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家庭類(2)
- 寫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 靜濤 編著
- 5298字
- 2014-10-11 13:37:08
【兩兄弟爭死】春秋時期,衛宣公跟庶母夷姜通奸,生下急子,立為太子,囑托右公子輔佐。后來,宣公替急子娶親,見兒媳美貌,加以霸占,稱作宣姜,生下壽子和朔子。于是,就打算另立壽子為太子,囑托左公子輔佐。夷姜不滿,上吊自殺了。宣姜和朔子乘機進讒言,挑撥急子跟父親的關系。宣公就命急子出使齊國,同時派刺客預先等候在邊界地的莘,準備殺死急子。壽子知道了,立刻告訴急子,勸他逃走。急子認為“不可”,他說:“不聽從父親的命令,父親還要兒子干什么?父親還活著,我又怎么能逃往他國?”壽子只好為他送行,用酒將他灌醉,自己取過使者的旌旗儀仗,代替急子前往齊國,到了莘被刺殺了。急子酒醒,急忙趕到莘,對刺客說:“死,我是心甘情愿的,弟弟有什么罪呢?請你們把我也殺掉吧!”這樣,急子也被害了。后來,朔子雖奪得了王位,但原先輔佐兩位王子的左、右公子,聯合起來,將他趕下了臺,他不得不流亡到了齊國。■/《春秋左傳·桓十六年》:初,衛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屬諸右公子。為之娶于齊,而美,公取之,生壽及朔。屬壽于左公子。夷姜縊。宣姜與公子朔構急于。公使諸齊,使盜待諸莘,將殺之。壽子告之,使行。不可,曰:“棄父之命,惡用子矣?有無父之國,則可也。”及行,飲以酒。壽子載其旌以先,盜殺之。急于至,曰:“我之求也,此何罪,請殺我乎!”又殺之。二公子故怨惠公 (急子),……惠公奔齊。
【姐弟情深】戰國時代,聶政接受嚴仲子的請求,仗義刺殺韓國權相俠累。然后,自己劃破臉皮,挖出眼珠,剖腹掏出腸子,自殺而死。韓國人將聶政的尸體陳列出來,懸賞訪求刺客的姓名。聶政的姐姐聶榮就前往哭著說:“這是軹深井里的聶政,我是她的姐姐,因為我的緣故,弟弟自殺前自毀了容貌形體。我怎么能夠因為怕死而埋沒弟弟的英名呢!”說完,聶榮就在聶政尸體旁也自殺身死了。■/清·張岱《夜航船》引《史記·刺客列傳》:聶政刺韓相俠累,因自破面抉目,自屠出腸。韓人暴尸購其名。其姊往哭之曰:“是軹深井里聶政也。以妄在故,自刑以絕其跡。妾敢畏死以泯賢弟之名!”遂死于政尸之旁。
【魏霸不獨享尊榮歡樂】西漢時期,魏霸身為長史,而不讓自己的妻子兒女住到官府里來。他掛念著哥哥嫂嫂們在家辛勤勞苦,自己不能獨享尊榮歡樂。所以,他平常總是穿著粗布衣服,不吃魚肉葷菜。他的兒子在家鄉種地,跟兄弟們的子女同甘共苦。鄉鄰們都很感動,表示要向他學習。■/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二十一引《東觀漢記》:魏霸為長史,妻子不到官舍。念兄嫂在家勤苦,而獨尊樂。故常服粗,不食魚肉。其于躬耕,與兄弟子同苦樂。鄉里皆慕其化。
【趙匡胤灼艾分痛】宋太祖趙匡胤弟弟晉王趙匡義病了,匡胤前去看望,并親自為他按穴位用艾條燒灼(中醫的一種治病方法)。匡義喊痛,匡胤就用艾條也在自己身上燒灼,說是這樣可以分擔弟弟的疼痛。■/元·脫脫等《宋史·大祖紀》:宋太祖嘗往視匡義病。匡義覺痛,帝亦取艾自灼,以分其痛。
§§§第五節 祖孫之情
