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小試牛刀”

——考個生員當士人

通過前面的引導,您已經在清代的“塾”里讀了不短時間的書,學到了四項“基本技術”:其一,能寫一手還算不錯的小楷字;其二,能寫一篇還算不錯的八股文;其三,雖然水平一般,卻也能夠吟詩作對;其四,能夠寫一些基礎的策問。有了這四項“基本技術”,咱們就可以去體會一下清代的科舉考試了。

您想要從一名普通的讀書人一直考到進士,一共需要考好幾次試,過好幾道“關”。我們一步一步來講。不過這里要跟您提前說明兩點。第一,關于清代科舉考試,清初也好,清末也罷,都有不小的變動。比如說康熙二年(1663年)曾一度廢止了八股文,而考題里的試帖詩則是乾隆年間才加入的,所以我們這里主要把在乾隆中后期形成定例直到光緒朝科舉改革之前這一時期的科舉題目和形制作為常態講解。另外,清代比較常見的科舉有三種,即文科、武科和翻譯科,其中最為常見的是文科,我們這里便先講文科科舉的情況。關于武科和翻譯科,請參見后面的章節。


生員的進階之路

作為一名普通的讀書人,您在參加正式科舉考試之前的身份叫作“童生”,也被稱為“儒童”。嚴格按照制度來講的話,應該是考過了縣試和府試才能被稱為“童生”,只不過在清代“童生”已經是一種比較廣泛的概稱。但是,無論您參加考試的時候年紀多大,只要沒有考中生員,就算是七老八十,也一樣要被稱為“童生”。

清代內地的地方行政架構基本承自明代,為“省—府(州)—縣”三級。您想要從“童生”考到“生員”,首先要經歷的即是縣里的“縣試”和府里的“府試”。順序是先考“縣試”,“縣試”高中之后,再考“府試”,“府試”高中之后,再去省里考“院試”?!霸涸嚒笨贾辛耍攀钦降纳鷨T。


縣試與府試

清代的“縣試”是三年兩考。古代以干支紀年,科舉考試每逢“丑”“未”“辰”“戌”年稱為“歲考”,每逢“寅”“申”“巳”“亥”年稱為“科考”。您可以提前計算好時間以準備考試。至于具體的時間,一般是在當年的一月公布,然后在二月里選擇吉日開考。

讓我們拿一份“考試須知”來說說吧。


歡迎參加××縣童生考試

報名要求:由考生自行填寫姓名、籍貫、年歲和三代履歷,提交保結文書(五童互結和廩生認保)。無冒籍、匿喪、頂替、假捏姓名,身家清白,非優娼皂吏子孫

報名地點:本縣衙門禮房

考試時間:本年二月×日至×日

考試地點:本縣考棚

主考人:縣令大人

考試內容:共五場

需攜帶考試用具:筆墨文具、食物

××年正月×日 某縣衙門這個“考試須知”是本書作者虛構的,清代科舉雖然也會有告示,但是不會將須知寫得如此具體。


須知里有些內容您可能看不懂,我來幫您講解一下。

所謂“三代履歷”,又簡稱“三代”,指的是您曾祖父、祖父、父親三代的姓名、官職或身份,以及您曾祖母、祖母、母親的姓氏。

“保結”,類似今日的“擔保書”??伎h試的“保結”有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同考五童互結”。簡單說,您既然在本地長大又在本地讀書,一般都有一些一起讀書的“小伙伴”,這些人如果一起考試,可以互相作保。如果您這五位互保的人里有人作弊,那么其余四位都要“連坐”。第二個部分則是“認保”,即請當地的廩生作為證人。廩生即是已經有了生員身份的人,這就相當于請“前輩”給自己作保。

