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聚:河南省科協“雙決”百名人物紀實
- 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
- 2517字
- 2022-06-29 14:27:04
艱辛扶貧路 你我同前行
——記尉氏縣科協駐蔡莊鎮鹿村第一書記劉晴
劉晴,尉氏縣科協青少年部部長。2017年12月,劉晴被選派到該縣蔡莊鎮鹿村擔任第一書記,成為一名扶貧干部。初次見面,靦腆的劉晴顯得有點緊張,她對記者說:“作為下派第一書記,我深感責任重大,常常放棄節假日休息時間,走東家、串西家,與農民膝促談心,虛心請教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老干部、老黨員,掌握村情民意,加班加點扎實學習與農村干部息息相關的工作制度、工作職責、黨員管理等相關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水平和駕馭工作的能力。”
9月10日上午,記者在尉氏縣蔡莊鎮鹿村村民周闖家門前看到十幾輛轎車,心里很是驚訝。陪同記者采訪的村干部說:“這都是周闖工人的車。說起這,周闖主要經營玉器加工發啦,牛氣著哩。他家里現有工人20多個,平時玉器成品銷往全國各地,年產值在60萬元左右,帶動周邊貧困戶在本廠務工,解決貧困戶就業。”“如今,俺村里每周四都有一班去北京的大巴車,北京有俺村的玉器產品市場哩。這可有劉晴書記的一份功勞啊。”周闖頓時開心地給記者說。
初識扶貧 在忐忑之中走馬上任
鹿村位于蔡莊鎮政府北1.5公里處,目前主導產業仍是農業生產,主要經濟收入是農作物生產和玉石加工,全村現共有貧困戶15戶36人,其中因病致貧1戶,缺技術致貧2戶,缺資金致貧3戶,因學致貧1戶,因殘致貧1戶,主要勞動力缺乏有7戶。

村民周闖家門前停放了前來打工者的十幾輛轎車。
針對村里的現狀,該從哪里下手?沒過多久,劉晴便和村干部一同對全村的貧困戶進行了細致的摸排走訪,從而對村里的整體情況有了詳細了解。劉晴理清思路后,認真做好鹿村黨員的發展工作及制度建設,把政治素質好、思想覺悟高、文化程度高的優秀青年吸收到黨員隊伍中來。今年鹿村培養3名同志為入黨積極分子,其中周新峰在本村做玉石生意常年到北京等地,他帶領村民二三十戶做起了玉石加工。這些不能外出務工的人,在自己家里就有活干有錢可掙,同時帶動周邊農戶到鹿村務工。黨員周鵬舉利用原來廢棄糧庫辦起一個酒廠,以帶動貧困戶就業為主要模式,幫30多名村民提供就業崗位,使他們從此有了相對穩定可靠的增收渠道和收入來源,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劉晴(前右)在走訪村民周鵬舉創辦的康溝河酒業。
為全面筑牢基層黨建陣地,劉晴積極協調投入了10萬余元新建了鹿村村室,目前,已經投入使用。與此同時,又通過協調88萬元為村內小街道修建水泥路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
投身其中 她扶貧攻堅的決心和信心更足
“村民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這句話是劉晴擔任鹿村第一書記后常常告誡自己的一句話。她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在鹿村,鄉親們只要提到駐村第一書記劉晴,就像回放電影一樣,一個個感人故事歷歷在目。
在走訪貧困戶的過程中,劉晴的內心不斷受到震撼。貧困戶馮大娘的丈夫去世幾十年,膝下一兒一女,兒子今年36歲,因智力有缺陷至今未婚,女兒在30年前因手術失敗導致全身癱瘓,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為了照顧兩個子女,75歲的馮大娘勞累得腰都快直不起來。家里既沒有其他勞動力,又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而女兒每天都要用藥,這個家只能依靠馮大娘一個人苦苦支撐著,日子常年過得緊巴巴的,是典型的因病致貧戶。得知這一情況后,劉晴為其一家三口辦理了低保,為其女兒辦理了殘疾證和雙項補貼,同時為其兒子爭取了一份工作。
建檔立卡貧困戶周豐軍今年50多歲,剛開始養兔時,由于沒有資金,只養了幾十只。在精準脫貧攻堅中,劉晴幫他協調資金3000元,通過繁殖培育,兔子逐漸多了起來,劉晴又幫助他多方協調資金,最終協調無息小額貸款2萬元,現在每年能出3批兔,每批能出300多只,每年賣兔子能收入1.8多元,被村里人稱為“養兔能手”,通過養殖兔子成功脫貧。周豐軍逢人便說:“劉書記就是我的福星。”孟松針是鹿村貧困戶之一,過去他靠種植生活,一年的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家里只有老兩口和一個正在上學的女兒,沒有掙錢門路,日子過得很艱難,他曾經感到致富無望,甚至對脫貧失去了信心。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通過精準識別,劉晴對村里的貧困戶進行了摸底排查后,針對每個貧困戶的實際情況,積極采取精準扶貧措施,孟松針一家成為劉晴采取養羊產業幫助脫貧的一個貧困戶。2019年,劉晴通過幫助協調政府產業資金,又多方協調在村周邊幫他租賃了養殖場,孟松針感到對脫貧更有希望了。
任重道遠 堅持走在扶貧攻堅的第一線
玉雕產業是鹿村的特色支柱產業之一。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劉晴對有發展意愿和發展能力的從事玉雕加工生產貧困戶,直接進行資金扶持,幫助其發展玉雕產業,落實到戶增收措施,實現增收致富。
貧困戶周培松,此前在別人家做玉石加工,懂技術卻沒資金,一直在給別人打工。劉晴得到這一情況后,詢問他“是否愿意自己干”,看到周培松點頭,于是劉晴多方協調,為其申請無息小額貸款3.6萬元,幫助他辦起了自己的加工廠,如今收入可觀,順利實現了脫貧。
在近三年來的脫貧攻堅路上,為了讓自己迅速融進基層,與鄉親們打成一片,劉晴開始變得“接地氣”起來。她收起了連衣裙,藏起了高跟鞋,包里也不再裝著化妝品,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套扶貧資料。不懂扶貧政策怎么辦?那就學,政策一項項地學,學習時不搞“大水漫灌”,做到“精準滴灌”,避免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劉晴和村委班子多次開會討論,共商脫貧幫扶措施,考慮到村里有多家玉石雕刻作坊,技術要求也不高,劉晴就與貧困戶面對面地交流座談,鼓勵他們不妨一試。令人高興的是貧困戶周大崗通過玉石雕刻自食其力,家里也開啟了自己的玉雕小作坊,從雇傭一兩位工人發展到現在10多位工人。在他不斷考察學習后,作坊里又添加了十多臺先進的機器。每當看到貧困戶們臉上洋溢的笑容和自信,劉晴由衷地為他們感到高興,之前的勞累辛苦頓時一掃而光。

劉晴(左)和縣科協領導(中)在周喜強(右)玉雕加工車間了解生產情況。

不少村民不出村就能通過加工玉器增加收入。
“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我并不是孤軍奮戰,縣科協一直給予我莫大的支持。正是在單位的大力協調下,今年鹿村準備加大美麗鄉村建設,其中包括改造主大街道路、下水道、廢棄坑塘以及綠化環境等基礎性建設,那時的鹿村必定煥然一新。”劉晴說著說著,鼻子一酸,眼里流出了激動的淚水。
(原文刊登于2020年10月9日《河南科技報》B8版 作者:張傳勝、王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