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6.2 廠區內部規劃

6.2.1 發電廠的廠區規劃應以工藝流程合理為原則,以主廠區為中心,結合各生產設施及系統的功能,分區明確,緊湊合理,有利擴建,因地制宜地進行布置,并滿足防火、防爆、環境保護、勞動安全和職業衛生的要求。廠前建筑設施宜集中布置在主廠房固定端,做到與生產聯系方便、生活便利、廠容美觀。企業自備電廠的廠區規劃應與企業的廠區布置相協調。

系原規范第3.1.1條的修改。

結合廠區規劃的特點,對內容進行有序的梳理,明確原則,確立中心,結合功能,因地制宜。

6.2.2 廠區主要建筑物和構筑物的布置,除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防火標準的規定及其環境保護的原則要求外,還應符合下列規定:1 發電廠的廠區規劃應按規劃容量設計。發電廠分期建設時,總體規劃應正確處理近期與遠期的關系。應近期集中布置,遠期預留發展,分期征地,嚴禁先征待用。

2 主廠房應布置在廠區的適中位置,當采用直流供水時,汽機房宜靠近水源。主廠房和煙囪宜布置在土質均勻、地基承載力較高的地區。主廠房的固定端宜朝向進廠道路引接方向。當采用直接空冷時,應考慮氣象條件對空冷機組運行及主廠房方位的影響。

3 屋外配電裝置的布置應考慮進出線的方便,盡量避免線路交叉。

4 冷卻塔的布置應根據地形、地質、相鄰設施的布置條件及常年的風向等因素予以綜合考慮。在工程初期,冷卻塔不宜布置在擴建端。對采用排煙冷卻塔的發電廠,冷卻塔宜靠近爐后區域,使煙道順暢和短捷。對采用機械通風冷卻塔的發電廠,單側進風塔的進風面宜面向夏季主導風向,雙側進風塔的進風面宜平行于夏季主導風向。

5 露天貯煤場、液氨設施宜布置在廠區主要建筑物全年最小頻率風向的上風側,應避免對廠外居民區的污染影響。

6 供油、卸油泵房以及助燃油罐、液氨貯存設施應與其他生產輔助及附屬建筑分開,并單獨布置形成獨立的區域。靠近江、河、湖、泊布置時,應有防止泄漏液體流入水域的措施。

7 生產廢水及生活污水經處理合格后的排放口應遠離生活用水取水口,并在其下游集中排放,但未經檢測,不應將排水接入下水道總干管排出。

8 廠區對外應設置不少于2個出入口,其位置應方便廠內外聯系,并使人流和貨流分開。廠區的主要出入口宜設在廠區的固定端一側。在施工期間,宜有施工專用的出入口。發電廠采用汽車運煤或灰渣時,宜設專用的出入口。

9 廠區建(構)筑物的平面布置和空間組合,應緊湊合理,廠區建筑風格簡潔協調,建筑造型新穎美觀。企業自備電廠的建筑物形式及布置應與所在企業的總體環境相協調。

10 擴建發電廠的廠區規劃應結合老廠的生產系統和布置特點進行統籌安排、改造,合理利用現有設施,減少拆遷,并避免擴建施工對正常生產的影響。

11 輔助廠房和附屬建筑物宜采用聯合建筑和多層建筑。

系原規范第3.1.2條的修改。

將原規范第3.1.2.1款~第3.1.2.3款并入,并新增液氨設施、供油、卸油泵房及其助燃油罐的布置要求,以及生產廢水及生活污水經處理排放的要求。

采用直流供水時,為縮短循環水進、排水管溝,減少基建投資和節約能耗,主廠房宜布置在靠近水源處。增加了空冷機組的布置要求,排煙冷卻塔和機械通風冷卻塔的布置要求。

根據環保要求,電廠排水應體現清污分流原則,并考慮排水的復用。

6.2.3 廠區主要建筑物的方位宜結合日照、自然通風和天然采光等因素確定。

系原規范第3.1.5條。

6.2.4 發電廠的各項用地指標應符合國家現行的電力工程項目建設用地指標的有關規定,廠區建筑系數不應低于35%,廠區綠地率不應大于20%。

系原規范第3.1.6條的修改。

隨著技術的革新,工藝流程的合理化,聯合建筑的采用,檢修公司的成立,廠區占地面積呈逐漸減小的趨勢,布置越來越緊湊,用地越來越合理化,廠區面積越來越小。

6.2.5 發電廠各建筑物、構筑物之間的最小間距應符合表6.2.5的規定。

表6.2.5 發電廠各建筑物、構筑物之間的最小間距(m)

