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個關鍵詞讀懂三國
- (日)井波律子
- 1236字
- 2022-07-01 14:48:09
11 使者
權力不在皇帝手中,而是分散在各地割據的諸侯手中,因此,各地諸侯之間的外交活動就變得尤為重要,而作為各諸侯的代表與對方交涉的外交使節,使者的作用也不可小覷。其中,有不少使者憑借自己的善辯而取得極大成功的事例。使者活動極為活躍的時期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其次是三國時期。
在三國故事里,說到實力碾壓談判對手的一流使者,劉備的著名軍師諸葛亮應屬首屈一指。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在長坂坡之戰中被曹操的精銳部隊打敗,最后勉強殺出了一條血路逃了出去。途中遇到了孫權的智囊魯肅,當時魯肅正在查探荊州局勢。諸葛亮與魯肅商談后,諸葛亮作為劉備的使者和魯肅一起入吳,說服孫權和劉備聯手抗曹。到達吳國的諸葛亮憑借三寸不爛之舌,一個接一個地駁倒了吳國以張昭為代表的投降派官員,也讓猶豫不決的吳軍統帥周瑜下定決心進行決戰,最終成功地說服了孫權(見《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至第四十九回)。這全憑一己口才與雄辯之力。
諸葛亮憑借口才取得了巨大成功,可與之相反,也有人作為使者雖不成功,但最終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結果。此人便是劉璋的謀臣張松。劉焉死后,劉璋接任益州牧。依附于劉焉的張魯驕縱,不聽劉璋號令,于是劉璋便殺死了張魯的母親和弟弟,雙方化友為敵。劉璋派龐羲為巴西太守,以抵制張魯進攻。有一次龐羲探知張魯打算興兵攻取西川,急忙報告給劉璋。劉璋平生性情懦弱,聽到此消息,心中很是擔心,急忙召集眾官進行商議。此時,張松出面,建議劉璋派人前往曹操處,說服曹操出兵攻打張魯。于是劉璋就派張松去向曹操尋求幫助。曹操對這個雖有才能,但相貌丑陋的張松很是反感,沒有按應有禮節接待,根本不等他把話說完就趕走了他。張松內心懷恨,歸途中覺得自己來時在劉璋面前夸了海口,現在空手而歸,怕被人恥笑,正好聽說荊州的劉備以仁義聞名,于是他就改道拜見了劉備。認為只有這個人才應該成為蜀國的統治者。于是,一回到蜀國,他就說服了劉璋并做好迎接劉備入蜀的準備工作。可是,張松在劉備稱霸蜀國之前,就暴露了和劉備的關系,被劉璋處以死刑。但對劉備而言,張松正是為其建立蜀國提供了契機的有功之人。
與魏國和吳國相比,劉備乃至整個蜀國都是勢單力薄的一方。由前所述的諸葛亮的事例就可以清楚看出,蜀國很多情況下只能通過外交談判來尋求出路,而劉備有幸也擁有不少外交能力出眾的人才。劉備死后,諸葛亮雖然想出兵北伐,攻打魏國,但他認為首先應當修復與吳國的關系,于是派外交能力卓越的鄧芝作為使臣出使吳國。諸葛亮果然沒有看錯人,鄧芝不辱使命,不卑不亢,正面和孫權交鋒,終于說服孫權答應和蜀國結盟。會談結束后,孫權說:“若吳、蜀二國同心滅魏,得天下太平,二主分治,豈不樂乎?”鄧芝當即引用孟子的話,說:“天無二日,民無二王。”[21](見《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意思就是吳、蜀之間必有一戰,這該是多么有膽量啊。三國故事的趣味性不僅在于多個精彩的戰爭場景,由于諸葛亮、鄧芝等使者們的隨機應變、充滿機智和膽量的軍事外交,讓局勢發生逆天轉變,這也同樣充滿了無比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