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破除政府特殊經濟利益,應成為改革的優先選項

在整個“十二五”期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是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但在筆者看來,中國的經濟轉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本身的轉型;而中國政府轉型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能否破除政府自身的特殊利益行為。

(一)要防止政府利益演化為特殊經濟利益

根據諾斯的理論,國家有兩種職能:一是促進社會福利最大化;二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兩個職能有時是相互矛盾的,即通常人們所說的諾斯悖論。

諾斯根據不同國家對兩個職能的側重點不同,把國家分為三種,即“中性”的國家、契約的國家和掠奪型的國家。他認為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國家屬于前兩種類型,能夠提供有效產權制度安排、平衡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這類國家把重點放在第一種職能。而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是掠奪型國家。這類國家以促進統治者利益最大化為己任,無心提供有效產權制度安排,在各種利益集團之間更傾向于統治者自身利益。

我認為諾斯的理論值得我們思考,這里面政府是國家的代表,政府是追求利益的,我認為我們需要考慮三點。

第一,政府如果有自身的利益,那么政府的利益究竟是什么?第二,政府應不應該有自身的特殊利益?第三,政府能不能追求自身特殊利益最大化?我認為這三點都是有嚴格的邏輯需要我們分析。我的判斷有四個觀點:一是政府有自身的利益,這就是國家的利益。二是政府利益和國家利益相一致時,與人民的整體利益也大體上一致。三是如果政府把自身利益異化為特殊利益,特別是追逐經濟利益,就會侵害公眾利益。四是如果政府把特殊經濟利益演變成為一個既得利益集團,走向了反面。

如果把政府自身利益異化為特殊利益,特別是追逐經濟利益,就是極端錯誤的。我們應反對的是政府的特殊利益,尤其是政府的經濟利益。原因有三:第一,不符合政府權力的來源;第二,不符合主權在民的基本理念;第三,承認政府自身的特殊利益可以最大化,是對公眾利益的褻瀆。這涉及如何認識政府的本質。

就政府的本質而言,政府的所作所為都應和公共相聯系:代表公共利益、行使公共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提供公共服務、維護公共秩序、承擔公共責任。這實際說明了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的關系,這三者是互補的。政府是公共部門的最主要組織,市場不能解決的問題才由政府公共部門,共同構成國家的公共部門,其所作所為不能以營利為目的。政府和市場雙重失靈的領域,由社會承擔。政府也有失靈的問題,政府解決的是多數人的問題,但無法為每個人提供個性化服務。比如教育。我們現在只能提供九年義務教育,但是社會的個性化需求非常強烈,比如有人想讓小孩上貴族學校。這種個性化需求越強烈,社會可能越發達。

但在現實生活中,政府存在自身特殊利益是一種普遍現象。政府既是國家利益執行者,同時又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盡管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是有明顯沖突的。比如,目前中國存在的國富民窮問題, 就是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在分配領域沖突的反映。因此,既要看到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一致的一面,還要看到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沖突的一面,而且要特別注重研究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沖突的一面。

比如,維持國家利益的費用與人民福利的關系。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維持社會穩定的人員大量增加,維穩的費用大幅度上升,行政管理費用居高不下。根據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報告中披露的數字,2010年全國的公共安全支出高達6400億元,而當年的軍費開支也就6000億元。盡管這6400億元公共安全支出中,維穩只是其中的一項支出,但這方面的費用大幅度上升,可能也是一個不爭的實施。很顯然,國家在這方面的開支越大,必然會擠壓人民的福利。比如,一個國家的財政支出結構中用于民生的醫療、教育、社保、就業四大支出所占比重,也很能反映這方面的真實情況。從國外發達國家看,用于上述四大支出,一般都要占一個國家財政支出的50%以上,但是我國2009年這四大支出占財政支出只有28.8%,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見,在現實生活中,國家利益與人民的利益實際上也有沖突的一面,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和處理。

國家利益給政府追求自身特殊利益提供了很大的制度和政策空間。政府可以用維護國家利益為托詞,謀求自身特殊利益最大化,國家利益也成為侵害群眾利益的借口。因此,政府行為是否端正、制定的公共政策是否能代表公平正義,就成為人們衡量一個政府好壞的重要尺度,也是社會評價一個政府是否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重要指標。

(二)中國政府特殊利益的膨脹

一是政府過度主導經濟生活,由此容易導致政府與民爭利。具體包括政府招商引資;開辦國有企業;直接投資;經營城市;土地征用與出讓等。現在政府在城市周邊拿地越來越困難,因為農民都知道土地要增值。這樣一種城市化發展模式對農民形成了雙重剝奪。一方面,農村向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但是農民工在城市卻沒有基本的社會保障。另一方面,我們的城市化變成圈地化,地方政府獨占了土地的增值收益,把農民排斥在獲取土地增值收益之外,從而再一次形成對農民的剝奪。

