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欲望·欲念類(1)

§§§第一節 清心寡欲

【晏嬰的“愚者之得”】晏嬰正在吃飯,景公的使者來了。晏子請他一起吃,可是飯菜很少,兩人都沒吃飽。使者回去把情況告訴景公。景公嘆息道:“唉!晏嬰家如此貧窮,我還不知道。這是我的過失。”于是派人把能收千金稅款的市場賞賜給晏子,作為他的招待費。去了3次,晏予都不肯接受,他誠懇地說:“我家并不窮。承蒙君主的恩賜,我的親屬都能吃飽肚子,我的朋友也能從我這里得到好處,有時還能接濟百姓。這已經足夠了。如果君主給我更多的東西,我要是用來施惠于百姓,那就是代替君主治民,忠臣是不能這樣做的,要是不施惠于百姓,那就等于拿了君主的財物作為私藏,仁者是不能這樣做的;君主的財物拿多了,別人就會對我不滿,我死后財物又都屬于他人,智者是不會這樣做的。我只要不挨餓,不受凍,也就足矣。”景公問晏子:“從前先君齊桓公把500里封地賜給管仲,管仲不推辭而接受,你為何一再推辭呢?”晏嬰回答:“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這大概就是管仲的圣人之失,我晏嬰的愚者之得吧!”■/事見《晏子春秋》卷六,漢·劉向《說苑》卷二■/《晏子春秋》卷六:妻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飽,晏子亦不飽。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過也。”使吏致千金與市租,請以奉賓客。晏于辭,三致之,終再拜而辭曰:“嬰之家不貧。以君之賜,澤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根百姓,君之賜也厚矣!嬰之家不貧也。嬰聞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為筐篋之藏也,仁人不為也。進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財遷于它人,是為宰藏也,智者不為也。夫十總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景公謂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書社五百封管仲,不辭而受,于辭之何也?”委子曰:“嬰聞之,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嬰之得者耶?”

【愛因斯坦的“四不”】很少人能了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他日子過得極為快樂的原因。他的人生有“四不”:“不求人、不求名、不求利、不求掌聲”,所以日子過得很充實。他更表示,他從工作、小提琴、帆船上所得到的樂趣,超過人間的一切榮華富貴。■/摘自李凡《人生“四不”》、《讀者文摘》1991年第11期

【馬不食麥】大月支國的風俗規定,用炒熟的麥子喂豬。宮廷中的小馬駒不服氣了,它對母親說:“我們為國王效力,不計遠近辛勞,全力以赴,為什么卻吃割下的野草,喝積下的死水呢?”母馬告戒馬駒說;“你千萬不要羨慕豬吃炒熟的麥子,過幾天,你就會看到它的危害了。”每當新年來臨,或節日集會時,家家都捉豬宰殺,投入湯鍋。豬拼命地嚎叫,慘不忍睹。此時,母馬對馬駒說:“你不是想吃炒熟的麥子嗎?你去看看它的后果吧。”馬駒親自到現場一看,才知道以前的思想是多么不應該。從此以后,它安心吃野草,再也不想吃炒麥子,就是有時碰到麥子,它也躲過不吃。■/摘自謝生保《佛經寓言故事選》

【胡九韶知足常樂】明代胡九韶是儒學大師吳與弼的弟子,要求自己能身體力行儒家的“道”。他家十分貧窮,督促孩子們努力耕作,也只能過著勉強糊口的日子。但是,每天晚上他都要燒香感謝天老爺讓他享了一天“清福”。他的妻子笑道:“一天三頓粥,這算什么清福?”他說:“幸逢天下太平,沒有戰亂;又幸一家人有土地耕種,有吃、有穿;又沒有人生病,也沒有人坐牢,不是清福是什么?”■/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卷二《崇仁學案二》:胡九韶字鳳儀,金溪人,自少從學康齋。家甚貧,課兒力耕,僅給衣食。每日晡,焚香謝天一日清福。其妻笑之曰:“整粥三廚,何名清福?”先生曰:“幸生太平之世,無兵禍,又幸一家樂業無饑寒;又幸福無病人,獄無囚人。非清福而何?”