除此之外,“冒籍”指的是并非本地人口,假稱戶口在此地的?!澳鋯省笔钦f如果考生的父母等尊親去世了,就需要守孝,守孝期間不能參加考試,隱瞞自己正在守喪的事實叫作“匿喪”?!凹沂狼灏住敝傅氖羌抑袥]有現行犯人。至于要證明您非“優娼皂吏”子孫,則是要證明您出身“良民”。這是因為在清代時有九類人被社會所賤視,這九類分別為“娼、優、皂、作、批、捶、奴、疍、剃”,俗稱“下九流”。其中娼指娼妓,優指戲子,皂指衙役,作指仵作,批指修趾甲匠,捶指按摩師,奴指戶下奴仆,疍指南方疍戶疍戶,指的是一種南方的特殊戶口,他們沒有自己的住房,以舟船為家落戶,捕魚為生。據說他們之中不少是南方的少數民族,故而被稱為“蜑戶”(蜑是一種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也寫作“蛋戶”。明代以來,疍戶被列為賤籍之一,清雍正朝的時候曾經下令讓疍戶恢復良民身份。,剃指理發師。一般來講,他們需要脫離賤籍三代之后,才能夠獲得參加科舉的資格。

您看完須知,按照須知寫明的方法報完名之后,就好好準備復習吧。一般須知張貼在一月,考試時間是二月,所以距離考試也沒幾天時間了。

到了考試當天,您帶著一個小籃子,里面裝上筆墨文具以及當天的食物,就可以去考試了??紙龅那樾胃覀儸F在的有些類似,考生都有自己的“座位號”。根據慣例,每場考試都是黎明入場,先進行搜身,防止考生偷偷夾帶“小抄”入內。入場之后,所有給考生作保的本地廩生也都集合到場。接著,考官那邊開始點名,一個一個地喊。喊到誰,誰就走上前去領自己的試卷。同時,給這個考生作保的廩生要核對這個人是否真的是自己作保的考生。核對無誤表示認可,要抑揚頓挫地唱出“廩生某?!边@句話,故而這個環節也被稱為“唱保”。點名、領卷無誤之后,便按照座位號入座,準備開始考試了。

肩坎小抄

《論語》小抄

清代考生入場的這種流程,其實針對的是清代科舉作弊最常見的兩種方法——夾帶小抄、冒名考試。與之相對的,一旦被發現作弊,處罰是很嚴厲的。按照規定,攜帶小抄的要被罰“枷號”枷號為清代刑罰的一種,犯人戴上一種木制的“枷”以為懲罰。,主動雇傭槍手的人以及被雇傭的槍手,都要“發煙瘴地方充軍”,槍手還要加“枷號三月”,作保廩生以及互保的考生也都要受到懲罰。所以各位考生還是光明正大地考試好了。

您拿到試卷之后可以看到,這份試卷一共十幾頁,每頁十四行,每行十八字,另有專門發下來的草稿紙數頁??忌鹁頃r,正式的試卷和草稿都要寫,文字也必須相符,叫作“真草俱全”,這一點和現代很不同。每場考試當天下午交卷,考卷上的考生姓名要彌封起來。彌封,相當于今天考試的姓名密封。

根據清代的規定,第一場考試的考題是“四書文”兩篇,“五言六韻試帖詩”一首?!八臅摹奔词且浴八臅睘槌鲱}范圍的八股文。無論是四書文,還是五言六韻試帖詩,都有固定的格式。其中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四書文必須由考生自己點句、勾股,古文中原無現代漢語的標點符號,所以需要點句,也就是斷句。勾股則是注明八股的一種格式。二者都是方便考官閱讀文章的。字數不能超過七百字。另外就是寫字請一定要寫標準的小楷字,不要過多地涂改。因為無論是字跡潦草還是涂改過多,都有可能被作為“污卷”而直接落選。不過既然您在塾里已經練習了那么久,這些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縣試雖然一共有五場,但其實只有第一場最為重要。第一場如果您中選了,就直接有了考府試的資格,如果您不想太耽誤時間,那么只考取第一場也是可以的。而且清代縣試的第一場一般比較寬松,畢竟考生的年紀一般都是比較小,所以只要八股文格式正確,文章通順,通常是盡可能地選中。當然,如果您連縣試這第一場都考不中的話,還是回塾里繼續努力,或者干脆再考慮一下是否要考科舉這件事吧……