續表6.2.5

注:①自然通風冷卻塔(機械通風冷卻塔)與主控樓、單元控制樓、計算機室等建筑物采用30m,其余建筑物均采用15m~20m(除水工設施等采用15m外,其他均采用20m),且不小于2倍塔的進風口高度;

②為冷卻塔零米(水面)外壁至屋外配電裝置構架邊凈距,當冷卻塔位于屋外配電裝置冬季盛行風向的上風側時為40m,位于冬季盛行風向的下風側時為25m;

③在非嚴寒地區或全年主導風向下風側采用40m,嚴寒地區或全年主導風向上風側采用60m;

D為逆流式自然通風冷卻塔進出口下緣塔筒直徑(人字柱與水面交點處直徑),取相鄰較大塔的直徑;冷卻塔采用非塔群布置時,塔間距宜為0.45D,困難情況下可適當縮減,但不應小于4倍標準進風口的高度;冷卻塔采用塔群布置時,塔間距宜為0.5D,有困難時可適當縮減,但不應小于0.45D;當間距小于0.5D時,應要求冷卻塔采取減小風的負壓負荷的措施;

⑤機力通風冷卻塔之間的間距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工業循環水冷卻設計規范》GB/T 50102的規定;塔排一字形布置時,塔端凈距不小于4m;塔排平行錯開布置時,塔端凈距不小于4倍進風口高度。

系原規范第3.2.4條的修改。

根據近年來的實際運行經驗,對各建筑物、構筑物之間的最小間距進行了調整。

6.2.6 廠區圍墻的平面布置應在節約用地的前提下規整,除有特殊要求外,宜為實體圍墻,高度不應低于2.2m。屋外配電裝置區域周圍廠內部分應設有1.8m高的圍柵,變壓器廠地周圍應設置1.5m高的圍柵。液氨貯存區和助燃油罐區均應單獨布置,其四周應設置高度不低于2.0m的非燃燒體實體圍墻。當利用廠區圍墻時,該段圍墻應為高度不低于2.5m高的非燃燒體實體圍墻,助燃油罐周圍還應設有防火堤或防火墻。

系原規范第3.2.6條的修改。

本條對圍墻高度及形式作了明確規定。

6.2.7 采用空冷機組的發電廠,應根據空冷氣象資料,結合地形、地質、鐵路專用線引接、冷卻塔設施用地等條件,通過技術經濟比較,合理確定采用直接空冷或間接空冷系統。空冷設施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直接空冷平臺朝向應根據空冷平臺區域、蒸汽分配管頂部的全年、夏季、夏季高溫大風的主導風向、風速、風頻等因素,并兼顧空冷機組運行的安全性和經濟性綜合確定,應避免夏季高溫大風主導風向來自鍋爐后部。

2 直接空冷平臺宜布置在主廠房A排外側,此時變壓器、電氣配電間、貯油箱等宜布置在平臺下方,但應保證空冷平臺支柱位置不影響變壓器的安裝、消防和檢修運輸通道。

3 間接空冷塔除作為排煙冷卻塔外,宜靠近汽機房布置,以縮短循環水管線長度。

本條為新增條文。

本條對空冷設施提出了具體的布置原則和要求。

6.2.8 發電廠專用線的設計標準,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工業企業標準軌距鐵路設計規范》GBJ 12的有關規定。鐵路專用線的配線應根據發電廠燃煤量、卸煤方式、鍋爐點火及低負荷助燃的用油量和施工需要,按規劃容量一次規劃,分期建設。

系原規范第3.3.4條和第3.3.5條的修改。

本條增加了發電廠鐵路專用線的設計要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工業企業標準軌距鐵路設計規范》GBJ 12的規定,同時確定鐵路專用線廠內配線的原則。

6.2.9 以水運為主的發電廠,其碼頭的建設規模及平面布局應按發電廠的規劃容量、廠址和航道的自然條件,以及廠內運煤設施統籌安排,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碼頭的規劃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河港工程設計規范》GB 50192和現行行業標準《海港總平面設計規范》JTJ 211的有關規定。

2 碼頭應設在水深適宜、航道穩定、泥砂運動較弱、水流平順、地質較好的地段,并宜與陸域的地形高程相協調。

3 碼頭前沿應有足夠開闊的水域。對碼頭與冷卻水進水口、排水口之間的距離應考慮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通過模型試驗充分論證,合理確定。

