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讀中國哲學·燃出善的火焰:孟子篇
- 張嘉驊 陳裕仁繪
- 1216字
- 2022-06-24 18:02:07
關于孟子的一些傳說
嗨,大家好,又到了周末聊哲學的時間了。這一期我們要談的是孟子的思想。
春秋時期結束后,緊跟而來的是戰國時期,儒家和墨家成了當時最受矚目的兩個學派,而墨家的創始人墨翟(dí),也就是墨子,生于孔子之后、孟子之前。按照中國哲學的發展來說,應該先講墨子才對,只因孟子和孔子有著不可分的緊密關系,我們先來探討孟子。
孔子過世后,由于傳承人不同,儒家形成許多派別,子思就屬其中的一支。子思本名孔伋(jí),是孔鯉的兒子、孔子的孫子。孔鯉也算好學,但畢生成就不大。倒是子思拜了曾子當老師,學到孔子學說的一些精髓,在這方面強過他的父親。
據說孔鯉有一次對孔子說:“你的兒子不如我的兒子。”轉頭又對子思說:“你的父親也不如我的父親。”
明哲一聽,呵呵一笑,說:“這個孔鯉真厲害啊!居然用貶低自己的方法來夸獎自己。”
史老師笑道:“這當然是后人編出來的笑話。孔鯉哪敢對孔子這樣說?”
為什么要提子思呢?因為孟子最初就是向子思這一派學習孔子的學說的,只不過子思那時候已經過世,是子思的門人教孟子的。
孟子名軻(kē),字子輿(yú),戰國中期鄒國人。鄒國在魯國的南邊,一向是魯國的附屬國,離孔子的出生地曲阜很近。事實上,孟子便出身于魯國“三桓”之一的孟孫氏,只是到他這一代已經沒落了。
關于孟子的童年,自古以來流傳著一些故事,想必你們都聽過。
明哲喜歡說話,搶著發言:“我知道,例如孟母三遷。”
史老師說:“對的。這個故事也叫孟母擇鄰。《三字經》里便有一句話說:‘昔孟母,擇鄰處。’明哲,你來說說這個故事。”

“大概是說孟子很早就沒了爸爸,是他媽媽將他一手帶大的。他們家原本住在墓區附近,小孟子就去學人家哭喪。他媽媽覺得不好,把家搬到市場附近,沒想到孟子竟開始學附近市場的生意人做買賣,‘來呀,來呀,來買菜呀!’他媽媽于是再度搬家,這次搬到了學校附近。看到孟子這回學的是行禮,他媽媽才放心住下來。”
“明哲,你說得不錯。這個故事講的是環境對人的影響,也提到父母對孩子應負的教育責任。”史老師轉而問學敏,“你知道孟子的童年故事嗎?”
學敏回答:“我知道孟母斷織的故事。”
“嗯,這個故事也叫作孟母斷機。《三字經》里也有一句話說:‘子不學,斷機杼(zhù)。’所謂的機杼,就是織布機,也可以借指織布機上所織的布。學敏,你來說說這個故事吧!”
“好。孟子稍稍長大后,孟母送他去學堂讀書。有一天,孟子放學回來,母親問他:‘今天書讀得怎樣?’孟子不太用心,懶散地回答:‘還不是老樣子!’孟母聽到這話,就拿起一把剪刀把正在織的布剪斷了,說:‘你讀書要是半途而廢,就會像這匹布。’孟子嚇壞了,從此便用功讀書。”
“學敏,你也說得挺好的。”史老師笑著說,“你們應該不會希望自己的媽媽用這種方式來對待你們吧?所以說,讀書要自覺自發才好!要是非讓媽媽們用砸鍋摔碗的方式來激勵你們讀書,那就太慘了!”
這些故事大都是后人編的,不一定就是孟子的親身經歷。不過故事本身具有勵志的作用,聽聽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