政府與民爭利,還表現在政府過多地開辦國有企業以及在國企任職的官員拿高薪的待遇方面。國有企業應該主要集中在市場不能企及的公共領域,從競爭性領域退出。要堅決廢除國有企業的高管層拿高薪的制度。其基本原則是,凡是能在國有企業和黨政部門輪回任職的官員,一律不能拿高薪,但由于工作性質,這些高管的工資可以比在政府任職略高一些,總經理的待遇與企業的業績相聯系,可以拿高薪,但必須是公開招聘的職業經理人,永遠不能回到黨政部門當官。

正是由于政府存在著明顯的與民爭利的現象,從而又強化了內部特殊利益傾向,如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部門利益法定化、利益個人化。

二是形成特權頑癥。我們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官僚體系,這個體系是由特權支撐的,這在世界上是少見的。比如個人專車,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別說退休領導人員不可能擁有專車,連在職官員也不可能有那么多人擁有專車。盡管社會對“三公消費”(公車消費、公款招待、公款出國)有很多質疑的聲音,但這個問題長期得不到應有解決,甚至至今是一本糊涂賬。

三是公共屬性被異化,政府過度關注自身利益。由于強勢利益集團干擾太多,使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從2006年提出以來至今難有大的突破。如果說過去我們國家更多的是改革派與保守派的爭論,到目前為止,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利益之爭。有人說,中國的權力、資源、資本三者疊加形成巨大的利益集團,正在吞吃全國人民的福利。以壟斷行業為例,2008年全國在壟斷行業就業的人群只占全國就業人群的8%,但是卻拿走了全國工資福利的一半,形成巨大的行業不公。

政府特殊利益膨脹,造成嚴重壟斷,破壞市場規則,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平、公正受到質疑;政府公信力下降。目前我國群體性事件每年發生近10萬起,應該說許多群體性事件的發生與政府的公共治理不當甚至侵害公眾利益有直接的關系,值得我們警醒。

(三)深化行政改革,關鍵是要抑制政府的特殊利益

一是理念上要破除政府可以有自身特殊利益甚至將之合法化的思維。這一點也許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因為在我們的許多政府官員頭腦中,不僅看不到處理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之間關系的復雜性,往往將之簡單化,而且自覺不自覺地在捍衛自身的特殊經濟利益,甚至將之合法化。

二是要界定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邊界,把政府行為嚴格限制在公共領域。從根本上說,政府只有不亂作為、不越權,才能從根本上對政府的特殊經濟利益行為進行有效的遏制。

三是按照上述思路,加快政府自身改革的步伐,包括減少行政審批、鏟除腐敗溫床、公開官員財產、降低行政成本、廢除各種不合理的特權。從全球視野看,很少有國家像中國的審批范圍這樣廣、面這樣寬,程序不規范,審批中的自由裁量權這樣大。中國的審批制度實際已經演變成一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一個怪胎。而這個怪胎反過來是要“吃人”的。我們有這樣多的官員在這個怪胎面前敗下陣來,就是很好的詮釋。

資料顯示,從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每年抓出的省部級腐敗分子平均達到8人,而2009年竟然達到20人。反映了腐敗蔓延的勢頭還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實際上,中國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是制度和機制問題。1974年之前,香港也很腐敗,當年香港創建了廉政公署,廉政公署完全獨立,只向總督負責,公署對工作人員的素質要求及管理非常嚴格,一個人有任何瑕疵都要離開。香港在全世界公共治理評價中,廉潔指數近幾年連續排在世界的前幾位。這再一次證明鄧小平所說的,制度好可以使壞的行為受到約束,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走向反面。

所以,要大刀闊斧地改革干部選拔制度。在官員的財產申報與公開、加大對官員的問責等方面也要有實質性的改革舉措。說到底,中國的改革只有在政治體制改革層面有了真正的進展,才能真正取信于民,未來改革才能夠步入一個新的境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锡林浩特市| 石首市| 安图县| 紫金县| 乌鲁木齐县| 曲阳县| 白城市| 威远县| 延川县| 元谋县| 驻马店市| 镇巴县| 福海县| 叶城县| 钟山县| 印江| 苍南县| 阿勒泰市| 古田县| 启东市| 长岭县| 天峻县| 永修县| 渝北区| 淳化县| 江门市| 安吉县| 青海省| 怀宁县| 治多县| 镇赉县| 北辰区| 平山县| 嵊泗县| 江都市| 开原市| 石河子市| 靖州| 台州市| 大新县| 朝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