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書局的企業制度(1912-1949)
- 歐陽敏
- 1979字
- 2022-06-29 15:08:28
第一章 從制度視角研究中華書局
第一節 回到中華書局企業制度的歷史現場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世間萬物普遍具有多面性,而要充分了解事物的多面性,勢必得采取多元視角看待事物。在人文社會科學(包括出版史學)領域,結構和能動性是人們看待事物的兩種主要視角。以出版史學而論:結構視角是指研究者以規則、制度等社會秩序的表征之物為焦點,來探討出版史領域中的諸多現象;能動性視角則是著眼于考察出版人或出版機構的自主選擇能力,出版思想史、出版文化史屬于能動性偏向的研究。整體而言,出版史學界對能動性的關注要超過對結構的關注,而在結構視角類研究中,對宏觀結構的研究又超過對微觀結構(如企業制度)的研究。因此,本書試圖詳人之所略,回到中華書局企業制度的歷史現場,通過大量的“現場報道”擴展出版史學的認知版圖。
1924年9月1日,時年38歲的陸費逵為《書業商會二十周年紀念冊》寫了一篇序文,其中有段文字為近代出版史研究者熟知,這段文字如下:“我們希望國家社會進步,不能不希望教育進步;我們希望教育進步,不能不希望書業進步,我書業雖然是較小的行業,但是與國家社會的關系,卻比任何行業大些。”[1]近代中國長期處于深重的內憂外患之中,“教育救國”曾是近代中國有識之士的一種普遍認知。他們之所以如此看重教育,乃是因為教育是精神世界的基礎設施(類似于物質世界中的道路、房屋等基礎設施),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影響和形塑國民的共性心態(或曰民族精神),解除近代中國在知識領域所面臨的“合法性”危機。
所謂合法性,指的是某一領域的內部成員及外部人員對該領域的認可程度[2]。近代中國出版業肇始于西方傳教士,始自19世紀中期。國人自辦出版的高潮則出現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尤其是“1904年前后廢科舉,興學校,各處開辦學堂,需要大批教科書,教科書的需要,對出版事業起了極大的推進作用”[3]。由此可知,近代中國出版業與新式教育相伴而生。近代出版人主要通過新式教科書、新式出版物等對國人的共性心態或曰民族精神進行更新迭代,以此增強國家和民族的合法性。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出版業首先要增強自身的合法性。出版業的合法性是指,出版從業人員以及出版領域之外的人們對出版業的認可程度。人們一般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個維度來評判一家出版社的表現,可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影響出版業合法性的兩個主要變量。在中國現代出版史上,中華書局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相關證據有很多,比較顯著的一條是中華書局的招牌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得以保留,并延續至今。至于中華書局的經濟效益,人們對此的討論相對較少。有鑒于此,筆者從企業制度的角度對中華書局的局史進行考察,旨在解決如下問題:中華書局如何增強其經濟效益方面的合法性;又如何以經濟效益為手段,實現其形塑現代民族精神的目的。
民國—一個苦難深重的年代,也是一個充滿著無數傳奇的書業黃金時代。在民國出版界的大舞臺上,上演了許多劇目,它們中的大部分早已成了絕唱,但也有一些弦歌不絕,將傳奇延續至今。中華書局就是這些傳奇者中的一員。
探尋中華書局成功的奧秘,必須將中華書局置于當時的社會背景中,對媒介(中華書局)與社會的互動實踐抽絲剝繭后才可得到其成功的內核。時局的動蕩不安和文化的多元燦爛,是民國的真實寫照。出版媒介與社會環境是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方面,時局的動蕩不安會對出版業的發展產生一定的阻力,這表現為民國出版業的命途多舛,一個不能忘卻的記憶是“一·二八”事變中,日本人的野蠻行徑使“文化寶庫”東方圖書館剎那間化為漫天灰燼,令無數愛國人士為之潸然淚下;另一方面,出版社是文化企業,“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出版無不打著其文化的烙印,而文化的積累和傳播也離不開出版載體”[4],民國出版業以書刊為介質,啟迪民智,推進教育,普及現代文明。這就是中華書局當時所處的出版生態。
在動蕩不安的時局里,中華書局有其“變”,也有其“不變”。“變”是因為出版生態的平衡被打破,需要進行變革來適應新環境,主要是器物和制度方面的改變,譬如改合伙制為股份制、率先引進凹版印刷和彩印機器設備;“不變”的是由陸費逵所奠定的“出版救國”的文化信念。如開篇所引,陸費逵的那段名言在今天讀來仍然具有振奮人心的作用,因為它將出版與國家社會的命運緊密相連。將出版作為一種手段,以出版促進國家社會進步為目的,中華書局的百年基業正是在這個崇高的理想上建立起來的。
經濟與文化,是出版企業無法回避的一對矛盾。經濟與文化,孰輕孰重?通過還原民國時期中華書局的企業原貌,或許能夠得到一些啟示。
出版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時代的特征。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民國出版業的特征,“多元”會是恰當的選擇。“所謂某朝某代歷史之‘大’,其實有時并不在于它時間之長短,而在于它的多面與多元,在于它為后人作未來憧憬和假設時,有較為豐富的礦脈資源可供開掘”[5],民國的歷史很短暫,但是民國出版的歷史文化資源卻很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