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計算力是一種重塑力

從最早的算盤風靡世界到機械計算機出現,再到電子計算機問世,“計算技術”在解決人類世界的問題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在計算機歷史上,1946年注定是一個值得被銘記的年份,因為這一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于美國,譜寫了信息時代的前奏曲。這臺計算機名為ENIAC(中文名為“埃尼阿克”),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約翰·莫奇利(John Mauchly)和約翰·埃克特(John Eckert)發明。當時,埃尼阿克電子計算機完全是美國出于戰時需要而推動研制的產物,只不過它問世時戰爭已經結束。雖然這臺計算機看似已經失去了實際意義,但是它無意間卻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在此之前,很多重量級人物做了大量鋪墊工作,如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布萊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發明了一臺能自動進位的加減法計算器(機械計算器),德國數學家、哲學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發明了對于計算機來說至關重要的二進制,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艾倫·麥席森·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奠定了現代計算機研制的數理邏輯和計算理論基礎,美國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家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對人腦和計算機系統的探索為研制電子計算機提供了方向。

這一鋪墊過程跨越300多年,看上去身形龐大、十分笨重的埃尼阿克電子計算機,是人類智慧的總集成者。彼時,以其為代表的電子計算機不僅昂貴,而且應用面非常窄,使用價值并不為普羅大眾所感知。

20年代60年代,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研制出適合商用的計算機,開啟了大型計算機商用的時代。此后,IBM一度壟斷了計算機市場。不過,計算機真正風靡全球、開始發揮巨大功效要從第一臺個人計算機出現算起。關于是誰先發明了真正意義上的個人計算機,是蘋果公司還是IBM,抑或其他人和公司,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個人計算機真正登上了歷史舞臺。

這一時期(大約20世紀40—80年代),全球貿易進入高速發展期。經歷過戰爭的紛亂之后,大工業時代繼續向縱深推進。

在此期間,英國、德國、美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牢牢把握住了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權和脈搏,形成了全球貿易的一個梯隊。1944年,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其核心內容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為最主要的儲備貨幣和貿易支付貨幣。這一體系顯示了當時美國的經濟實力及其在國際貿易中的控制權。盡管后來該體系由于無法滿足國際貿易發展需要于1971年解體,但其給全球貿易和匯率市場帶來的影響時至今日仍遠未消弭。WTO的前身——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由美國主導),也在這一時期成立,其主要目的是推行貿易自由化。

與此同時,以“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為代表的國家和地區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在全球貿易市場擴張的版圖上以外向型經濟取勝。尤其是日本和韓國,迅速打造了成熟而強大的工業體系,包括鋼鐵、造船、汽車業、半導體、電器制造等在內的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重要地位。這些新崛起的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全球貿易的另一個梯隊。

更多的是作為跟隨者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市場,它們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不大、聲音較小,形成了最弱的一個貿易梯隊。幾十年間,中國做了兩件至關重要的事情:工業化和改革開放。中國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大國向工業國家的轉變,基本解決了國內市場供給不足的問題,為對外貿易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經濟逐步融入全球市場,對外貿易發展的根基更加牢固,但是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并不高。此時,蓄勢待發的中國外貿仍在等待一個重要時刻的到來。

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進步,不斷滲透國際貿易領域,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商品結構的變化。過去,原材料、初級產品等在國際貿易中占據較大的份額。新技術出現之后,高科技產品的比重開始上升,其中就包括計算機制造所用的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關鍵技術產品。掌握計算機核心技術的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上占據了上風。

有時候,我們可能分不清楚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蘋果、微軟、英特爾等技術“大咖”在這一時期紛紛登場,它們激活了技術創新的靈魂,同時受益于新技術的巨大紅利。如果說過去數萬年人類為了獲得能量而戰,那么計算機出現之后,世界就開始圍繞信息而運轉。計算機創造了信息價值,真實、有用的信息能夠幫助企業做出合理的決策,圍繞信息“做文章”的跨國企業也開始將先進的管理方式和經營方式傳播至世界各地。

相比蒸汽機和電,計算機技術對現實世界的改造力有過之而無不及。總體來說,在計算機技術開始逐步綁定世界文明史的這一初始時期,在發達國家和地區主導下,全球貿易平穩發展的大量干擾因素被過濾掉,建立了多邊國際秩序和制度,確立了和平和發展的基調,各國從零和博弈走向合作共贏。但是,國際貿易所產生的數據資源仍然無法被計算機全面而完整地保存下來,人們對數據資源的理解也比較懵懂。

PC計算機進入家庭至今的幾十年間,在摩爾定律的作用下,計算機技術發展一日千里,迅速滲透全球各地,改變傳統商業思維模式,影響每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似一股新鮮血液沖刷了工業神經,構建出全新的商業文明。

延伸閱讀

摩爾定律的作用

1965年,在著名的仙童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任職的戈登·摩爾(Gordon Moore)——亦是后來的英特爾公司(Intel)創始人之一,在《電子學》(Electronics)雜志上發表文章,提出了摩爾定律(Moore's Law):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量每年翻一番,性能也將增加一倍。1975年,戈登·摩爾在論文中對這一定律進行了修正,改為每24個月翻一番。后根據經驗總結,每18個月翻一番受到行業的普遍認可。

此后50多年,摩爾定律的可靠性不斷被信息時代的發展實踐所證實。這不僅意味著計算機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驚人,計算能力呈指數級增長,而且意味著計算機技術改造經濟和產業的力量勢不可擋。在摩爾定律作用下,計算機終于以較低的價格進入尋常百姓家。

然而,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技術發明之一,計算機在聯網之后,才算真正移除了信息時代爆發式增長的最后一塊路障。變革掀開新的一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尧县| 滕州市| 墨玉县| 石阡县| 五台县| 廉江市| 城口县| 瑞丽市| 应用必备| 三明市| 诸城市| 万州区| 临泽县| 祥云县| 循化| 石渠县| 景泰县| 塔城市| 浏阳市| 武清区| 台北市| 仁布县| 淅川县| 和平区| 东兰县| 饶河县| 文安县| 阳西县| 古交市| 水富县| 合肥市| 类乌齐县| 建始县| 山西省| 柯坪县| 读书| 青阳县| 平南县| 西青区| 汾阳市| 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