§§§第二節 利欲熏心

【兄弟倆合種田】兄弟二人合種一塊田。稻谷熟了。二人商量如何分配。哥哥對弟弟說:“我拿稻谷的上半截,你拿下半截。”弟弟很驚訝哥哥竟如此不公平。哥哥說:“這不難,等到明年,你拿上半截,我拿下半截好啦!”到了第二年,弟弟催哥哥趕快下谷種,哥哥說;“今年種芋頭吧。”■/明·浮白齋主人《笑林》:有兄弟合種田者,禾既熟,議分之,兄謂弟曰,“我取上截,你取下截。”弟訝其不平。兄曰:“不難,待明年,你取上,我取下,可也。”至次年,弟催兄下谷種。兄曰:“今年種芋艿罷!”

【合伙做酒】甲乙二人謀劃著合伙做酒。甲對乙說:“你出米,我出水。”乙說:“米都是我的,以后怎么算帳呢?”甲說:“我決不叫你吃虧,到酒熟的時候,你只要立即把這些水還我就行了,其余都是你的!”■/事見明·馮夢龍《笑府·刺俗》

【老農夫忘恩負義】老農夫和他的長工,有一天晚上在樹林里一路走著,突然迎面來了一只熊。老農夫叫喊不上兩聲,就被熊鉗子似的爪抓住了。熊把他緊緊地夾住,把他翻過來轉過去,又把他緊緊的壓倒在地上,想挑個好地方下口,老農夫的性命快完了。“斯杰潘,好斯杰潘,別見死不救啊!”從熊的身底下傳來他的可憐的求救聲。斯杰潘全身運足力氣,掄起斧子,把熊的半個腦袋劈將下來,又用鋼叉刺穿了熊的肚子。熊大叫一聲,滾倒地上,已經半死了。熊咽了最后一口氣,危機過去了,老農夫就把他的救命恩人罵得昏天黑地。可憐的斯杰潘呆呆地站在那兒。“天哪!那是為什么來著?”蠢才,你還問哪?趁早收了你那傻笑吧!你胡來一通,把整張好熊皮都毀了!”■/摘自〔俄〕《克雷洛夫寓言》

§§§第三節 財迷心竅

【搶奪金子的人】齊國有個財迷,一心想得到金子。一天清早,他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到賣金子的場所去。當看到人家手里拿著金子時,一把就奪了過來。治安人員當場逮住他,把他捆了起來,問他:“這么多人在這里,你怎么敢搶別人的金子呢?”他回答說:“我眼睛只看到金子,并沒有看到人!”■/《呂氏春秋·先識覽·去宥》:齊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見人操金,攫而奪之。吏搏而束縛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吏曰:“殊不見人,徒見金耳!”

【竭池求珠】宋國的司馬桓魈有一顆寶珠,而他因犯了罪出逃在外,宋王派人去詢問寶珠藏在什么地方,他說:“扔到池子里去了。”宋王于是把池水淘干了去找寶珠,寶珠沒找著,倒把池子里的魚全給弄死了。/《呂氏春秋·孝行覽·必己》: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

【貪吃大釣餌的鰥魚】春秋時,孔子的孫子子思住在衛國。衛國有個人在河里釣到了一條能裝滿整整一車子的大鰥魚。于思問那人說:“這鰥魚,是最難獲得的大魚呀,你是怎樣把它釣上來的?”那人回答:“開始放釣竿時,我只垂下一條小魴魚作釣餌,鰥魚游過連看都不看一眼,然后我換上半頭小豬,它就吞下去了。”子思聽后長嘆了一聲說:“鰥魚雖然難以獲得,但它貪吃大釣餌就走上了死路。而那些有才能有修養的人雖然心懷大道,卻也會因為貪圖利祿而毀掉了自己啊!”■/漢·孔鮒《孔叢子》;子思居衛。衛人釣于河,得鰥魚焉,其大盈車。于思問之曰:“鰥魚,魚之難得者也。子如何得之?”對曰:“吾始下釣,垂一魴之餌,鰥過而弗視也;更以豚之半體,則吞之矣。”子思喟然曰:“鰥魚難得,貪以死餌;士雖懷道,貪以死祿矣!”