【李密上表陳情】李密,三國時犍為武陽人。他身世很慘,剛生下來六個月,父親就去世了,4歲時,母親何氏改嫁。他又從小多病,9歲了還不會走路。零丁孤苦,全靠老祖母劉氏含辛菇苦,撫養成人。成年之后,他在蜀漢曾任尚書郎,出使東吳,頗有才辯。蜀、吳、魏三國先后滅亡,晉朝統一,晉武帝司馬炎征他為太子洗馬,并連連催他應召上京赴任。這時候,祖母劉氏已經96歲,日薄西山,朝不保夕了。李密就上表陳情,托言“烏鳥私情”,暫辭官爵,懇請允許他在家服侍祖母,終養天年。文章寫得委婉悱惻,極為動人。晉武帝看后,就不再勉強,賜他奴婢兩名,并提供他贍養祖母的費用。■/晉·李密《陳情事表》:“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兄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而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執硯涕泣】晉代范喬,兩歲的時候,祖父范馨撫摸著他的腦袋說:“好孫孫啊,爺爺老了,遺憾的是我看不到你長大成人了!”說完,祖父把自己平日所用的一方硯臺給了范喬。不久,祖父便去世了。5歲的時候,范喬要去私塾讀書了,祖母將祖父當年說的話,又重新給范喬說了一遍,范喬很激動,捧起硯臺,禁不住地涕泣痛哭。■/唐·房玄齡等《晉書·范喬傳》:范喬,字伯孫。二歲時,祖馨撫喬首曰:“所恨不見汝成人。”以所用硯與之。五歲,祖母告喬,喬執硯涕泣。
【李大釗與爺爺】李大釗從小父母雙亡,剛滿周歲,就由60多歲的爺爺李如珍撫養。爺爺用光頭餑餑、高梁米湯,一口一口把小孫孫喂大,這是多么不容易啊!李大釗三四歲時,爺爺就親自教他認字;六七歲時,爺爺送他進私塾讀書;16歲那年,爺爺送他到永平府中學堂求學。李大釗的童年,是在爺爺嚴格管教下度過的。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爺爺對他從來沒有半點遷就和疏忽。爺爺說:“小孩就像一顆茂盛的小樹,由他自己去長,一點也不管教,那哪行呢!孩子們從小看大,三歲知老;這時候要是不好好管教,以后就來不及了。”爺爺的管教雖嚴,但只要孫子學習完了,他就馬上變得慈母似的了。爺爺常常笑著對親友們說:“我家里,一天有兩怕:書本一翻開,孫子見了我就怕;一合上書本,就該是他拾掇我的時候了。”李大釗到永平府中學堂求學的第二年,爺爺得了重病。大釗收到信,馬上請假趕回家。他一進村莊就哭,一直哭到家里。當時,正是秋雨連綿的季節,李大釗幾天幾夜守護著撫養他長大的爺爺,一刻兒也不肯離開。83歲的爺爺臨終時囑咐孫子:我死后不要大發送,省點錢讀書,千萬好好讀書,不要把書扔掉。李大釗含悲忍痛安葬了爺爺,又遵照爺爺囑咐,忙著趕去永平府中學堂讀書了。■/事見河北人民出版社《李大釗的青年時代》
【朱德不溺愛孫子】朱德有幾個子女,都不在身邊工作,只有兒子朱琦和兒媳在身邊照應他。1974年,朱琦生病去世了。為了照顧朱德,部隊領導根據朱德兒媳的要求,將在青島當兵的朱德孫子,調進了北京海軍機關。孫子回來后,朱德覺得奇怪,問清情況后,非常生氣,就批評兒媳說:“人家養子女,都像你這樣,要留在身邊照顧老人,還有誰去當兵?還有誰去保衛祖國?我們要想到國家,不能老想個人!”隨后,他又把海軍首長請來,誠懇地對他們說:“朱琦去世,我有組織上照顧,用不著孩子。孩子當兵,是保衛祖國,不是來保衛祖父的!你們還是把他調到基層鍛煉,過早坐機關不好!”部隊領導接受了朱德的要求,決定調他孫子去南京部隊鍛煉。決定作出時,已經是農歷臘月二十九了。春節期間,部隊也是要休假的。孫子就想在北京過了春節再走,但朱德不答應,說:“一個解放軍戰士,必須堅決服從命令聽指揮,嚴格遵守紀律。一個元帥的孫子,更要模范遵守紀律,大年三十也要走。在那里和同志們一起過春節更有意思啊!”兒媳和孫子聽了這番教導,十分感動。兒媳就幫孩子整理行裝,送他高高興興去南京部隊了。■/摘自解放軍出版社《九大元帥珍聞軼事》
