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看透股權節(jié)稅
- 李利威
- 591字
- 2022-06-27 11:47:54
5.3 本章實戰(zhàn)思考
我從事了18年股權咨詢,不斷地與企業(yè)家碰撞交流,不停地對股權架構進行思考,通過本章鹽津鋪子的案例,我很想與你分享以下心得。
第一,股權架構設計是個“系統工程”
在搭建股權架構的過程中,稅負最低的股權架構盡管受人青睞,卻未必是最優(yōu)的選擇。在選擇持股架構的時候,需要用商業(yè)的思維,并綜合法律、稅務、資本等硬規(guī)則進行系統權衡。
第二,股權架構設計需要“量體裁衣”
通過前四章的內容,我們了解到,在不同的股權戰(zhàn)略下,不同的股權架構選擇會導致不同的稅負。本章鹽津鋪子案例又提供給我們新維度,除了股權戰(zhàn)略外,還需要區(qū)分控股股東和非控股小股東,來有針對性地進行架構設計。股東類別不同,對公司的控制力就會有所不同,導致獲得股權收益的路徑不同,進而也會影響股東的稅負。
第三,股權架構設計需要“以終為始”
我們建造一棟大樓,會從打地基開始,地基究竟要挖多深,取決于大樓需要蓋多高。股權架構就是每家公司的地基工程,一旦股權戰(zhàn)略發(fā)生調整,就會伴隨著股權架構的調整。在本案例中,我們看到張學文從個人持股直接架構變?yōu)槌止晒鹃g接架構,又從持股公司間接架構變回個人持股直接架構,究其根源,就是股權戰(zhàn)略發(fā)生了變化。本案例沒有講解上述架構調整過程中的稅負[1],但事實上,股權架構并非想變就變,而是要付出沉重的稅收代價。因此,設計股權架構必須培養(yǎng)以終為始的思維方式。
[1] 關于股權架構調整過程中的稅負,見本書第20章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