§§§第四節 癡心妄想

【情癡的幻想】春秋時魯國的尾生,跟一個女子約定在橋下幽會。可是她始終沒有來,洪水大漲,他還是一心想著她的到來,堅定不移地守約不走。后來,他就抱著橋柱被淹死了。三國時荀奉倩,與妻子感情非常好。冬天,妻子得了熱病,他就去院子里站著,一直等到自己身體凍得冰涼后,再回屋里去,用自己冰涼的身體貼著妻子。他妄想用這個辦法給她降溫而治好熱病。■/參摘明·馮夢龍著、思涌等譯《白話笑史》。

【妻怒而離去】采桑的季節,鄰家有夫妻二人一同下田干活。這時,丈夫忽然看見桑林里有一個美麗的采桑姑娘,便丟下妻子去追她,結果,沒有得手。回到家里,妻子憤怒地離他而去。于是,我笑這個男子成了沒有妻子的曠夫。■/漢·劉向《說苑·正諌》:當桑之時,臣鄰家夾與妻俱之田。見桑中女,因往追之,不能得。還及,其妻怒而去之。臣笑其曠也。

【欲兼三者】有一群客人相聚在一起,各自說起自己的志愿:有的人愿意當揚州刺史;有的人想得到許多財產;有的人希望騎著仙鶴升天當神仙。其中有一個人聽后說:“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三樣他全要。■/事見南朝梁·殷蕓《殷蕓小說》: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愿為揚州刺史,或愿多資財,或愿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

【窮書生的甕算】有一個貧窮的讀書人,惟一的家產就是一只陶制的大甕,夜里常常守著它睡覺。一天晚上,他心里突發奇想:如果有一天我富貴了,我當拿出一部分錢,收買田地,營造房屋,我也蓄養歌女,添置高大的馬車,華麗的車篷。凡是富貴人家有的,我都要有!這個念頭在他胸中反復地盤旋著,愈想愈高興,竟然忘乎所以地跳起舞來!跳著跳著,一腳踩破了甕!■/宋·施元之《施注蘇詩》:有一貧士,家惟一甕,夜則守之以寢。一夕,心自惟念:茍得富貴,當以錢若干,營田宅,蓄聲妓,而高車大蓋,無不備置。往來于懷,不覺歡適起舞,遂踏破甕。

【瑪尼羅夫的幻想】果戈理在小說《死魂靈》中塑造的瑪尼羅夫,是一個不務實際,喜歡空想的懶漢,智力貧乏、內心空虛,卻又以有良好教養而自豪的地主。當從事買空賣空投機活動的乞乞科夫,來向他購買已經死去、但在戶口冊上尚未注銷的農奴(法律仍然承認是活人)時,他好久也弄不明白這是怎么一回事。但他愛故作高雅,表現多情善感,不僅把所有“死農奴”無償贈送,還甜言蜜語地跟騙子手乞乞科大談友誼。當他依依不舍地與乞乞科夫告別后,就沉浸于一片冥思浮想之中。他想著友誼的幸福,“最好跟朋友一起住在某處的河濱,然后在這條河上他出錢給架起一座橋,然后再建造一幢大宅子,屋上筑起這么一座高高的塔樓,從那兒甚至可以一直望見莫斯科。”他又幻想與乞乞科夫坐著漂亮的轎式馬車去拜會一些什么人,終于皇帝也知道了他們的友誼,恩賜給他們將軍的官銜。作者寫道:“他想呀想呀,到最后,他在想些什么,只有老天爺才知道,連他自己怎么也搞不清楚了。■/事見〔俄〕果戈里《死魂靈》

