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賦能:認知突圍的10大思維模式
- 賀華文等
- 2161字
- 2022-06-23 15:44:38
雖然我不是萬能的,但我是足夠好的
一部始終工作的機器,沒有保養、沒有上油,動力終究會損耗。
在我40歲的那年,一個寂靜的周末午后,我獨自走在一片林蔭下,思緒漫無邊界地飄蕩。也許是想到現在日復一日的乏味,想到未來活到80歲,還有40年也是這樣的日子,天吶,那是多么的無味啊!如果是那樣,未來40年毫無新意,沒有創造、沒有成就,只是活著,那為什么還要繼續呢?現在就可以結束了……
恍然間,我一個冷戰:我怎么會這么想?這太可怕了。
這一年,自認為沒有出過錯的我,開始頻頻出錯,甚至在商場里被偷了錢包,也不原諒自己:明明那家伙的偷盜行為很明顯,可是我為什么就沒有發現呢?我為此懊惱不已。不去痛恨小偷而只會痛恨自己,這個可怕的邏輯,一直置我于自我傷害的循環中。
“現在就可以結束了”的念頭,讓我戰栗了好久。
為什么會這么想?我還有可愛的女兒,還有完整和睦的家庭,還有和藹健康的老父親,在外人看來,一切都好,我怎么會冒出結束這一切的念頭呢?我想結束的是什么呢?我需要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呢?
這些問題我之前從來沒想過,讓我感到一片茫然。是時候從零開始規劃我的人生了。
我是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是規劃人生的開端,也是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
我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但也是一個容易陷在事情里的人。每件事情都是一個繩索,牽引著我。我像一個皮影,只要事情不停,繩子不停,我是沒辦法停下來的。
我是一個不自主的人,從來都是事情決定了我,而不是我來決定事情。是的,胃痛就是這么得來的。
可是為什么我停不下來呢?是我以為我是萬能的,要處理所有的事情,要把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得完美無缺。
可是,我真的是萬能的嗎?我能防得了小偷嗎?沒做到啊!
事實已經告訴我,我不是萬能的,也不可能是萬能的。那么,我還要用那個自以為萬能的枷鎖鎖住自己嗎?
該剪斷那些皮影的繩索了。是的,剪斷它!必須是我來主宰我自己,而不是由事情來主宰我!
思緒到這里的時候,我的心里特別有力量。我可以做我自己,不再做一部機器;我可以將我的生活過得不那么無味;雖然我不是萬能的,但我也可以創造一些新的東西,可以給它賦予意義,可以增添不同的色彩,可以隨著我的心意去生活。
當梳理出這些時,我的心情也隨之像音樂般律動著、流淌著,我的心在笑了。
“我是萬能的”這種信念是從哪里來的?什么時候有的呢?
記得很小的時候,有一次考試考了98分。我滿懷欣喜地拿了試卷給爸爸看。可是爸爸嚴厲地問:“還有2分呢,去哪了?”
聽到這個問話,我心里一緊:“全部分數都要嗎?98分不行嗎?必須100分嗎?”
可能大多數人都會這樣,所謂精益求精,不能夠馬馬虎虎,這是社會的共同認知吧。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初中,即使我考到全科第三名,爸爸仍然會對我說:你的同桌英語比你好。
為此我抬不起頭來,即使第三名又如何呢?我仍然不是全能的。
不知何時,追求全能已成了我潛在的目標,成了我不能擺脫的隱形繩索,開始不斷地纏繞我。
文化課還好,我可以努力做到最好;可是體育成績不好,我卻無能為力。
我沒有強壯的體魄,因為體育成績不好而失去“三好學生”的資格,除懊惱、生自己的氣、怪自己沒用、埋怨為什么我不是“飛毛腿”外,我也別無他法。
一路長大,在那根隱形繩索之下,我被那個讓自己萬能的繩索綁著、牽引著,而失去了自己的快樂。
看到這一切,是時候掙脫那個隱形的繩索了。如今四十不惑,歸零出發,重新開始。
從哪開始呢?還是從認識自己開始,重新看看我是什么樣的人。
我是一個普通的人,不是一個萬能的人,也沒有誰是萬能的。有很多事情我是做不到的,能做到的只是所有事物當中極小的一部分。
我必須正視和接納這樣的自己。或者說,這才是一個真實的自己,而不是那個在云端跳著芭蕾舞的人。
我不是萬能的,但我也是好的,不會因為有限的能力而否定自己的一切。要對自己客觀點、公平點、和藹點!
也許我們很想逃避,不想面對,但必須去思考、去探究,自己的過分期待背后到底是什么?源頭在哪里?來自什么經歷?當時有什么感受?
反復回憶拆解后,每次獲得的新發現,都要以現在的視角重新來看,嘗試從新的角度,給那些自己曾經不能接受的事情一個新的解釋。
這是個實打實的思維過程。如果我們不用思維拆掉它,就如同一個“炸彈”埋在心里,隨時會爆炸,讓我們咆哮、絕望。
然而,這種思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反復很多次。
當我們覺得“炸彈”已排除的時候,說明自己已經走出來了,變得強大了,釋懷了,開始接納自己了,跟以前不一樣了。
但是,說不定什么時候遇到一些事情,自己又會被打回原形。那時候,我們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身處某種怪圈,踏入了永遠也走不出去的惡性循環。
而往往就是在這種時候,我們一定要學會哭一場。睡一覺之后,好像什么也沒發生一樣,去千百次地挑戰同一個思考,堅持去做正確的事。
也許會有一個能夠觸動自己的契機,幫助我們脫胎換骨:也許是某個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也許是看到的一個畫面,一個場景;也許是看了一場電影,聽到一首歌;也許是經歷了一場死里逃生,或者生離死別。
在此之前,我們要不斷地剖析自己,挺過多次地反復,就是為了等待這些隨機出現的契機,然后抓住每次觸動、每次頓悟的機會。這是一個漫長的打磨自己的過程。
那么,現在該怎么辦呢?該發生的已發生,從我做起,先對世界溫柔以待吧!溫暖別人的余溫,也會溫暖到自己!
在之后的這些年里,在踐行助人的人生使命過程中,我不斷體驗著這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