第一場考完之后,一兩天內便會出一個是否中選的榜,叫作“圈榜”。所謂“圈榜”,是將考中的考生的座位號按照每五十人一組,每組寫成一個大圓圈,故而叫作“圈榜”。其中第一個“圈”的第一位即是當場的第一名,慣例要在這個圈的十二點方向,而且還要抬高一行書寫,第二名、第三名等要從十二點位置開始按照逆時針方向依序書寫。第一場中選的人,可以回家復習,之后直接參加府試,也可以繼續參加縣試的后面幾場,全憑自愿。其中,在第一場中選的人里,排名在前二十或者前三十的人,如果要繼續參加下一場,則要改為“堂號”。就是說,他們作為“重點培育對象”,要更改自己的座位,坐到大堂去考試。又因為主考官坐在大堂里,這些考生坐在大堂考試其實就是坐在主考官跟前考試,這樣的監考更加嚴格,縣試是科舉系統中最初級的考試,考生有成百上千人,監考人數則相對少一些,所以積弊很多?!疤锰枴币彩菫榱朔乐棺鞅?。并且還可能會被主考官加試面試。當時認為這實際上是主考官對重點培育對象的一種“提攜”,是值得夸耀的“垂青”。

第一場出榜再過一兩天,即開始考第二場。第二場的考題是“四書文”一篇,“性理論”“性理論”是關于理學思想的小論文。或“孝經論”一篇,然后默寫《圣諭廣訓》《圣諭廣訓》是雍正朝由官方發行的上諭讀本,本身有著推廣訓諭的作用。不過在科舉考試中默寫經常只是走一個形式而已。另外,各地的縣試,除了第一場,剩余的幾場考試內容也可以有很大差異,比如有的地方第二場只考“四書文”“五經文”和“五言六韻試帖詩”。百字左右。第二場出榜后,再考第三場。第三場的考題是“四書文”或者“五經文”一篇,“律賦”一篇,“五言八韻詩”一首,其中“律賦”可以不作。至于第四場和第五場,各地情況不一。有的地方會考“策論”,有的地方會改為面試,比較自由。每一場考完,都會有新的中選名次排序,“堂號”的人也在不斷地變化。理論上,只要第一場中選,便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是否參加之后幾場考試。無論是否參加后面幾場考試,只要是第一場中選,就可以參加府試。不過也有不少童生想要鍛煉自己,參加齊了五場考試。

梅花書院的童生試卷

最終五場考完,撤掉考卷的彌封,再用真實姓名發一個正式的橫榜,叫作“長案”?!伴L案”之中排第一名的,叫作“縣案首”。按照清代的慣例,這位“縣案首”不用參加府試、院試,可以直接獲得生員身份。另外,“長案”里前十名童生,在參加府試的時候直接在大堂內考試,稱之為“提堂”,也就是對“堂號”的另一種繼承??傊?,無論是“縣案首”還是“提堂”,都是一種榮譽,只有考滿五場并且成績優秀的童生才有這種資格。

這里需要說一下,如果您因故沒有能夠參加縣試,根據規定,您可以補考一次,再參加府試。畢竟縣試也好、府試也罷,都是為了考生員而進行的比較基礎的考試,所以相對寬松一些。

考試考完了,榜也發完了,縣里就要將考中的考生編成名冊,上交給本地的儒學署,高中的您也回家準備準備,進一步去考府試吧。

府試的時間一般是在四月,緊接著縣試來考。同樣,讓我們拿一份“考試須知”來看看吧。


歡迎參加××府童生考試

報名要求:由考生自行填寫姓名、籍貫、年歲和三代履歷,并提交保結文書(五童互結和廩生認保)。無冒籍、匿喪、頂替、假捏姓名,身家清白,非優娼皂吏子孫。且于縣試之中至少通過了第一場。

報名地點:本府衙門禮房

考試時間:本年四月×日至×日

考試地點:本府考棚

主考人:知府大人

考試內容:共五場

需攜帶考試用具:筆墨文具、食物

××年正月×日 某府衙門


之后的入場方法、考試方法、考試內容,乃至于每一場的前幾十名要被列為“堂號”等,都和您剛剛經歷過的縣試差不多。和縣試相同的,府試也是只有第一場是“必考”的,只要第一場被選中,便可以繼續參加院試,后面的幾場是否參加全憑自愿。發榜的方法也與縣試相同,先發幾次“圈榜”,都考完后發“長案”,“長案”的第一名被稱為“府案首”,他與“縣案首”一樣,慣例也是可以直接獲得生員身份的。

