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越戰越勇”

——舉人進士為出仕

如果您思考了半天人生,還是決定繼續參加科舉。那么讓我們繼續加油吧。畢竟我們已經考上了生員,為什么不繼續努力一下呢?


鄉試

鄉試是在省城里舉辦的選拔舉人的考試,慣例三年考一次,一般是在干支里“子”“卯”“午”“酉”年進行。另外如果國家有重大喜事,可以額外在非慣例之年加考,這種加考稱之為“恩科”,慣例三年一考的則稱之為“正科”。因為《周禮》之中有“三年大比”《周禮·地官司徒》:“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能者。”的說法,所以鄉試也被稱為“大比”,另外因為清代文科的鄉試一般在秋季舉行,所以也稱之為“秋闈”。

之前我們講過,在鄉試正科的前一年,各地學政官會組織“科考”。在“科考”中通過的生員、監生、貢生等,能夠獲得參加第二年鄉試的資格,就等同于鄉試報了名。鄉試的考試地點在各省省城的貢院,考官分為正主考、副主考、同考官等名目,其中正主考和副主考一般都是從京城派出來的中高級官員。

各省省城的貢院考場,現在不少地方還有遺存,您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在旅游的時候去看一下。這種考場是一排一排的小房子,每一個“單間”叫作一個“號”,一個“號”內一個考生,在考試期間,答卷和吃住都在里面,十分窄小。根據清人記錄,這種貢院的號房內蚊蠅很多,漏風漏雨,考場的環境比較艱苦。與考生員相比,鄉試考場自然更加嚴格,乾隆朝規定,入場的時候要嚴格搜身,禁止攜帶木柜木盒、雙層板凳、裝棉被褥、卷袋裝里,硯臺不許過厚,筆管必須鏤空,用瓷必須水注,蠟臺單盤必須空心通底,帶進去的糕餅餑餑都要切開檢查,氈毯無里,皮衣無面,只能帶格眼竹柳考籃,籃內只準帶筆、墨、食物、食具、油簾(號房門簾)。

江南鄉試汪銓準考證

鄉試考試慣例是三場,考試的時間是八月初九日第一場,十二日第二場,十五日第三場。具體的流程是,八月初五日,各級考官以及監考的執事等人員入場,稱為“入闈”。八月初八日辰時,考生們入場,點名之后,領了自己的空白答卷進入自己的號房,之后掛起門簾,吃飯休息。八月初九日凌晨,考題發下,睡醒后即開始答卷,之后在初十日下午之前出場。十一日辰時入場,依然是領空白答卷休息,十二日凌晨發題答卷,十三日下午之前出場。最后一場也一樣,所以考生們要在十六日下午之前全都出場。

鄉試考試的內容,清初有過許多變化,乾隆后期開始形成定例。第一場是“四書文”三篇和“五言八韻試帖詩”一首。鄉試的“四書文”三道題,慣例是《論語》和《孟子》各一題,《大學》或《中庸》一題。第二場是“經文”五篇,鄉試的“經文”慣例是每經各出一題。其中《春秋》之題下會寫明某公幾年,而經文解釋,《易經》主要用程頤的《傳》和朱熹的《本義》,《書經》用蔡沈的《集傳》,《詩經》用朱熹的《集傳》,《春秋》以“三傳”特別是《春秋左氏傳》為主,《禮記》則用陳澔的《集說》。第三場是“策問”五道,內容從經史、時務、政治、農事等中挑選。無論是八股文還是應制詩還是策問,都是有專門的格式的,八股文不能超過七百字,策問不能少于三百字。您在塾里學里都進修了那么久,對于這些規章自然是了然于胸的,但還是請您小心,一旦在鄉試考卷中出現了違式、真草不全、題目寫錯、污損涂抹、未避諱、有特殊標記特殊行文、格式錯誤、多韻少韻失韻、字數不滿等狀況,都要作為特殊的榜“藍榜”貼出的,這丟人可就丟得有點大了。

第三場考完之后,您十六日下午交卷出場了,但考官們還被關在考場內,為的是要封閉判卷。鄉試因為是重要考試,為了防止認出筆跡,所以所有的卷子都要由專門的抄手用紅筆重新抄寫一遍,考官只能通過抄寫的卷子來評價考生。因為原卷是用墨筆寫的,而抄寫的卷子是用朱筆寫成的,所以原卷也叫“墨卷”,而抄寫的卷子也叫“朱卷”。考官判卷的時候,跟生員等考試一樣,都是以頭場的三篇“四書文”為第一錄取標準,基本上確定了錄取的大致名單之后,才會進一步地調二場、三場的試卷來看,這也是清代考生最重視“四書文”的原因。