【猴子撈月】在波羅奈城郊一塊空曠的地方,有五百只獼猴在附近山林里樓息。一天傍晚,獼猴們游玩到一棵大樹下,樹下有一眼很深的井,井中有月亮的影子在晃動。獼猴頭頭看見了,便大聲對眾獼猴說:“哎呀,不好了!月亮今天掉到井里了!我們應當一齊想辦法把它撈出來,不要讓夜晚變得漆黑一片。”于是獼猴們聚在一起商議:“怎么才能把月亮從井底撈出來呢?”頭頭說:“我想出了一個辦法:我攀牢樹枝,你們抓住我的尾巴,就這樣一個跟一個地連接下去,就可以伸到井底把月亮撈出來了。”群猴聽了歡騰雀躍,馬上按頭頭的說法,一個抓住一個的尾巴,連成一長串,伸到井底去撈月亮。就在它們接近水面時,柔弱的樹枝經不住這么多獼猴的重量,咔哧一聲折斷了,所有的獼猴都掉到了井水里。■/摘自常任俠《佛經文學故事選》

§§§第五節 貪圖名利

【患官癖的太守】相傳明朝末年,有位太守死在南陽府官署中。死后他陰魂不散,每到早晨官衙開始點名時,必定頭戴烏紗、整束腰帶,端正地走上大堂,坐上正位。如有官吏衙役向他叩頭,他還能點頭示意,表示接受揖拜。直到天光大亮,他才不見了。雍正年間,一位姓喬的太守到此上任,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這是個有官癖的人!身體雖然死了,精神還不知道自己已死,所以才會這樣。讓我來開導開導他!”第二天,他不等天亮就先穿戴好官衣官帽,搶先上堂坐上正位。開始點名的時候,那個戴烏紗的鬼魂又遠遠地走來了,當他看見大堂上已經有人占了正位,一時躊躇不前,接著便長嘆一聲,頹然消逝了。自此以后,這怪現象就絕跡了。■/清·袁枚《新齊諧》:相傳南陽府有明季太守某歿干署中,自后其靈不散,每至黎明發點時,必烏紗束帶,上堂南向坐。有吏役叩頭,猶能頷之,作受拜狀。日光大明,始不復見。雍正間,太守喬公到任,聞其事,笑曰:“此有官癖者也!身雖死,不自知其死故耳。我當有以曉之!”乃未黎明即朝衣冠,先上堂南向坐。至發點時,烏紗者遠遠來,見堂上已有人占坐,不趑趄不前,長吁一聲而逝,自此怪絕。

【一件好事】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下設的學院,多以圣約翰、圣彼得、丘吉爾等圣徒或大名人為校名。但新近誕生的大衛·羅賓遜學院卻使人頗感困惑:這位大衛·羅賓遜何許人也?原來此人70年代因經營電視出租業務而大發其財,但一直默默無聞。為了使自己“流芳百世”,這位先生狠下心來,向劍橋大學傾囊捐出巨款1700萬英鎊,要求以其姓名命名一所學院。劍橋大學經過討論,最后同意了這位富翁的要求。■/摘自《天南海北》,《讀者文摘》1988年第7期

【眉眼嘴鼻爭地位】眉毛、眼睛、嘴巴、鼻子四種器官,都有神靈。一天,嘴巴對鼻子說:“你有什么本事,竟然位置在我之上?”鼻子說,“我能辨別香臭,然后你才能吃,所以位置在你之上。”鼻子又對眼睛說:“你有什么本領,位置卻在我的上方呢?”眼睛說;“我能觀察美與丑,能看東西,功勞不小,應該處在你的上方。”鼻子說:“若是這樣,那么眉毛又有什么能力,也處在我的上方呢?”眉毛說:“我也不了解我為什么和諸位爭得了這么個地位,我如果處在眼睛鼻子底下,不知還有一個臉皮,安放在哪里?”■/事見宋·羅燁《醉翁談錄》

§§§第六節 窮奢極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竹县| 左贡县| 呼伦贝尔市| 安塞县| 天台县| 洱源县| 朝阳县| 定安县| 和政县| 扎鲁特旗| 淅川县| 通海县| 同仁县| 黑龙江省| 安陆市| 宜城市| 乳山市| 罗田县| 溧水县| 东乡县| 泸定县| 遵义市| 凯里市| 平定县| 宽城| 垣曲县| 犍为县| 九寨沟县| 大方县| 洪江市| 苏州市| 镇坪县| 南江县| 建湖县| 扶绥县| 龙岩市| 广宗县| 南雄市| 吴桥县| 景泰县| 宁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