§§§第六節 兄弟反目
【尺布斗粟】漢文帝劉恒的弟弟淮南厲王劉長,謀反失敗,被押解流放蜀郡嚴道縣。在路上,他不肯進食,活活地餓死了。老百姓就作歌謠唱道:“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對帝王家兄弟的不和,作了尖銳的諷刺。■/漢·司馬遷《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于是,乃遣淮南王,載以輜車,令縣以次傳。……縣傳淮南王者,皆不敢發車封。……(淮南王)乃不食死。……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厲王曰:“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手足相斗】三國時代,袁紹兩個兒子袁譚、袁尚,在父親死后,互相爭奪統治權,各自準備著用軍隊去攻打對方。王修勸告他倆說:“兄弟,好比手足。有人將要跟別人打斗,而他自己卻先砍下自己的右臂,他還說‘我一定勝利’,這可能嗎?”兄弟二人都沒有聽從王修的勸告,互相火拚,兩敗俱傷,結果都被曹操消滅了。■/清·張岱《夜航船·兄弟》:袁紹二子譚、尚,父死爭立,治兵相攻。王修謂曰:“兄弟者,手足也、人將斗,而斷其右臂,曰我必勝可乎?”二于不從,為曹操所滅。
【周嵩火攻】晉代周頡,很有才名。弟弟周嵩內心不服,就乘著酒醉,罵哥哥說:“哥哥,你的才氣比不上我,相反出大名,這是不公平的!”說完,就拿起點燃的蠟燭,向哥哥投擲過去。周頗神態自然,從容地對弟弟說:“阿奴 (周嵩的小名)啊,你對我用火攻,來進行較量,實在不是一個好辦法。”■/清·張岱《夜航船·兄弟》:周額弟嵩,因醉詈其兄,曰:“兄才不及弟,橫得重名!”然蠟燭投之。頸顏色無忤,徐曰:“阿奴火攻,誠出下策!”
【連體兄弟謀殺成自殺】南斯拉夫的恩尼奧和馬里奧,是一對胸部相接的連體兄弟。二人興趣、志向都大相徑庭,常常爭吵不休。馬里奧自己不愛整潔,恩尼奧要到盥洗室去梳洗時,他就故意不動,來牽制恩尼奧。他的理由是:“你刷你的牙,何必來勞動我呢?”恩尼奧忍無可忍,就購買了手槍,藏在臥床下。馬里奧知道恩尼奧買了槍,但不知道做什么用途。有一天,恩尼奧就用那支手槍,在馬里奧頭部轟了一個大洞。恩尼奧自己也因為流血不止,不到20分鐘也死去了。35歲的恩尼奧臨死前,留下一紙潦草的遺書說:“身為連體雙胞胎,已經夠慘的了,他卻連牙也不肯刷。他的口氣極可怖,已到了令人惡心的程度。我受夠了。”■/摘自1993年4月21日《揚子晚報》
§§§第七節 叔嫂妯娌