考官們以“房”為單位,每“房”的考官如果看到了好的卷子,交給主考來看,這種卷子稱之為“薦卷”,沒被推薦的則稱之為“落卷”。主考看完“薦卷”之后,會再瀏覽一遍“落卷”。不排除您一開始是“落卷”,但是后被主考賞識,從而自“落卷”中選出來的情況發生。最終主考官和考官們決定好取中的對象,再調來“墨卷”核對,拆開彌封的姓名,這才知道取中的考生到底是誰。至于是否能考中,鄉試考舉人與考取生員一樣,跟當地“中額”數量有直接關系。清代各省每次鄉試的“中額”都有規定,如乾隆年間規定福建一省,鄉試中額為八十五人,您考到前八十五名,自然就是“取中”了。

判完卷子,一般是九月放榜。鄉試的第一名叫作“解元”,第二名叫“亞元”,第三到第五名叫“經魁”,第六名叫“亞魁”,第六名之后的統稱為“文魁”。所以您記住,“文魁”是對普通文舉人的尊稱,而不是“狀元”的意思呦。

放榜之后,一方面大家看到了榜單,幾家歡喜幾家愁;一方面當地人就開始搜集這一科取中的舉人的卷子,去印成《新科闈墨》。這種《新科闈墨》小冊子本身有考察并監督當地文風的意義,如果當屆解元的“闈墨”不能得到士人們普遍的認可,就會對考官和當屆中考的考生的名譽有相當大的損害。同時,凡是考中的舉人,也要經常印自己的考卷送給師友親屬,以夸耀自己的成功,還要制作《同科錄》,即是同一年考中的舉人,做一個類似今天同學錄的小冊子,以便于今后互相溝通。清代官場上重視“同年”,在這種小事上也可見一斑。

您現在中了鄉試,成了一位舉人,可以繼續努力參加會試考取進士,同時也可以直接走向仕途,這是舉人跟生員不一樣的地方,也是生員只被視作“低級功名”而舉人已經屬于“高級功名”的原因。

清代規定,如果一位舉人參加過三次會試都沒有考中,就準其揀選為知縣。這種“揀選”任官在清初還比較好用,但是到了雍正朝的時候,擁有高級功名的人數越來越多,一個知縣的缺額,往往有數十個進士、舉人在“排隊”。據說當時有的進士都“十余年而不能得官”,就不要提“揀選”的舉人了。

正是考慮到這種情況,乾隆年間開始了針對舉人名為“大挑”的任官方法。所謂“大挑”,其實是“揀選”的一種升級版,它規定,如果一位舉人參加過三次會試都沒有考中,可以參加“大挑”,主要考察的是舉人的外觀樣貌和應對能力。各省皆有自己的“挑額”,一般以二十人為一組,每組挑出十二人,落選八人。從中挑出來的這十二位里,前三名為“一等”,其余九名為“二等”。“一等”的可以任知縣,如果缺滿,可以借補經歷、州同、縣丞等官職。“二等”的可以任學正、教諭,如果缺滿,可以借補訓導。學正、教諭、訓導均是學官的一種,一般為文八品。另外還有一種類似的任官方式,叫作“截取”,也是如此,如果一位舉人參加過三次會試都沒有考中,而且年力精壯、克勝吏治,可由本省督撫推薦到京城候選當官。不過一般來講,相對于進士,清代舉人出仕要困難得多,所以如果您想要出仕更加順利的話,考個進士還是很有必要的。


會試與殿試

您之前參加過的鄉試是在“子”“卯”“午”“酉”年進行的,當年秋天鄉試考中舉人,轉過年來的春天就可以參加會試,也就是在“丑”“辰”“未”“戌”年進行。與鄉試一樣,會試里正常的三年一次的叫作“正科”,特殊情況額外增加的叫作“恩科”。會試的考場在當時的京師,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根據傳統,舉人上京趕考,其旅費由國家發給,以顯示國家“愛才”之意,所以趕考的舉人以及上京趕考的舉動都有“公車”的俗稱。另外因為文科鄉試是在秋季考試,被稱為“秋闈”,而文科會試是在春季考試,則被稱為“春闈”。

