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激蕩三十年:平成企業1989-2019
- (日)伊丹敬之
- 971字
- 2022-06-09 15:03:52
第二章
產業的彷徨、曇花一現的成長、美國次貸危機(1999—2008年)
銀行大重組
1998年日本金融危機爆發后,日本銀行業于1999年拉開了重組的大幕。崩塌的東西必須再構建,更不用說像銀行這種掌握著國家經濟命脈的社會性基礎行業了。
截至1998年底,日本共有10家大型商業銀行,如果從它們總行所在城市由北向南開始排列的話,依次是北海道拓殖銀行、朝日銀行、東京三菱銀行、第一勸業銀行、富士銀行、櫻花銀行(三井銀行和太陽神戶銀行在1990年合并后的名稱)、東海銀行、住友銀行、三和銀行及大和銀行。日本大多數企業和個人都在這些銀行開設賬戶用于日常的經濟往來,換言之,這些銀行與日本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由于經歷了銀行業的大重組,至2018年底,這10家銀行已沒有一家是沒有經過重組、使用以前的名稱延續經營的了。在1998年,包括其后實質上被國有化的日本長期信用銀行和因泡沫經濟破滅而陷入經營困境的日本債券信用銀行,事實上,幾乎所有商業銀行都因巨額的不良貸款而舉步維艱。
1998年8月,第一勸業銀行、富士銀行、日本興業銀行宣布以2002年春為時間節點合并經營,這次商業銀行與信用銀行的合并著實讓人大跌眼鏡。同年10月,住友銀行和櫻花銀行也同樣宣布以2002年春為時間節點合并經營,這又是一件讓人瞠目的超越舊財閥(住友和三井)勢力范圍的合并案例。這些合并均為依托1998年12月日本國會通過的《銀行持股公司制度》修正案,由持股集團把多家證券和銀行等金融機構置于控制之下的經營合并。于是,瑞穗金融集團(第一勸業銀行、富士銀行及日本興業銀行的合并)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誕生。之后銀行的重組還在繼續,2002年,三和銀行和東海銀行合并成為UFJ銀行;2003年,大和銀行和朝日銀行合并為日聯銀行;接著,UFJ銀行又和東京三菱銀行在2006年合并成為三菱東京UFJ銀行(之后改名為三菱UFJ銀行)。就這樣,1998年存在的10家商業銀行在重組后(北海道拓殖銀行將業務轉讓給北洋銀行和中央信托銀行后消失),變為2018年的瑞穗、三井住友、三菱UFJ和日聯4個金融集團(均為兼營證券、銀行等業務的金融集團)。
如此大規模的銀行重組,當然是泡沫經濟破滅后所帶來的不良貸款堆積所致。銀行要想處理這些不良貸款的話,勢必蒙受巨額損失,這也將直接導致銀行的自有資本大幅縮水。但是根據國際上對商業銀行資本的監管制度(BIS),從事國際業務的銀行自有資本比率要達到8%,只從事國內業務的銀行也要達到4%。為了能夠達到這一制度的指標要求,強化資本能力,才造成了這場超大規模的銀行間資產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