系原規范第3.3.6條的修改。

碼頭宜布置在循環水進水口的下游,碼頭與冷卻水進、排水口之間的距離一般與河勢、海流、設計船型等綜合因素有關,可通過模型試驗計算及論證確定。

6.2.10 發電廠廠內道路的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廠礦道路設計規范》GBJ 22的有關規定。

本條為新增條文。

本條對發電廠廠內道路提出了設計要求。

6.2.11 廠內各建筑物之間應根據生產、生活和消防的需要設置行車道路、消防車道和人行道。山區發電廠設置環行消防車道有困難時,可沿長邊設置盡端式消防車道,并應設回車道或回車場。主廠房、配電裝置、貯煤場、液氨貯存區和助燃油罐區周圍應設環形消防車道。

系原規范第3.3.1條的修改。

本條對原規范的內容進行了有序的梳理、歸納,簡明扼要地闡明了道路布置的原則。

6.2.12 廠區內主要道路宜采用水泥路面或瀝青路面。

系原規范第3.3.2.1款。

6.2.13 廠區主干道的行車部分寬度宜為6m~7m,次要道路的寬度可為3.5m~4m。通向建筑物出入口處的人行引道的寬度宜與門寬相適應。

系原規范第3.3.2條的修改。

本條將原規范第3.3.2.2款和第3.3.2.4款合并,同時增加了建筑物引道的布置要求。

6.2.14 發電廠廠區的豎向布置應綜合考慮生產工藝要求、工程地質、水文氣象、土石方量及地基處理等因素,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在不設防洪大堤或圍堤的廠區,主廠房區的室外地坪設計標高應高于設計高水位的0.5m。廠區設有防洪大堤或圍堤且滿足防洪要求時,廠內場地標高可低于設計洪水位,但必須要有可靠的防內澇措施。

2 所有建(構)筑物、鐵路及道路等的標高的確定應滿足生產使用和維護方便。地上、地下設施中的基礎、管線、管架、管溝、隧道及地下室等的標高和布置應統一安排,以達到合理交叉,維修、擴建便利,排水暢通的目的。

3 應使本期工程和擴建時的土石方工程量最小,地基處理和場地整理措施費等投資最小,并力求使廠區和施工場地范圍內的土石方量綜合平衡。在填、挖方量不能達到平衡時,應落實取土或棄土地點。

4 廠區場地的最小坡度及坡向應以排除地面水為原則,應與建筑物、道路及場地的雨水窨井、雨水口的設置相適應,并按當地降雨量和場地土質條件等因素來確定。

5 地處山坡地區發電廠的豎向布置應在滿足工藝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地形,節省土石方量并確保邊坡、擋土墻穩定。

系原規范第3.4.1條的修改。

本條增加了廠區豎向布置應滿足的要求及考慮的因素。

6.2.15 當廠區自然地形的坡度大于3%時,宜采用階梯布置。階梯的劃分應考慮生產需要、交通運輸的便利和地下設施布置的合理。在兩臺階交接處,應根據地質條件充分考慮邊坡穩定的措施。

系原規范第3.4.6條的修改。

場地整平設計地面坡度不宜太大,否則會給生產工藝流程和運行管理帶來諸多不便,如采用大面積的較緩的場地整平設計,將會造成土石方工程量過大。實踐證明,在自然地形坡度為3%及以上時,采取階梯式布置是合適的。

6.2.16 廠區場地排水系統的設計應根據地形、工程地質、地下水位等因素綜合考慮,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場地的排水系統設計應按規劃容量全面考慮,并使每期工程排水暢通。廠區場地排水可根據具體條件,采用雨水口接入城市型道路的下水系統的主干管窨井內的系統,或采用明溝接入公路型道路的雨水排水系統。有條件時,應采用自流排水。對于階梯布置的發電廠,每個臺階應有排水措施。對山區或丘陵地區的發電廠,在廠區邊界處應有防止山洪流入廠區的設施。

2 當室外溝道高于設計地坪標高時,應有過水措施,或在溝道的兩側均設排水措施。

3 煤場周圍應設排水設施,使煤場外的雨水不流入煤場內,煤場內的雨水不流出煤場外,煤場內應有澄清池和便于清理煤泥的設施。

系原規范第3.4.3條的修改。

本條提出了廠區排水系統的設計,應考慮的因素及符合的要求。

6.2.17 建筑物零米標高的確定應考慮建筑功能、交通聯絡、場地排水、場地地質等因素,宜高出室外地面設計標高0.15m~0.30m。軟土地區應考慮室內外沉降差異的影響。