府試也考完了,您請自行回家休息,衙門內則要開具童生們的“名冊”呈遞學政,這些童生可以參加院試了。


院試

院試是繼縣試、府試之后的第三等級的考試,是省級的考試,同時也是您是否能夠成為“生員”的最重要的一關。正因為其極為重要,這次的主考官是由朝廷派遣的專門負責科舉事務的“學政”學政是一個差事,全稱叫“提督某省學政”。一般是從京城翰林院官員里選任的,主管一省的教育事務,一任三年。正因為這些學政都有翰林院官員的職銜,所以省里的生員考試叫作“院試”。擔任,民間也俗稱其為“大宗師”。學政官員三年為一任,其中在任的第一年和第二年都要進行院試考試。

考試之前的報名工作,填寫三代、五童互結等,都與縣試、府試一樣。正式考試之前,有一場特殊考試——“經古”,是否參加全憑自愿??荚噧热菔菑慕浗狻⑹氛摗⒃娰x等中自選一門,考中之后經過復試,便可直接錄取為生員。這實際上是對有特殊才能的童生的一種照顧,不過經常流于形式。

正式考試的當天,點名、搜身、唱保等,都與縣試、府試一樣,只不過監督過程會嚴格許多。第一天為初試,其題目慣例是“四書文”兩篇,“五言六韻試帖詩”一首,要求依然是“真草俱全”、點句勾股、當天交卷。次日,考試的結果名次就已經發布,這個考試結果叫作“出號”或者“草案”,如果您列名其上,就繼續進去參加“招復”,也叫“提復”。招復的內容由學政自己決定,有的學政直接面試考生,有的學政則讓考生寫一篇短小的文章。在清中后期的院試中,這個招復最為重要,直接關系到您能否成為生員?!罢袕汀敝?,還有一場正式的復試,又叫“大復”,題目為“四書文”一篇、“五經文”一篇、“五言六韻試帖詩”一首,以及默寫《圣諭廣訓》一二百字,其中“五經文”可以不作。原本,制度上的院試只有初試和復試兩部分,“招復”只不過是個別學政偶爾為之,而到了清中后期,“招復”上升為不成文的定例,真正的復試反而成了走過場的形式??傊?,如果您過了初試,并且在“招復”之中表現得不錯,那么復試是沒有什么問題的。

整體而言,與縣試和府試相比,院試的考試流程更為簡單,但是考試的嚴肅性提高了不少。復試之后,“出號”的最初名次就有了不小的改變,再拿出來,拆掉彌封,用真名發榜,即是“正榜”“正案”。需要注意的是,各個省每年所取生員是有定額的,即所謂“學額”。如順治十五年(1658年)定大府學額二十名,大州縣學額十五名,小州縣學額四名或五名,具體到每一個縣,都有相關規定,所以說這里面也是有一定的競爭因素。請您仔細看看榜單,看看有沒有自己的名字吧。如果有您的名字的話,恭喜您,您就是秀才啦。


生員的生活

生員在清代俗稱“秀才”“茂才”,已經成了有低級功名的人,躋身“士人”的階級。不過您也別開心太早,成為生員之后,您面臨的最重要的事情還是讀書和考試。

之前我們講過,清代官辦的府學、州學和縣學都是為有了低級功名的士人深造用的。所謂的“低級功名士人”,就是您這種“生員”。所以您成為生員之后,最重要的任務是“進學”。清代的“進學”基本上只是一種形式,并沒有多少真正的知識傳授,而是在制度上默認生員們要準備進一步考舉人、進士的,所以會不斷地督促生員們加強學習,并且定期考試,尤其是以定期考試——歲考最為緊要,清人有“秀才好作歲考難”的民諺,可見歲考之難。

歲考是三年舉行一次,由當地學政主持,考試內容是“四書文”一篇、“五經文”一篇、“五言八韻試帖詩”一首,以及默寫《圣諭廣訓》一則,當地所有生員都要參加考試??荚囃戤呏螅闯煽兎譃榱鶄€等級,生員根據自己的成績等級來升降身份。

