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測中國經濟:名家論改革
- 張銀平主編
- 1162字
- 2022-06-13 13:08:40
一、農民工進城的規模、速度正在和改革賽跑
下一步,中國要想從上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首先必須提高城鎮化水平。目前,高收入國家的城市化率平均在77%以上,其中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都在80%以上。顯然,中國要達到如此高的城鎮化水平,還面臨著難以突破的城鄉二元體制障礙。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1.3%,距高收入國家平均城市化率約差26個多百分點。但仔細分析發現,我國實際城鎮化率遠沒有達到51.3%。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城鎮人口已達69079萬人,但實際享受城鎮化制度安排的人口要遠遠低于該數據。因為,在現有城鄉二元體制下,我國在25278萬個農民工中,有15863萬人在城鎮打工,由于戶籍和社會保障制度限制,他們既無法真正享受城市文明,又“被城鎮化”。如果扣掉進城務工農民人口數,我國的城市化率將下降到39.5%,與高收入國家的城市化水平幾乎相差一半。
我國實際城鎮化難以向前推進,關鍵在于體制和政策安排。改革開放以來,為了快速推進工業化,全國各地聚集發展資源集中用于工業化。一方面,各級政府都在充分利用城鄉二元制度,在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流動和轉移中獲取工業化的最大紅利;另一方面,誰都不愿承擔農民進城落戶推進城鎮化帶來的成本。由此導致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滯后,城鎮化遠遠落后于工業化。但是,當前和今后,我國繼續利用城鄉二元制度推進經濟發展的矛盾越來越大。因為,在過去,農民進城數量還不太多,城鄉二元結構通過戶籍以及社會福利制度安排,將農民同城鎮居民割裂在兩個天地里,農民既享受不到也看不到城鎮居民所享受的種種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福利。而現在以及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他們親眼看到了城鎮居民享受著比農民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福利,必然引起群體性心理失衡,甚至產生對立情緒,由此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由遠距離割裂變為近距離對立。今后,如果我們還不能及時改革阻礙農民進城落戶的戶籍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給進城農民提供平等的市民待遇,屆時,在兩種制度安排下,城鎮生活著兩大群體,一個群體是3億~4億農民工,另一個群體是6億市民,農民工在城鎮處于既流動又集中的狀態,當他們既享受不到又能看到城鎮居民所享受的優越福利制度安排時,這種心理失衡和二元對立情緒一旦遇到社會矛盾糾紛時,就可能會演化成兩個利益群體的“族群”事件。今后,農民工進城規模越大、速度越快,突破城鄉二元體制障礙的要求就越強烈,形勢變化留給我們改革城鄉二元體制的時間就越不足。因此,農民工進城的規模、速度在和改革賽跑。然而,改革面臨的難題是,大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條件優越,發展機遇多,但人滿為患;中小城市(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條件差,發展機遇少,缺乏吸引力。怎么改革城鄉二元體制,促進農民工市民化,推進城鎮化進程,我們既需要時間安排,又需要總體設計和細致化的執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