各省的舉人,首先需要向本省官員遞交考試申請,取得本省長官的咨部文書之后,就算有了“考生”身份,領取了官方所發的路費上京趕考。考試地點在北京城內城東南角的貢院,其考場的環境,和您鄉試時沒有什么太大區別,都是環境堪憂的。

考試的具體時間,清初定在二月,雍正五年(1727年)時,因為雍正皇帝認為二月天氣還比較寒冷,所以挪到三月考試,后來從乾隆十年(1745年)開始形成三月考試的定例。一般情況下,會試的考官是在三月初六日由朝廷派出的,同樣分成主考、副主考和同考官等名目。其中主考稱為“總裁”,副主考稱為“副總裁”,都是一二品的朝廷大員,同考官則是中級官員。

與鄉試一樣,會試考試也是三場,第一場是三月初九日,第二場是三月十二日,第三場是三月十五日。至于入場如何搜查,入場之后點名、領卷、發題,每場之后出場等步驟,會試與鄉試基本一致。

會試考試的內容也與鄉試基本一致。第一場是“四書文”三篇和“五言八韻試帖詩”一首,第二場是“經文”五篇,第三場是“策問”五道,格式要求之類的也與鄉試相同。考官們判卷的情況也與鄉試基本一致,唯一的區別就在于各省鄉試取中人數多少是有統一規定的,要按照各省“中額”來錄取,而會試沒有這個定額,取中多少要看當屆參加會試的考生人數,由皇帝臨時決定。有清一代,會試取中人數最多的是雍正八年(1730年),有四百零六名,最少的則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只有九十六名。不過一般來講,錄取比例大概是每二十名考生錄取一名。

會試發榜一般是在四月十五日之前,錄取者稱為“貢士”,其中第一名叫作“會元”。如果您作為舉人第一次參加會試就考中了,那就可以被稱為“聯捷”了,是很值得夸耀的事情。另外,考鄉試的時候有“副榜”之說,會試的“副榜”則被稱為“挑選謄錄”,每科定額四十人,可以直接入仕,也可以繼續參加下一屆的會試。

您看看榜上,自己竟然榜上有名,自然是欣喜萬分。但是您也別松心,因為還有復試等著您。清代會試復試的設立其實與康熙年間的一個案子有關。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順天鄉試中,一個名叫查為仁的考生被選為“解元”,但是后來查出他的答案實際上是他的父親查日昌請一個名叫邵坡的舉人代筆,并且買通了考場人員傳遞進去的。最終,查為仁被剝奪了“解元”身份,判絞監候,相關人等也受到了處罰。在清代官方的口徑中,查為仁案證據確鑿,無可翻案。但是當時乃至后世的文人,出于各種立場,對查氏一案頗為同情,也有人認為查為仁并未舞弊,是被考官迫害或者因為主考被人攻擊而受到連帶。本書對此不詳究。自這個案子之后,康熙帝便對科舉之事特別小心,恐怕會試也有這種情況,所以增設了復試。到了嘉慶朝,會試復試才正式成為制度。一般情況下,復試是在會試發榜的數日之后舉行,考場設在保和殿。復試當天,新晉貢士穿朝服,從東華門入,至中左門,點名、領卷,然后到保和殿考試。題目為“四書文”一篇、“五言八韻試帖詩”一首,當天交卷。從根本上來講,復試只是為了審核一下考生是否有舞弊行為,所以一般不會有“未通過”一說。

考完了復試,您依然不能松心,休息幾天,還要再考殿試。清代會試是三月十五日考完,最遲四月十五日發榜,一般在四月二十一日就要進行殿試了。殿試的考場在保和殿,也就是您之前參加會試復試的地方,正因為是在保和殿考試,所以才稱為“殿試”。殿試只有一場,題目一般只有“策問”四道,當天交卷。殿試的策問有專門的格式,開頭要寫“臣對臣聞”,末用“臣末學新進,罔識忌諱,干冒宸嚴,不勝戰栗隕越之至。臣謹對”來結尾。策問中不需點句勾股,禁止填注涂改,不限字數,但不能少于千字。在殿試之前的考試中,基本上都是以四書為主題的八股文為第一選取標準,策問一般只能淪為“附加項”,而殿試則只考策問,從這里可以看出殿試更加偏向于了解考生們的具體事務能力。不過一般策問都是政治方面的問題,參加殿試的考生們經常會在考前提前準備好數十個常見問題,之后根據當天的題目來增補修改,這和我們現在考試的作文腹稿也差不多。還有一點,您需要注意,殿試是沒有抄寫朱卷這個步驟的,考官會直接看您的原卷,所以書法尤其重要。清代曾出現過貢士參加殿試,文章雖然相當好但書法卻極差,結果排名特別靠后的情況。