所謂的升降身份,是說雖然統稱為“生員”,但是生員的內部還有五種不同的身份。其中身份最高的叫“廩生”,由朝廷每月發給糧食,可以理解為“有獎學金的生員”。第二等級的叫“增生”,沒有“獎學金”。每個地區,“廩生”和“增生”都是有固定缺額的,可以視為是當地的“優秀生員”。第三等級的叫“附生”,是最為普通的生員。第四等級的叫“青生”。清代規定,生員可以穿藍色的袍服,而有一些生員因為成績太差而被剝奪了穿這種袍服權利,改為穿青色的袍子,就叫作“青生”。還有最差的一種,叫作“社生”,這些生員因為成績太差,被逐出縣學,發往鄉社讀書。

生員身份的升降有很詳細的獎懲條例。考得成績好,可以升為廩生、增生;考得不好,輕則降級,重則撲責即俗稱的“打板子”。,最嚴重的甚至可以罷黜其生員身份。所以說,考到了生員并不就等于高枕無憂,如果不保持文化水平,很有可能會被剝奪生員身份。而且歲考是無法逃避的,根據清代制度,歲考缺考必須補考,如果缺考未補達到三次,就直接剝奪生員身份。

關于不同身份的生員考了不同成績的獎懲,您可以看一下這個表格:

生員歲考獎懲制度

2 這里禁的只是第二年的科考。

反之,如果您在歲考中考得很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那么會被鼓勵繼續參加科舉考試。在歲考的第二年,學政會主持“科考”,這個科考一般只有前一年歲考成績在一等至三等的生員才能參加。考試內容是“四書文”一篇、“策問”一道、“五言八韻詩”一首以及默“五經”一段??瓶贾?,同樣依照成績分成六等,其中一二等的直接被準許參加鄉試,三等的則要選前幾名參加鄉試,此舉被稱為“錄課”,而四五六等的一般不允許參加鄉試,需要繼續努力學習。這種科考,實際上既是為鄉試所做的“模擬測試”,也是再一次考查準備參加鄉試的生員的能力。另外還有一種制度叫作“錄遺”,指的是您如果因故沒有參加科考,或者沒有被“錄科”,但是您又堅持要參加鄉試,那么可以在鄉試之前參加當地的“錄遺”考試,如果這次考試您名次靠前,也可以獲得參加鄉試的資格。

作為生員,一方面需要隔三岔五地參加考試和練習以維持自己的生員身份,另一方面您也要為自己的未來考慮一下。現在您作為生員,已經屬于“紳士”階級,在您面前有許多條道路可選擇。

第一條路,繼續往上考。清代生員是很難直接出仕的,如果您想要作為正式官員走正途出仕,那么您就需要繼續努力攻讀,考取舉人乃至于進士的身份,最終達到出仕的目的。

第二條路,通過別的門路發達。清代還有很多非科舉的正途途徑,比如說您可以以生員的身份投奔某位大官,作為幕僚為其效力,也有發達的可能。特別是晚清時期,如果投奔封疆大吏做幕僚,很有可能在出名之后被封疆大吏推薦到朝廷仕官。

第三條路,即是選擇一生作為“紳士”“鄉紳”生活。您已經是生員的身份,進入了士大夫的階級,有了見官不跪等特權,而且是鄉間少有的“有文化”之人。一般來講,地方上的“紳士”都和當地的地主、富戶有交集,有著相當的勢力。當然,您是做個包攬詞訟、橫行霸道的“惡紳”,還是做個行善濟貧、與地方官員一起造福一方的“良紳”,就看您自己的選擇了。如果您實在是生計無著,那么去當私塾先生吧,也會一筆不錯的收入,足以養家糊口。關于紳士的生活,可參見蔣純焦的《晚清士子的生活與教育:以塾師王錫彤為例》。此文中討論的王錫彤就是秀才,七次參加鄉試均不中,于是改做私塾教師。作為青年塾師的王錫彤,一年的收入是30兩銀子。文中另引張仲禮的《中國紳士的收入》,則認為有生員以上功名的塾師人均年收入大概是100兩銀子,而沒有功名的塾師的人均年收入不足50兩銀子。無論如何,這種收入水平雖然在讀書人中屬于低水平,但是從社會整體收入來說,絕對高于一般百姓的收入。