【長嫂如慈母】唐代文學家韓愈3歲時,父親韓云卿就去世了,他跟隨大哥到了嶺南貶所。11歲那年,大哥在貶所死去,大嫂鄭氏領著他和侄兒十二朗,扶柩歸葬河陽。當時,中原兵亂不息,鄭氏又將他倆帶到江南度日。嫂、叔、侄 3人,零丁孤苦,相依為命。韓愈本來有3個哥哥,都不幸早死。傳宗接代的,兒子輩只剩下韓愈,孫子輩只剩下十二郎,兩代孤子,特別顯得形單影只。鄭氏撫摸著叔侄二人說:“韓家兩代,就剩下你倆了!”鄭氏撫育他倆,含辛茹苦,艱難備嘗。韓愈19歲進京應舉,25歲中進士,后二年鄭氏去世。鄭氏死前,總算看到了韓愈的成立,了卻了她慈母般的心愿。■/宋·歐陽修等《新唐書·韓愈傳》:愈生三歲而孤,隨伯兄貶官嶺表。會卒,嫂鄭氏鞠之。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孫惟汝,在于唯吾,兩世一身,形單影只,嫂嘗撫汝而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唯此而已!”……吾年十九,始來京師。其后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吾往河陽省墳墓,遇汝從嫂喪來葬。……
【董必武收養弟媳一家】董必武有個弟弟,年輕時加入共產黨,參加革命,在大革命時期病逝,遺下妻子兒女5人。解放前,董必武限于戰爭環境,無法更多地照顧她們,只能間或給她接濟一下。全國解放后,董必武跟老伴何連芝商議說:“弟弟是為了革命工作,累倒病死的,國家本來是應當照顧他的遺屬的。但是,我覺得我們國家現在還很窮,還有許多事情要做,國家一下子還管不過來。我呢,有這個力量照顧他們。把弟媳、侄女和侄兒們接來,跟我們一起過。可以減輕一點國家的負擔,減輕一點是一點嘛!”弟媳和她的兒女們到北京后,兩個孩子跟董必武孩子一起在八一小學讀書;弟媳在家幫嫂嫂料理家務。他們共同生活,非常和睦愉快。■/摘自湖北人民出版社《董必武的故事》
【五妯娌相親相愛】南京漢西門大街23號,方家大院,住著方家的五房媳婦。八九十年來,五妯娌朝夕相處,互相關懷,從未紅過臉,吵過嘴。如今,她們依然健在,大媳婦方陳氏已101歲;二媳婦方楊氏96歲;三媳婦洪月霞71歲;四媳婦曹玉敏65歲;五媳婦畢得淑77歲。五妯娌相親相愛事跡,在當地傳為佳話。1994年12月26日,二媳婦對慕名來訪的記者說,她13歲進方家大院, 18歲成婚。剛來時三叔才3歲,后來四叔、五叔相繼出世。她看著他們長大,成家,也許是由于年齡相差較大緣故,年紀大一點的媳婦總是讓著小媳婦,小的總是敬著年長的。家里的5個男人,除了最小的上了大學,后來當上高級工程師外,其余的都跟著老公公開米行,解放后都進入國家糧店當工人。幾個媳婦就在家做家務,帶孩子。當時大院里只有一個水龍頭,洗衣服的接了水便蹲到一邊,讓淘米的,互相謙讓,從不爭搶。孩子多,難免有磕碰,也都是拉過自己的孩子說幾句。大家庭,說好了幾個媳婦輪流燒3天飯,可有時小一點的媳婦年輕,玩心重,這邊油剛下鍋,那邊聽到外面敲鑼打鼓,有人家娶親嫁女,就跑了出去看,這時年長點的媳婦就會自覺地幫著燒菜。每逢過節,她們還互送禮物,親熱無比。五妯娌相處的和睦友好氣氛,也感染了整個家族。現在方家四世同堂,160多號人,大到101歲,小到2歲,個個融洽友好。人只有在這種氛圍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健康長壽。幾天前,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節目組來到了方家,要把這五妯娌的故事向全國人民講述呢。■/摘自朱益寰《溫馨和睦的方家大院》,《揚予晚報》1995年1月3日
§§§第八節 岳婿婆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