殿試的主考官是皇帝本人,所以其余的考官不稱為“考官”,而稱“讀卷官”,一般有八位。雖然沒有“考官”之名,但這八位也都是從一二品大員中選出來的,身份都不一般。殿試當天交卷,第二天讀卷官們集中到文華殿進行判卷。每位考生的卷子最末或背面,由下屬官員寫上八位讀卷官的姓氏,每人一行。之后八位讀卷官判卷時,各自在自己的姓氏下面通過符號進行表態。表態的符號共五種,從優到劣依次為“○△丶丨×”,也被稱為“圈、尖、點、直、叉”。如果您的答卷得到了八個“圈”,自然是第一等了,如果是八個“叉”,那就要悲劇了……

根據慣例,讀卷官有二十二日、二十三日兩天時間進行判卷。四月二十四日這天清晨,讀卷官們會將成績最好的十份答卷呈遞給皇帝,皇帝會在養心殿西暖閣看這十份最佳答卷,親自決定其中的三份為“一甲”,也就是前三名,七份為“二甲”,也就是第四至第十名。接下來,皇帝便讓官員們揭開彌封的姓名,傳這十份優秀答卷的考生入宮召見,稱之為“小傳臚”。雖然是被引見,其實也只是入宮去,在皇帝面前背一遍自己的履歷,讓皇帝認認長相而已。

一般參加完殿試的考生,從四月二十四這天清晨開始,就都候在乾清門門口,以便第一時間入宮。當然,根據清代記錄,也有一些考生因為某些原因在當天沒有做任何準備,以至于“傳呼不到”,無法入宮,處罰就是其名次直接從前十名變為最后幾名。目前已知有過這種情況的,有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殿試的第八卷潘弈雋、第十卷季學錦,以及咸豐九年(1859年)殿試的第四卷邵子彝。處罰均是降為三甲之末。

通過了會試的貢士們,經過了殿試的重新排名,有了新的名次,統稱為“進士”。嚴格來講,第一名到第三名為一甲,稱為“賜進士及第”,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第四名到第四十名或五十名為二甲,稱為“賜進士出身”。四十名或五十名之后的則為三甲,稱為“同進士出身”。其中二甲和三甲的第一名,都俗稱為“傳臚”。

四月二十五日,太和殿舉行正式的傳臚儀式,即“大傳臚”,是十分重大的典禮。當天設丹陛大樂在太和門內,王公大臣等朝服序列,新晉進士們穿朝服、戴三枝九葉頂冠序列。皇帝也穿禮服,入太和殿升座。中和韶樂奏“隆平之章”,太和殿階梯之下鳴鞭三下,再奏慶平之章,讀卷執事向北三跪九叩,大學士進殿取出黃榜,走出來交給禮部尚書,放在丹陛正中的黃案上,之后開始宣讀黃榜,其內容慣例是:


某年月日,策試天下貢士,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第一名,某。第一甲第二名,某。第一甲第三名,某。第二甲第一名,某。……


傳臚官唱名時,一甲都要唱三次,唱到他們的時候,他們就要從新晉進士班列中走出,跪于御道左右。從第二甲開始,就只唱一次,當事人按照順序到丹墀之下,故而稱之為“傳臚”。

名次宣布完畢,丹陛大樂再作,與會官員與新晉進士皆三跪九叩,中和韶樂奏“顯平之章”,之后皇帝還宮,典禮結束。禮部尚書將黃榜放到專用的彩亭之內,校尉們抬起彩亭,送出太和中門,到東長安門外,將黃榜張貼在長安街上。同時,一甲的三位進士要隨著黃榜彩亭一起由午門正中而出,這是連親王、宰相都沒有的特權,其余的二甲、三甲進士則分別從昭德門、貞度門出宮。

根據晚清的傳統,順天府尹會在傳臚之后,在東長安門內結彩棚,迎一甲三名進士遞法酒,并且讓這三位簪花披紅,騎上高頭大馬,從人執事鼓樂彩旗相隨,到順天府尹衙門赴宴。這個酒宴“舉酒即起”即入座之后,不多交談,大家紛紛舉起酒杯慶祝,放下酒杯之后宴席便視為結束,實際上只是走一個宴席的過場,并不真的吃喝。這其實也是因為一甲的三位這幾天會特別忙碌,完全沒有時間停留。,一甲三位由府尹送出衙門,依然簪花披紅騎馬,由鼓樂彩旗送到各自的住所,稱之為“歸第”。