系原規范第3.4.7條的修改。

生產建筑物的底層標高宜高出室外地面設計標高0.15m~0.30m,可防止因建筑物沉降而引起地面水倒灌入室的可能。在地質條件良好的少雨干燥地區,可采用下限值。同時增加了建筑物零米標高確定時需考慮的因素。

6.2.18 廠區內的主要管架、管線和管溝應按規劃容量統一規劃,集中布置,并留有足夠的管線走廊。

管架、管線和管溝宜沿道路布置。地下管線和管溝宜敷設在道路行車部分之外。

本條為新增條文。

本條增加了廠內管線布置的一般要求。

6.2.19 架空管線及地下管線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流程應合理并便于施工及檢修。

2 當管道發生故障時不應發生次生災害,特別應防止污水滲入生活給水管道和有害、易燃氣體滲入其他溝道和地下室內。

3 應避免遭受機械損傷和腐蝕。

4 應避免管道內液體凍結。

5 電纜溝及電纜隧道應防止地面水、地下水及其他管溝內的水滲入,并應防止各類水倒灌入電纜溝及電纜隧道內。

6 電纜溝及電纜隧道在進入建筑物處或在適當的距離及地段應設防火隔墻,電纜隧道的防火隔墻上應設防火門。

系原規范第3.5.1條的修改。

本條增加了管線布置應符合流程合理的基本要求,增加了管道發生故障時不致發生次生災害的規定,并著重強調了電纜溝及電纜隧道的設計要求,以避免發生重大的事故。

6.2.20 管溝、地下管線與建筑物、鐵路、道路及其他管線的水平距離以及管線交叉時的垂直距離,應根據地下管線和管溝的埋深、建筑物的基礎構造及施工、檢修等因素綜合確定。高壓架空線與道路、鐵路或其他管線交叉布置時,應按規定保持必要的安全凈空。

系原規范第3.5.5條的修改。

本條增加了高壓架空線與道路、鐵路或其他管線交叉布置時,應按規定保持必要的安全凈空要求,以消除安全隱患。

6.2.21 廠區管線的敷設方式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凡有條件集中架空布置的管線宜采用綜合管架進行敷設;在地下水位較高,土壤具有腐蝕性或基巖埋深較淺且不利于地下管溝施工的地區,宜優先考慮采用綜合管架。

2 生產、生活、消防給水管和雨水、污水排水管等宜地下敷設。

3 灰渣管、石灰石漿液管、石膏漿液管、氫氣管、壓縮空氣管、助燃油管、氨氣管、熱力管等宜架空敷設。

4 酸液和堿液管可敷設在地溝內,也可架空敷設。有條件時,除灰管宜按低支架或管枕方式敷設。對發生故障時有可能擴大災害的管道,不宜同溝敷設。

5 根據具體條件,廠區內的電纜可采用直埋、地溝、排管、隧道或架空敷設。電纜不應與其他管道同溝敷設。

系原規范第3.5.4條的修改。

本條把原條文具體化,詳細闡述了管線的敷設要求,增強了條文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6.2.22 地下管線之間的最小水平凈距,地下管線與建(構)筑物之間的最小水平凈距,架空管架(線)跨越鐵路、道路的最小垂直凈距及架空管架(線)與建(構)筑物之間的最小水平凈距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火力發電廠總圖運輸設計技術規程》DL/T 5032的有關規定。

系原規范第3.5.5條和第3.5.6條的修改。

根據這些年來實際運行和操作的經驗,對地下管線與建筑物、構筑物之間的最小水平凈距,地下管線之間的最小水平凈距,地下管線與鐵路、道路交叉的最小垂直凈距,架空管線與建筑物、構筑物之間的最小水平凈距、架空管線跨越道路的最小垂直凈距進行了修正,以便更符合實際情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平县| 慈溪市| 重庆市| 肇庆市| 尖扎县| 井冈山市| 东兰县| 莎车县| 哈巴河县| 方正县| 义马市| 驻马店市| 全州县| 大方县| 改则县| 金秀| 张家口市| 寻乌县| 衡山县| 治县。| 马鞍山市| 荆州市| 宁晋县| 长阳| 镇安县| 渭源县| 富宁县| 平江县| 阜宁县| 西城区| 仲巴县| 慈溪市| 通州区| 徐州市| 天祝| 十堰市| 乐安县| 松江区| 鹤壁市| 景洪市| 吴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