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激蕩三十年:平成企業1989-2019
- (日)伊丹敬之
- 1629字
- 2022-06-09 15:03:52
IT泡沫破裂后日本電氣產業被迫轉移海外
受1998年金融崩潰的影響,日本當年的經濟增長率為-1.1%,1999年為-0.3%,日本歷史上首次出現了連續兩年的負增長。1998年,日本年平均失業率為4.1%,比上年上升了0.7%,1999年持續上升,為4.7%。不知是失望還是恐慌,媒體甚至出現了“失業率8%時代”即將到來的文章。1999年也是日元升值的一年,1998年8月,日元對美元的匯率是144.76日元,是這一時期的最低值,1999年12月升至102.61日元,16個月的時間里升值了40多日元。
這一時期日本的出口貿易表現得也很低迷,1999年的出口總額為47.5萬億日元,比上年減少了3萬億日元。在2000年左右,由于受到美國IT泡沫膨脹利好的影響,以電氣機械產業增長為中心的日本出口總額在2000年恢復到了51.7萬億日元,但這也僅僅保持在1997年時的水準而已。日本的產業依然行走在彷徨的路上。
從1999年至2000年,眾多被稱作“Dot-com公司”(1)的IT相關高新技術企業的股價猛漲,從而導致納斯達克指數短期內迅速飆升(從1999年初的2 000點左右達到2000年3月的5 048點),后來人們將此稱之為IT泡沫或互聯網泡沫。但好景不長,在此后的一年時間里,納斯達克指數再次跌到2 000點左右的水平。IT泡沫的膨脹導致電腦器械及通信基礎設施的相關需求急速高漲,日本的電氣機械產業以及零部件產業也受惠于此。2000年,日本的電氣機械產業附加價值同比增長13%,達到了20.1萬億日元。但泡沫需求轉瞬即逝,2001年,日本的電氣機械產業附加價值跌落至16.1萬億日元,減少4萬億日元。受此打擊,長期占據日本產業盟主地位的電氣機械產業走上了遙遙無期的低迷之路。2000年夏,日本大型電器公司一家接一家公布經營赤字的消息。緊接著,企業裁員的信息也充斥著各大媒體,東芝、日立、松下電器等大型電器企業宣布共計裁員70 000余人的計劃。特別是具有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營業象征意義的松下電器,在2000年8月開始的募集大規模提前退休制度的行為,給當時的日本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松下電器竟然已經被逼迫到了如此境地。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不單單是IT泡沫的破裂,東亞地區,特別是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電子企業以及被稱作EMS的制造委托加工企業的崛起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在終端產品市場和外包市場,日本的電器企業被逼到了要和東亞企業競爭的困境。無奈之下,日本電器企業只能選擇縮小國內生產規模的經營戰略,轉移到海外生產加工。很顯然,國內生產曾經給日本帶來過高額的附加價值。不僅如此,不在國內進行產品制造,還會慢慢造成制造技術難以積累的危機,產品的設計技術也存在同樣的風險。在巨大的成本壓力下,日本電器企業選擇海外生產和委托生產只能說是迫不得已的行為。
正當日本電氣機械產業被迫大幅進行裁員的時候,2001年9月11日,美國發生了震驚全世界的“9·11”恐怖襲擊事件。兩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機撞向了美國金融的心臟部位——紐約華爾街的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和二號樓,巨大建筑物倒塌的畫面通過電視的轉播,給全世界帶來了難以忘卻的印象。
盡管在6天后紐約股票市場得以復市,但股票價格大幅下跌,受此影響,東京日經平均指數也大跌至10 000點以下,創下近十七年來的最低紀錄。也許是出于對經濟前景刺激緊急對策必要性的判斷,美國在這一年連續11次下調基準利率,12月達到了1.75%,這是美國近四十年來的最低基準利率。日本的銀行也同時跟進,重新實施曾已放棄的零利率政策。
IT泡沫的破裂與“9·11”恐怖襲擊事件的疊加效應,給日本所有產業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礦業生產指數在2000年12月IT泡沫破裂后已經降到108.7點,2001年11月又急速降至92.8點,這是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后十年里的最低值(在2008年12月美國次貸危機時這一最低紀錄才被打破)。再來看失業率,2001年12月,日本失業率上升到5.4%,2002年6月又升至5.5%,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失業率的最高值。
“9·11”恐怖襲擊事件的發生將世界拉入一個出乎意料的時代,時任美國總統布什向恐怖分子宣戰,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另外,美聯儲(FRB)在恐怖襲擊后,采取的前所未有的超級寬松金融政策導致了熱錢的大量供給,2008年次貸危機的發生與此不無關系,因為它為賭博資本主義提供了資金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