總之,未來的路把握在您的手中,由您自己來決定。


監生

在生員之上還有一種特殊的身份,叫作監生。所謂“監生”,指的是在朝廷最高學府國子監讀書的人。與生員不同的是,監生不僅可以進一步參加鄉試、考取舉人,還可以在國子監內讀書達到一定時間之后申請參加考試,考試合格者,根據成績直接授予官職,這樣就可以正式走向仕途了。很多官宦世家,其子弟都是通過成為監生的方法走入仕途,他們不需要參加舉人、進士等科舉考試。另有一些世家,因為不屑于讓子弟去和紳士們爭奪生員的身份,就讓他們直接獲得監生的身份,進而直接參加鄉試考取舉人。

清代監生一共可以分成五大類,每一個大類都有不同的來源,稱呼也不大相同。還有一種“舉監”,是以舉人的身份入國子監讀書的,主要出現在晚清,故文中不細講。

第一種,叫作“蔭監”,也叫“蔭生”,指的是父親或者祖父是朝廷高官,或者父親、祖父雖是朝廷普通官員卻因公殉職,又或者父親、祖父官位雖不高卻和皇帝關系很好,蒙皇帝特旨“入監讀書”等。簡單說,蔭監都是“有后臺有背景”的。

第二種,叫作“貢監”,也叫“貢生”。清代貢生一共有五種,被稱為“五貢”,即歲、恩、拔、優、副。另外還有一種叫例貢,經常不被算在五貢之列。歲貢,指的是挑選當地得廩十年以上的廩生,按照資歷次序補缺,補上缺之后可以入監讀書,一個地方每年或每數年才有一個缺額。恩貢,指的是在國家大慶下達恩詔的時候,有可能會在當年額外增加地方歲貢的次數,其中多出來的一次,稱之為恩貢。這種恩詔可遇不可求,很少見到。拔貢,所謂“拔”是選拔、拔萃的意思。一般十二年選一次,從各類生員中考試選拔,一共考兩場,第一場是“四書文”兩篇、“經解”一篇,第二場是“論”一篇、“策”一道、“判”一條以及“五言八韻試帖詩”一首。一般各地名額只有一個或者兩個,是名副其實的“看能力”。這些拔貢到了京城還要進行進一步的考試。優貢,指的是清代學政三年到期離任時,要推薦當地成績優秀的生員。于是從當地生員中選出日常成績優異的進行考試,也是兩場,第一場是“四書文”兩篇,第二場是“經解”一篇、“策”一道和“五言八韻試帖詩”一首。各地的名額也不多,一般也就數名而已。這些優貢到了京城也要再進行進一步的考試。副貢,跟上面幾種都不大一樣,是生員鄉試考舉人的副榜。在鄉試出成績的時候,沒有考中舉人的,還有一部分會被挑選為“副榜”,即認為他們可以繼續深造,還是很有希望的,這些“副榜”即是副貢。例貢,簡單說就是花錢捐納的貢生。清代規定,原為白身,納捐監生,稱之為例監。原為廩生、增生、附生,納捐貢生,稱之為例貢。

第三種,叫作恩監,指的是一些被皇帝特許進入國子監讀書的。這種恩監不同于蔭監,一般是特殊出身如孔門先賢后裔等。的,或者出身某種官學被皇帝特許轉入監內的,人數也并不多。

第四種,叫作優監,是各地附生通過考試選拔進入國子監讀書的。優監不稱為優貢,是因為貢生一般都是廩生為多。

第五種,叫作例監,簡單說,就是花錢捐納的監生。

到了清代中后期,監生的數量特別多,很多都是花錢納捐獲得身份的,而且不少人只是為了買一個士人身份,并不一定真的要考科舉或者走仕途,所以監生之名很多都流于形式。但是無論如何,這依然是出仕或者科舉的捷徑之一,如果您只以出仕到朝廷為目的,并且有相當的門路或者資財,那么成為監生就是一個不錯的捷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昌县| 乌什县| 玉山县| 马山县| 丹凤县| 巧家县| 海原县| 历史| 长宁区| 洪泽县| 吕梁市| 德惠市| 长治县| 皮山县| 米脂县| 当雄县| 湖南省| 乌海市| 琼海市| 阳原县| 吐鲁番市| 丰顺县| 通河县| 仲巴县| 蓬安县| 余江县| 定州市| 漠河县| 原阳县| 逊克县| 肇庆市| 固原市| 崇义县| 杭州市| 当雄县| 行唐县| 达拉特旗| 砚山县| 台州市| 乾安县|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