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激蕩三十年:平成企業1989-2019
- (日)伊丹敬之
- 1416字
- 2022-06-09 15:03:53
產業形態發生改變
日本股市價格從2003年開始持續上漲,不僅是因為日本政府向日聯集團投入了公共資金,從2003年至2005年,日本企業的業績也的確有所好轉。日本法人企業經常性凈利潤率由2003年的2.8%上升到2005年的3.2%。這已是泡沫經濟破滅后的最好成績了,泡沫經濟鼎盛期即1989年,這一數據為3.5%。日本經濟增長率也在穩步回升,失業率在2003年為5.3%,到2005年下降至4.4%。
日本企業狀況有所好轉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出口額的增加。2003年為54.5萬億日元,2005年增加至65.7萬億日元,到2007年迅速增加至83.9萬億日元。一個原因是這一時期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平穩地保持在110日元左右,另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一時期,日本面向中國的出口呈現爆發式的增長。2002年,日本對中國出口額為8.2萬億日元,到2007年增長至17.4萬億日元,五年時間增加了一倍。2007年,日本對美國出口占比為20.1%,而對中國的出口占比達到了20.7%。這一結果使中國替代美國成為日本最大貿易出口國。這一時期,并非日本對美國的出口減少了,而是對中國的出口迅速增加了。
這一時期,中國經濟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2002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為9.1%,到2007年已經達到了14.2%。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生產材料和零部件,另外中國國內經濟建設也需要大量的基礎材料及設備,而日本剛好能夠滿足這些需求,又處于最佳地理位置。例如,這一時期日本面向中國的鋼鐵出口不斷擴大,這給日本鋼鐵產業帶來了不錯的發展前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的產業一直是跟隨著美國市場的成長而發展起來的,進入2000年后,中國市場的成長成為左右日本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日本國內的產業構造在這一時期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一時期,電氣機械產業走入彷徨,但汽車產業相對穩定地不斷發展,且在日本經濟中所處的地位變得越發重要。如果用附加價值來測定產業規模的話,IT泡沫破裂前的2000年,日本電氣機械產業的附加價值為20.1萬億日元,占日本整體產業的18.3%,2007年降為15.6萬億日元,占16.1%。其中,2002年為14.6萬億日元,占15.0%,是日本電氣機械產業滑入谷底的一年。反觀汽車產業的附加價值,在2000年只有10.3萬億日元,占日本整體產業的9.4%,之后平穩增長,2007年增至15.6萬億日元,占14.3%。盡管此時還沒有超越電氣機械產業,但已經能夠看到它趕超的趨勢了。這個時期的日本電氣機械產業步履蹣跚,業績不佳,曾經的幾家“大佬”企業也今非昔比,在韓國及中國臺灣地區的追趕之下危機四伏。而汽車產業中,豐田及本田等公司依然保持著強大的國際競爭力。由于汽車生產相關的零部件及材料的需求旺盛,作為日本整體產業“定海神針”的汽車產業超強的國際競爭力有著重大意義。
在本章所介紹的十年中還有一個重大的產業變化,就是同產業企業間的兼并重組,當然,從規模上看沒有銀行業的重組那么大。由泡沫經濟破滅導致的企業財政的惡化、經濟增長的停滯,因人口減少而對未來的不安,以及國際競爭的加劇等,都是促成這次產業內企業重組的原因。如此眾多的重組有著一個共同點:傳統日本產業內的企業數量過多,從規模經濟的經濟合理性觀點來看,這種產業組織存在很大的問題,這些長期存在的非合理性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解決的程度。讓我們來看一看此次產業重組后誕生的主要企業,如表2-1所示,按照重組實施時間的順序來看,依次為化學、石油、半導體、建材、鋼鐵、造船、貿易、百貨以及制藥,涵蓋了諸多產業。如此大范圍產業內大型企業的兼并重組,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這樣看來,泡沫經濟的破滅及之后日本經濟的低迷給日本產業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
表2-1 主要企業重組

續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