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聚:河南省科協“雙決”百名人物紀實
- 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
- 3351字
- 2022-06-29 14:27:03
“新手司機”扶貧有新招
——記鎮平縣科協副主席、駐高丘鎮徐溝村第一書記李金國

李金國在徐溝村接受記者采訪,談起精準扶貧工作如數家珍。
從單位到鎮平縣高丘鎮徐溝村村委會,最短路程有30.2公里,沿途有11個紅綠燈、3所學校、2處低洼易積水路段、5處生產路入口可以在主路擁堵時繞行……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3年里,鎮平縣科協副主席李金國對這條路的路況,可謂熟稔于心。
2018年3月,在得知單位有新的駐村任務后,李金國主動請纓,甚至還主動要求到位置偏遠、經濟落后、條件艱苦的徐溝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以來,他把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作為駐村中心工作,和村“兩委”班子理思路、尋路子,結合每戶貧困戶具體情況,詳細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和存在的困難,為他們脫貧致富出謀劃策。目前,該村已實現脫貧54戶111人。
兩口扶貧井 溫暖徐溝人
2016年,李金國的女兒考上了高中。為給姑娘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李金國考了駕照,買了一輛汽車。截至進村前,加上給新車磨合,汽車里程數也只有1萬余公里。
初到徐溝村,由于路況不熟,李金國的車就跟路邊的石墩、拐角處的墻體發生了兩三次剮蹭。村干部看在眼里,也忍不住嘀咕:“咋安排過來一個新手司機?”也有村民議論紛紛:“手恁生,莫不是來‘鍍金’的?”
李金國出生于農村,此前曾在鄉政府工作10余年,擔任過副鄉長,有著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不拿出干事態度和勁頭,即便有干部身份,群眾也不會搭理你?!?/p>
李金國不理會非議,一邊和村“兩委”干部熱切溝通,一邊挨家挨戶走訪搞民意調查。
復雜的調查問卷群眾弄不懂,李金國就只提兩個問題:村集體最需要解決什么事?個人最需要解決什么事?
“對于村集體急需解決的事,百分之九十的群眾都說是飲水問題;個人問題是什么,就是產業問題?!崩罱饑貞浾f,他的扶貧計劃也由此而來。
徐溝村并不缺井,然而李金國剛駐村就發現,村里的井水雜質多、口感差。當地有條件的村民,購買桶裝水飲用,而大多數村民都是用牛車到鄰村去借水用。此前,有村民把井深打到十三四米,但水質還是沒有變化。
徐溝村屬于非貧困村,資金項目都受到制約,而鎮平縣科協本身人員少、經費少,當時還承擔著另一個村落的扶貧攻堅難題,能給李金國的援助寥寥無幾。
為此,李金國多方奔走呼吁,向相關單位反映徐溝村實際情況和現實需求。同時,他利用村內在外工作人員的人脈關系,積極組織協調,最終才給徐溝村爭取到了安全飲水項目。
到了抽水取樣的關鍵階段,為了盡快完善資料,李金國開著車,僅一天時間,就往返縣城3趟。
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徐溝村多了兩口深井,其中一口井深180米,另一口井深130米,還修建了供水站,安裝到戶通水管道,讓每家每戶都吃上了自來水。通水的那一刻,全村老少無不歡呼雀躍。
解決飲水問題之后,李金國發現,村民對他的態度發生了明顯轉變,以前從村民家門口經過,大多數村民都是冷冷觀望,要不就是轉身進屋。后來再路過,村民都是笑臉相迎,還總有人招呼他喝茶吃飯,連稱呼也從“姓李的”改成了“李書記”。
新車進村“汽車底盤磕的像快板”
受這兩口深井的影響,村民似乎都明白了:“村里來了一位干實事的第一書記!”村民沒了顧忌,找李金國聊天、聊工作的人就多了起來。
村民曹振敏等人多次找到李金國反映,門前的路該修了。甚至還有村民哭訴:“兒子的相親對象來串門,正好遇見下大雨,走一步兩腿泥,姑娘嫌棄這邊環境不好,婚事也黃了。”
曹振敏等人的住所位于徐溝村東部,是一個100多戶的自然村。受地理位置影響,“村村通”道路當年并沒有修到這里。
這條路也讓李金國的汽車屢屢受創。起初進村,李金國曾多次開車從這里經過,由于路面盡是坑洼不平的泥土和石塊,汽車保險杠都被磕掉了,還去4S店大修了一次。當時有村民還開玩笑說:“汽車底盤磕出來的聲音像快板?!?/p>