轉過來二十六日這一天,慣例是朝廷的“恩榮宴”,宴席設在禮部,以內大臣一位為主席,讀卷、執事等大臣每一位一席,中下級官員每二位一席,狀元獨自一席,榜眼、探花二位一席,其余新科進士四位一席。清中葉的時候,這種恩榮宴十分正式,也十分奢華。到了晚清則只是走一個過場,簡陋得很。

二十七日這天,您可以好好休息一下,相信您多少有些累了,但是之后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呢。

二十八日,新科進士要集體到午門之前受賞。慣例上,狀元得賞六品朝冠、金質簪花一枝、朝衣、補服、帶靴。其余進士得賞彩花,并依照甲次賞賜牌坊銀。清代人認為考中進士是“光宗耀祖”,要經常建牌坊以夸耀后世,所以賞賜牌坊銀。一甲慣例是八十兩,二甲和三甲是三十兩。二十九日,狀元率領新科進士上表謝恩。不過到了晚清,除了狀元的冠服、金花以及其他進士們的彩花還照常賞賜之外,其余都省略掉了。等到五月一日,新科進士慣例要到孔廟行釋褐禮,這個到了晚清也簡略掉了,只有一甲的三位去行禮。

另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新科二甲和三甲的進士要在四月二十八日受賞之后進行“朝考”。“朝考”的目的是要選出“庶吉士”,簡單說就是在新科進士之中挑選有才能之人送進翰林院繼續深造。一甲的三位,即狀元、榜眼和探花,慣例不需要參加朝考,直接進入翰林院進修,狀元例授職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例授職翰林院編修。考試地點是在保和殿,清朝中后期,多以論、奏疏、詩三項命題,當日交卷。考完之后,皇帝欽派閱卷大臣初判,分成一等、二等、三等,其中一等的前十名呈給皇帝閱覽,排定名次。第一名稱為“朝元”, “朝元”和名次比較靠前的進士會被選為“庶吉士”,也稱為“入選”“館選”這里的“館”也被稱為“庶常館”。,即是入翰林院進修三年。其余沒有被選中的,則以主事、中書、知縣任官。

如果您入選了庶吉士,要在三年后下一批進士入館考試之前進行“散館”考試,也就是“庶吉士畢業考試”,成績優秀的,留在翰林院任翰林院編修或者翰林院檢討,稱為“留館”,成績一般的就改任主事或者知縣。另外,清代這種“館選”以及入館進修的制度,在同治、光緒之后也流于形式,很多進士就算入選了庶吉士,也不在京師常駐,三年之內報到幾次,就回原籍休息了。

這里您可能會問,選沒選中庶吉士,是不是翰林,對進士有什么影響呢?實際上,進士雖然可以出仕,但是因為清中后期“官途淤塞”,也就是人多官少,所以進士當官也要“候缺”。等當上官之后,升官也要“候缺”。反之,翰林院的官員有自己的升轉體系,非翰林院人士基本無法參與,所以如果選中庶吉士并且最終進入翰林院的話,就能夠在翰林院體系內任職、升轉,比非翰林的進士要便利得多。假設A和B為同一科的進士,A考中了庶吉士,B只是普通的進士;三年之后,A參加散館考試,最終“留館”,任翰林院編修或者檢討, B可能還在等知縣的額缺,這種情況并不罕見。


到這里,您漫長的考試之路,才基本告一段落。是不是感覺有很多考不完的試呢?但是無論如何,只要能堅持下來,獲得進士身份,基本上就能夠出仕,并且被視為“正途”,前途會光明得多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远市| 靖宇县| 东乡族自治县| 柳河县| 丹巴县| 哈巴河县| 陆丰市| 通江县| 丰镇市| 陇川县| 安泽县| 武威市| 瑞丽市| 杭锦旗| 佛山市| 额尔古纳市| 榕江县| 凤山县| 宜兰市| 托克逊县| 葫芦岛市| 甘肃省| 嵊泗县| 定陶县| 孝感市| 肇东市| 武乡县| 钦州市| 延边| 柏乡县| 金平| 凤台县| 紫金县| 徐汇区| 政和县| 且末县| 日土县| 延津县| 通榆县| 德兴市| 文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