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聚:河南省科協“雙決”百名人物紀實
- 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
- 3363字
- 2022-06-29 14:27:04
貧困戶眼中的“富貴人”
——記西華縣科協副主席、駐奉母鎮前段村第一書記付貴

西華縣科協副主席、駐奉母鎮前段村第一書記付貴。
驅車來到西華縣奉母鎮前段村,一股帶著花香的清新氣息撲面而來,順著平坦寬闊的道路前行,只見綠蔭夾道、鮮花盛開,一排排鄉村特色房屋,在藍天白云下分外迷人。
“剛到這個村子的時候,發現路修得很寬,但貧困戶的房子破舊不堪,你不管發展啥,得先住好不是?”西華縣科協副主席、駐奉母鎮前段村第一書記付貴剛到任,便立即著手改變這種情況,他先后對31戶實施了“六改一增”,對29戶進行了危房改造,目前,全村無一戶居住危房。
保障好“小家”的環境和安全之后,付貴開始思考怎么改善“大家”的環境。他與村“兩委”商量后決定,通過設立保潔員等公益崗位使村容村貌保持衛生整潔,還組織村民對道路兩旁的雜草、雜物進行清理,種上了五顏六色的小花……此舉既解決了貧困戶就業問題,改善了人居環境,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增強了貧困戶改善現狀的干事熱情和脫貧致富的動力。
金融扶貧來“鋪路” 配足票子興產業
“扶貧濟困,金融同行!金融扶貧是精準脫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引入能帶動我們的產業培育和發展,促進村民的就業……”
每天15時,前段村的上空就會準時響起這段內容。新購置的無線喇叭取代了走街串巷的老式大喇叭,聲音干凈且穿透力強,不過付貴知道:雖然內容已清晰地傳遞到村民耳中,但政策還遠遠沒到心中。
“俺一輩子沒貸過款,不想欠別人錢。”“錢可不經花,孩子結個婚,蓋個房,本金搭進去了,我拿什么還?”“俺們拿了錢也不知道干啥啊!”村民們各有各的擔憂,正是出于這些原因,金融扶貧政策始終不能在村子里大范圍推行。
付貴理解村民的想法,但他更知道扶貧不能光靠“輸血”,如果想要持續穩定地摘掉貧困戶帽子,必須要有“造血”能力。隨后,付貴召集村“兩委”成員進行商討,結合當前村情實際,決定以“戶貸戶用小額信貸”為貧困戶配足票子,解決產業發展缺資金的問題,幫助貧困群眾盡快脫貧。
于是,村民每天晚上忙完回家時,都能看到書記和干部們挨家挨戶去講解政策和收益方式。付貴說:“老百姓不懂,那我們就掰開了、揉碎了、一點一點地用最直白的方式把金融扶貧政策給他講透,先帶動一批人進行嘗試,等‘先吃螃蟹’的人真正受益了,別的村民自然也就主動了解、參與了。”
前段村黨支部書記劉學哲告訴記者:“剛剛來簽字那個,就是從廣州回來專門辦貸款的。我們也利用微信群同步向外播送,外地打工的也都知道這個政策。”
三年前,前段村的村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金融扶貧”,大家一直停留在種地務農的思想上,“貧困”的帽子蓋住了他們的發展目光,而這些都在駐村第一書記付貴到來后發生了改變。
技術脫貧有方法 大棚經濟助發展
為轉變前段村貧困戶的傳統觀念,讓貧困戶掌握一技之長,始終牢記科協人使命的付貴,充分發揮科協組織優勢,開始為村子謀一條科技脫貧的道路。
付貴先通過土地流轉,為前段村建成了近50個大棚,大棚建好后,他又馬上奔往山東壽光,以口感和產量作為第一標準,篩選出一批適合本地種植的西紅柿、黃瓜、辣椒、西藍花、西瓜等新品種,還為村里引進了新的配套種植技術。
新技術帶來了機遇 也帶來了挑戰
在政策支持下承包了14個大棚的郭志棟說:“剛開始沒啥經驗,就悶頭干活,也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不過付書記可沒少替俺們操心!他找科技專家過來給俺們現場指導,有啥問題當場解決,基本上每年都能順利收獲。”
除了技術支持外,付貴還為村民們發放了許多有關大棚種植和養殖產業的書籍。考慮到農村識字率的問題,他還專門邀請了4位專家,準備將書籍內容的精華部分再進行凝練,并開展至少為期三天的培訓,以理論加實踐的方式讓更多村民參與其中。“專家講種植蔬菜,還有養殖技術,咱都過去,你們有啥需要的告訴我,我給專家說,咱們有針對性地講。”付貴對村民說。
“這反季蔬菜長勢喜人,等到各類果蔬上市的時候,周邊縣城的超市和客商都來爭相定購。”提及銷路和產值,郭志棟開心地說:“早春種的西紅柿,一個棚的畝產能有一萬六千元左右,像我這14個棚,一年的毛收入大概是二十七八萬元。付貴書記名副其實,真叫俺們的腰包鼓起來了!沒有他日夜艱辛的‘付’出,就沒有俺們今天的‘富貴’。”

