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惡補邏輯學的第一本書(第二版)
- 董桂萍
- 1663字
- 2022-06-17 19:45:59
陷阱二:小心陷入對方“套套邏輯”的怪圈
一個瘦得像麻稈一樣的人問一個胖得像氣球一樣的人:“你怎么會變得這么胖?”胖子無奈地嘆口氣,回答說:“因為我每天都在吃,我吃得太多了……”話沒說完,瘦子就大驚小怪地說:“你為什么要吃那么多呢?”胖子翻了翻白眼說:“不吃飯沒有足夠的熱量,我不就餓死了?”
上面這段話里的邏輯是不是很熟悉?再來說一個人人耳熟能詳的段子:“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當然是先有雞了,沒有雞下蛋,哪里來的蛋?”“那這只雞又是從哪里來的?難不成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那,那估計還是先有蛋吧。”“沒有雞下這只蛋,這只蛋難不成是土里長出來的?”

互為補充條件的套套邏輯
無論是胖子和瘦子的對話,還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所反映的都是同一條邏輯,那就是所謂的“論證循環(huán)”,又被稱為“套套邏輯”。“套套邏輯”是邏輯謬誤的一種,當論述者為了論證自己的某項主張,提供了看起來新穎實則不過是“新瓶裝舊酒”的證據,就是在利用“套套邏輯”將對方逼入一個無從反駁的境地。
辯論賽場上的辯手們在關鍵性的時刻經常會使用“套套邏輯”來回避一些尖銳的難以回答的問題,成功繞過對方的追問。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被“套套邏輯”所忽悠,一不小心就陷入了對方設定好的邏輯怪圈。
老方在一所小學擔任語文老師已經有很多年,盡管有著多年教齡,老方的教學方法卻經常被學生指責。這是因為,每次在講解新課文的時候,老方只是一味地將輔導資料上的內容原封不動地搬到黑板上,叫學生背熟,卻從不加以詳細的分析。尤其是在講解選擇題的時候,老方只會念答案,從來不跟學生解釋對錯背后的原因。
一次,一個好學的學生忍不住當堂問了一句:“請問老師,為什么這道題要選擇C?”只見老方頓了一下,慢條斯理地回答說:“因為A、B、D都是錯誤的,所以C才是那個正確的答案。”學生愣住了,只覺得荒謬至極,卻不知道該說什么反駁的話。
老方堂而皇之地用“套套邏輯”忽悠學生的發(fā)難,實在不值得提倡。
日常生活中,人們也經常會在一些瑣事上犯“套套邏輯”的錯誤,陷入怪圈中無法掙脫。
當我們一不小心陷入“套套邏輯”的怪圈中的時候,言語上吃點虧還是小事,怕就怕被強行洗腦,掙扎在思維的泥濘中逐漸失去自我,到時候,你將很難預料到迷失了的自己會遭遇些什么可怕的事情。
媛媛在上段戀情無疾而終之后,很難走出失戀的打擊,也很少產生再談戀愛的興趣,直到遇到李楊,她才改變了想法。從見到李楊的第一面起,她心里就莫名覺得,這次自己終于遇到了對的人。在媛媛的主動追求下,李楊終于變成了媛媛的男朋友。從此以后,兩個年輕人在這個偌大的城市里成為彼此的依靠。
李楊心里知道,他的確很喜歡媛媛,但是這種喜歡算不算愛情,他卻分辨不清楚。之所以答應和媛媛在一起,一方面是因為媛媛的感情太炙熱叫人無法拒絕,另一方面是因為媛媛對他實在是太好了,而他也習慣了這種好。自從與李楊在一起后,媛媛雖然感覺很幸福,卻總有點患得患失,也許是因為上段失敗的感情給她留下的陰影太深。
媛媛總是會不由自主地問李楊:“你愛我嗎?”李楊也總是習慣性地回答:“當然了。”聽到這個回答,媛媛并不滿足,她會繼續(xù)追問:“你為什么會愛我呢?”李楊微笑著回答:“當然是因為你值得我愛了。”通常李楊話音剛落,媛媛便立即接道:“那我究竟哪些地方值得你愛呢?”每當媛媛問出這句話,李楊便會回答:“在我愛你的那些地方。”
李楊并不清楚他對媛媛的感情是不是真正的愛情,所以他從不正面回答媛媛的問題,而是通過“套套邏輯”去回避她那一系列的提問。將“套套邏輯”運用到日常對話中,我們會發(fā)現,即使我們說的話并沒有表達明確的觀點和態(tài)度,甚至出現了空洞無物,卻讓人無可辯駁,無話可說。甚至可以說,巧妙地夾雜了“套套邏輯”的言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出錯。
“套套邏輯”之所以具有強大的欺騙性,在于它在邏輯上是說得通的,但是這一套聽起來無法辯駁的邏輯并不能證明什么,它只是一種常見的回避問題的方法,和一種普遍的忽悠人的方式,只要你能厘清思路,堅決不上“套套邏輯”的當,就不用將時間和精力浪費在這個怪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