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激蕩三十年:平成企業1989-2019
- (日)伊丹敬之
- 1419字
- 2022-06-09 15:03:50
第一部分
平成時代的日本企業
第一章
泡沫經濟破滅及金融危機(1989—1998年)
泡沫經濟的盛宴
本書第一部分將平成時代的三十年分為三個十年,每十年構成一章,描述這一期間日本企業的面貌。第二部分將分五章從四個視角完整描述平成時代這三十年。通過橫向與縱向交織的方法來回首這段歷史。作為第一部分的第一章,將描述平成第一個十年被泡沫經濟的盛宴及泡沫破裂后的慘痛所愚弄和沖擊的日本企業。
要切身感受泡沫破裂后帶來的沖擊,可以從了解這個泡沫的巨大程度入手。通常認為,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泡沫經濟是從1986年左右開始或者說加速形成,在平成元年(1989)達到頂峰的。所以我們將泡沫開始的1985年和鼎盛期的1989年的四項經濟指標做了一個比較,如表1-1。泡沫經濟是銀行過度放貸造成的,通過表格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放貸增量的驚人速度——僅僅相隔四年,銀行放貸的增量就達到了140萬億日元。一般情況下,銀行的放貸增量是和整個經濟的增長情況相匹配的,可是這一時期的銀行放貸速度遠遠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1985年,放貸額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還是84%,到了1989年,這一比率上升為103%,放貸總額超過了當年國內生產總值,這意味著銀行出現了超出維持正常經濟運行的放貸行為。如果1989年的放貸額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維持在84%的話,那么這一年的放貸總額應為336萬億日元,所以在1989年就已經有可能積累了約75萬億日元的過度貸款,其結果是這些貸款最后幾乎都淪為不良貸款。
表1-1 泡沫經濟的巨大規模

*1坪等于3.3057平方米。
資料來源:日本銀行經濟統計、依據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等數據
日本貿易順差是銀行過度放貸的背景,也就是說出現了由海外向日本國內的金錢流入。日本貿易順差的累積開始于1981年,在此之前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并無貿易順差累積方面的財源支持,資金循環的體系也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然而,當貿易順差積累這個新生事物出現后,日本的金融體系必須要對此做出應對,這就是日本的銀行迅速增加放貸的主要原因,金融體系的這種處理方式直接導致了日本國內的過度放貸。
無論是何原因,如此體量的貨幣一旦由銀行向日本經濟輸出,必然使這部分資金轉入資產購買,造成資產價格的激烈上升,也就是投機。日經平均指數的上升和公示平均地價的上升就證明了這一點。從1985年至1989年,僅四年時間,這兩個指標均暴漲了三倍左右。資產價格四年漲三倍也體現了日本資產泡沫的巨大程度。但這一切并沒有單單停留在資產價格的上升上,實體經濟的內需也被泡沫的盛況鼓噪起來了,可以說是對泡沫的幻想催生了內需增長,這種現象出現在各行各業,尤其是鋼鐵產業和電子器械產業。以家用轎車的銷量臺數為例,1979年至1985年的六年時間里,日本每年的轎車銷售都保持在300萬臺左右,而從1986年開始突然以每年30萬臺的增量示人,就連汽車廠家也感到震驚!被內需擴大所支撐的平成元年的日本經濟和日本企業的情況自然是良好的。這一年,日本的經濟增長率為5.4%,失業率為2.1%,日本企業利潤率中的營業利潤率為3.5%,凈資產收益率為8.9%,所有的經濟指標幾乎都是平成這三十年時間里的鼎盛值,經濟增長率和凈資產收益率也是平成這三十年中的最高值。就失業率來說,1990年為2.0%(平成年間的最低值),1989年的2.1%也幾乎與該數值接近。只有2014年的營業利潤率超越了1989年的數值,但在此之前的數年間這一數值一直低于1989年。
這場泡沫并沒有持續多久便迎來了破裂。1990年,股票價格首先開始暴跌,并于1991年加快了下跌的步伐,當年12月底下探至22 250點,與兩年前相比下跌了42%。土地價格盡管在1990年延續了漲勢,但在1991年達到頂峰241.4萬日元每平方米后便拉開了暴跌的序幕。大家普遍認為,1991年正是泡沫經濟破滅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