付貴(右)詢問農戶辣椒種植情況。
群眾之事無小事 細微之處見真情
幫扶,他扶的不僅是村民的錢袋子,還要做撐起孩子成長天空的支柱子,走進群眾的心窩子。農村因外出務工人員多,留在家中的多為沒有勞動能力的孩子和老人,留守兒童便是其中不可忽視的群體之一。“我們成立了一個心理咨詢協會,縣科協是主管單位,也非常支持我的想法。近段時間,會集中在周六、周日安排心理老師對留守兒童進行一個心理疏導,還要搞點興趣活動。我們沒辦法補上父母的陪伴,但至少要讓我們村的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長大。”
“有啥困難沒有?”“最近身體咋樣?”付貴經常走村串戶了解村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在一次走訪期間,他了解到貧困戶王成友的孩子王帥,眼看著已經9歲了,但遲遲沒有享受到教育扶貧政策。付貴詢問后得知,王成友家中第一胎是一對雙胞胎男孩,因為精神狀況不好,兩口子肩上的擔子很重,9年前生第二胎的時候因家庭條件限制,只能在村醫處接生,導致王帥至今還沒有出生證明,上不了戶口。“最后是跟鎮黨委、派出所多次溝通,找了左鄰右舍佐證、按指紋,提供各種會議記錄,才把戶口上了。”此期間,付貴往返于派出所和王成友家中,幫助其收集整理資料,及時告訴他們最新進展,安撫他們尤其是孩子王帥,付貴告訴他:“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的交給叔叔們,我們一定幫你辦好。”
事情圓滿結束后,王成友送來一面錦旗,寫著“熱心服務 為民解憂”。這面旗子訴說著駐村書記實實在在的幫助、細致入微的關心、不辭辛勞奔波為民的動人故事。“村里該享受政策的都要享受上,一個都不能落下。”付貴用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
堅守防疫“第一線” 復工復產沖在前
當工作和家庭沖突,付貴的選擇是“兒子、丈夫、父親”的身份在后,“第一書記”的職責當先。2020年春節,一段不平凡的時光,是一場最真實的見證。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一場全國總動員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全面打響。大年初一那天,前段村駐村第一書記付貴接到疫情防控命令后,立即寫下請戰書,奔赴工作崗位,他的愛人在縣人民醫院同他一起奮戰在抗疫一線,家中還有一個年僅4歲的孩子。“俺媽的身體不好,有糖尿病和尿毒癥,還要做透析,只能麻煩孩子姑姑了。”付貴說道。
疫情期間,付貴同前段村黨員干部一起走訪排查了296戶村民,每家每戶逐一張貼《武漢返周明白卡》《告示書》,把村里可以調動的一切宣傳資源都利用起來。他每天24小時都處于待命狀態,手機未曾離身片刻,時刻關注村內每個湖北返鄉人員歸來的信息。

付貴(右)和貧困戶交談了解生活情況。
一日,付貴因工作需要回到縣城,忙完放下手中的筆后,他發現外面的天已經黑了,付貴心想終于有空去看望自己思念已久的孩子了,但在門口卻被孩子的姑姑攔下了,“你想孩子我也知道,但現在還是別見了,疫情期間,還是小心點吧。”她對站在樓下的付貴說。付貴沉默地點點頭,走到窗戶旁邊。屋內燈光暖黃,屋外寒冬料峭,孩子正窩在沙發上看電視,站在角落里的付貴正探出半張被口罩遮住的臉看著孩子……
疫情形勢進入平穩期后,奉母鎮也迎來了復工復產,可是這卻難住了前段村原本要外出務工的村民。“想出去的出不去,急得很,書記他們就想辦法跟電子廠和縣里面聯系,帶著想打工的人過去,給俺們找個地方干活,”村民又補充道,“書記說了,咱村復工復產是全鎮第一名!”
如今,前段村僅剩1戶1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僅為0.087%,該村的金融扶貧政策落實成果和疫情后的復工復產水平皆為全鎮第一名。村民們對于各種政策的態度,也從剛開始的不理解,到慢慢理解、逐步接受、最后主動參與。每一步跨躍,都是付貴和前段村各黨員腳踏實地、踩牢踩實的成績。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當環境明顯改善,當技術成為工具,當錢包逐漸飽滿,當扶貧落到實處,當溫情暖入人心,付貴帶領著前段村的黨員干部,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屋舍,揮灑在這片熱土的滴滴汗珠,辦成的樁樁件件的小事,都成為了撬動前段村脫貧的支點,最終,貧困村摘掉了“窮帽子”,成績的背后自然離不開這位“付貴”人。
(原文刊登于2020年10月9日《河南科技報》A8版 作者:胡東昌、李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