李金國(左)在村民徐福生(右)的花生地里察看花生收獲情況。
“群眾利益無小事”。發現了問題,李金國就開始著手解決。依靠鎮平縣科協的組織優勢,整合各類資源和信息,他開著車輾轉于城鄉。幾經周折之后,他為徐溝村爭取到了3.7公里4.5米寬村主干道和2公里耕地提質增效道路的修建項目。與此同時,經過多方協調,他還爭取到了鄉村亮化項目,新安裝太陽能路燈100盞,讓徐溝村村民的夜晚不再黑暗。
解決完道路問題,李金國就把目光瞄準到了徐溝村小學。
“徐溝村小學修建于新中國成立后,20世紀70年代曾是初中,后來改為小學。2018年,村小學有100多位學生,校舍建筑陳舊破敗,存在巨大安全隱患。當時,每次看到村小學,總會不由得勾起我童年的回憶……”
回憶起徐溝村孩子們的教育問題,李金國的眼中寫著憂慮。對于同樣出生在農民家庭的他來說,那是“一種身心共鳴的疼”。“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李金國深知“志”“智”“技”對于農村群眾的意義。
為了讓村里的孩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李金國依據現有的政策和條件,多方奔走溝通,最終爭取到了河南省警官學院的援建綜合樓項目。今年9月開學時,投資270萬元新建1700平方米的教學樓已投入使用,村小學正式升格為完全小學。
想起開學時看到的那一幕,李金國說:“看到孩子們的笑容,只覺得吃再多苦、受再多累,都是值得的?!?/p>
鎮平縣科協主席柳舒騰告訴記者,李金國在徐溝村的扶貧成績有目共睹,但周邊許多人還不知道駐村3年對他的影響有多大。在之前的體檢中,他被查出身患慢性胃炎、骨質疏松、風濕病。盡管如此,無論是完善檔卡資料到深夜還是走訪解決問題,他從來沒有因身體的病痛耽誤過工作。
行程5萬公里 記錄奮斗拼搏的身影
徐溝村位于高丘鎮西部6公里處,村民常年以種植小麥、玉米、花生為主。由于種植方式單一,村民的種植經驗仍延續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方法,產量經濟效益低下。
為此,李金國充分利用鎮平縣科協自身職能優勢,多措并舉努力推動農業經濟發展。一是聯系縣農業部門的種植養殖專家楊丙檢、李新春等,定期到村里對種植養殖戶進行技能培訓,發放技術資料,現場解決生產中的困難問題,全面提升農民科學素質。二是通過聯系相關企業,引進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方法:紅薯品種商薯19、優質酵素肥料、硅肥等。三是培育發展優質花生示范基地、上河劉蛋雞養殖基地。四是引導村民創辦上河劉農業合作社、玉獻農業合作社等新時期農業合作組織。通過這些措施,徐溝村的農業生產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產量質量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今年8月,徐溝村的花生大豐收。村民徐福生稱量完畝產數據,按照當地的收購價格,這一茬花生的畝產收益將超過3000元。他高興地說:“以前一畝地一年能掙3000元都算是高效益了,眼前的光景,都得感謝李書記。”
引導村民改變種植方式,讓當地村民的人均收入有了增幅,但李金國卻并不滿足于此。從來到徐溝村的那天起,他就在思索讓村民脫貧致富的方法。
徐溝村的青年勞動力大多都選擇了外出務工,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婦女、老人和兒童,只有結合村情發展起來的產業,才能夠形成健康持續的發展。于是,李金國產生了在村里開辦藤編產業的想法。
火車跑得快,還靠車頭帶。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帶頭人,李金國可是費了一番心思。他挨個聯系村里在外工作、發展的村民,最終鎖定了曾在鎮上經商的張書梅。
張書梅說:“李書記問我想不想回村發展,我的第一反應是‘回村之后能干啥’。我倆聊了一下午,最終被他說服了?!?/p>
為了開辦藤編廠,李金國多次用自己的車,分別拉著村干部、編織工人到縣城以及周邊縣市考察學習。目前,村里開辦的書梅藤編廠發展形勢喜人,吸收村內務工人員穩定在30多人,其中貧困戶8戶。

簡陋的辦公室既是辦公的地方,也是李金國在徐溝村的住所。
今年春節,鎮平縣第二例確診新冠肺炎患者就來自于高丘鎮。有感于形勢危急,李金國在大年初二就回到了徐溝村。期間,他把自己的車作為群眾生活物資保障用車,每天往返鎮里為大家免費運送生活用品,從沒向單位、村里提過任何的條件和要求。
在今年9月初的采訪中記者發現,李金國的汽車里程數顯示為7萬多公里,這也意味著,李金國駐村3年,汽車行駛里程已超過5萬公里。
共事3年多,在村支部書記徐豐華的眼中,5萬公里并不僅僅是一個數據,還記錄著李金國和徐溝村村民一起奮斗拼搏的身影。
如今,徐溝村的脫貧任務已順利完成。李金國以自己的工作實績無愧于駐村第一書記這個稱呼,無愧于黨組織和村民對他的重托與期望。他用實際行動踐行和丈量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和高尚情懷。
(原文刊登于2020年9月29日《河南科技報》A4版 作者:豐碩、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