通過觀察到的現象反推其原因是很容易出錯的。所以,通過探測到的粒子反推出的結論只能作為參考,從一個已形成的系統理論模型出發預測出的結論才更可信。
從高速公路上所見車輛的倒影可以推知,人站在水泥地面上應該有倒影,樓房在地面上也應該有倒影,只是這些倒影我們沒條件看見。再進而可以推知,物體只要在介質中,該介質的界面上必然會有倒影,這就是海市蜃樓奇觀產生的原因。當今科學界認為,之所以會產生海市蜃樓,是由于空氣上下層密度不同而導致交界面產生倒影——上層空氣密度高產生下蜃,如沙漠上空;下層空氣密度高產生上蜃,如海面上空。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條件是交界面一定沒有氣流,是平坦的界面,這是海市蜃樓為什么很罕見的原因。更進而可以推知,兩種介質之間只要有界面,其中一種介質一定會在另一種介質上產生倒影,反之亦然。我們甚至還可以再進一步推想,人與人之間的心心相映可能不只是意識概念,還可能存在物理原理的界面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