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動機繞組布線接線彩色圖集·第6版(全2冊)
- 潘品英
- 5388字
- 2022-06-17 15:53:53
3.1 三相單雙層2極繞組布線接線圖
額定轉速接近于3000r/min,常在排風扇、鼓風機及水泵等高轉速機械設備中作為動力之用。本節繞組主要采用A、B類布線,共計收入2極繞組19例。
單雙層繞組與雙層疊式繞組對應的技術性能基本相同,2極電動機
3.1.1 18槽2極(yp=8)單雙層混合式(B類)繞組

圖 3.1.1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18
每組雙圈 S雙=1
分布系數 Kd=0.96
電機極數 2p=2
極相槽數 q=3
節距系數 Kp=0.985
總線圈數 Q=12
繞組極距 τ=9
繞組系數 Kdp=0.946
線圈組數 u=6
每槽電角 α=20°
并聯路數 a=1
每組單圈 S單=1
線圈節距 y=(1—9)、(2—8)
2.嵌線方法 嵌線方法是嵌2槽、退空1槽再嵌2槽,交疊嵌線吊邊數為4。嵌線順序見表3.1.1。
表3.1.1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是從q=3、y=8的雙層疊式繞組演變而來,每組由大、小各1只線圈組成,每相有兩組線圈,采用顯極接線,即同相組間是“尾與尾”或“頭與頭”相接。此繞組是單雙層混合式應用較多的繞組,在國外進口設備配套壓力泵電動機中有應用;國內在B11型平板振動器及Z2D-130型直聯插入式低電壓高頻振動器等專用電動機中應用。
3.1.2 18槽2極(yp=9)單雙層混合式(A類)繞組

圖 3.1.2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18
每組雙圈 S雙=1
線圈節距 y=9、7
電機極數 2p=2
極相槽數 q=3
分布系數 kd=0.96
總線圈數 Q=12
繞組極距 τ=9
節距系數 Kp=1
線圈組數 u=6
每槽電角 α=20°
繞組系數 Kdp=0.96
每組單圈 S單=1
并聯路數 a=1
2.嵌線方法 采用交疊法嵌線,嵌線時是先嵌兩槽,退空1槽嵌1槽,再退1槽嵌兩槽,需吊邊4個。嵌線順序見表3.1.2。
表3.1.2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是單雙層混合式繞組,由于每組中最大節距線圈為雙層布線,故稱“A類”。它是由q=3、y=9的全距雙疊繞組演變而來,故其總線圈數要比雙疊繞組減少1/3,即每相由兩組雙圈反極性串聯而成。此繞組僅用作單雙層A類示例。
3.1.3 24槽2極(yp=10)單雙層混合式(B類)繞組

圖 3.1.3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24
每組雙圈 S雙=2
分布系數 Kd=0.958
電機極數 2p=2
極相槽數 q=4
節距系數 Kp=0.966
總線圈數 Q=18
繞組極距 τ=12
繞組系數 Kdp=0.925
線圈組數 u=6
每槽電角 α=15°
并聯路數 a=1
每組單圈 S單=1
線圈節距 y=(1—12)、(2—11、3—10)
2.嵌線方法 繞組采用交疊法嵌線,吊邊數為6;嵌線時先嵌3槽,退空1槽,再嵌3槽,以此類推。但所嵌3槽是指一組線圈中的兩個雙層有效邊的下層邊和一個單層線圈邊。嵌線順序見表3.1.3。
表3.1.3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采用顯極布線,是由q=4、y=10的雙層疊式繞組演變而來,每組由1大、2小線圈組成,每相兩組線圈是反極性串聯。它除具有原雙層疊式短距繞組的優點外,嵌線比相應雙疊繞組吊邊(10邊)減少6邊,還有嵌線方便的特點。目前國內應用不多,曾見用于JO3-160M2-TH電動機部分廠家產品;國外AOΠ2-31-2-X、AOΠ2-32-2-60等異步電動機均有應用。
3.1.4 24槽2極(yp=10,a=2)單雙層混合式(B類)繞組

圖 3.1.4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24
每組圈數 S=3
并聯路數 a=2
電機極數 2p=2
極相槽數 q=4
線圈節距 y=11、9、7
總線圈數 Q=18
繞組極距 τ=12
繞組系數 Kdp=0.925
線圈組數 u=6
每槽電角 α=15°
2.嵌線方法 本例采用交疊法嵌線,吊邊數為6。嵌線時先嵌3槽,退空1槽再嵌3槽,以此類推。所嵌3槽是指一組線圈中的兩個雙層有效邊下層邊和一個單層線圈的沉邊。具體嵌線順序見表3.1.4。
表3.1.4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是由 y=10、q=4的雙疊繞組演變而來,每組由3個同心線圈構成,每相兩組線圈反極性并聯。它除具有原雙層疊式短距繞組的優點外,因線圈數少6個,吊邊數也減少4邊,具有嵌線方便的優點。目前,主要應用于小型繞線式電動機轉子繞組。
3.1.5 30槽2極(yp=12)單雙層混合式(B類)繞組

圖 3.1.5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30
電機極數 2p=2
總線圈數 Q=24
線圈組數 u=6
極相槽數 q=5
繞組極距 τ=15
每組單圈 S單=1
每組雙圈 S雙=3
每槽電角 α=12°
并聯路數 a=1
線圈節距 y=14、12、10、8
分布系數 Kd=0.975
節距系數 Kp=0.951
繞組系數 Kdp=0.91
2.嵌線方法 采用交疊法嵌線,吊邊數為8。嵌線順序見表3.1.5。
表3.1.5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繞組是由節距y=12的雙層疊式繞組演變而來,因節距為偶數,故構成的單雙層繞組為B類,即最大節距線圈為單層。每相有兩組線圈,每組線圈由4個線圈連繞而成,其中最大線圈為單層,其余3個線圈是雙層。本繞組無系列標準,用于實修電動機。
3.1.6 30槽2極(yp=12、a=2)單雙層混合式(B類)繞組

圖 3.1.6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30
電機極數 2p=2
總線圈數 Q=24
線圈組數 u=6
每組單圈 S單=1
每組雙圈 S雙=3
極相槽數 q=5
繞組極距 τ=15
每槽電角 α=12°
并聯路數 a=2
線圈節距 y=14、12、10、8
分布系數 Kd=0.975
節距系數 Kp=0.951
繞組系數 Kdp=0.91
2.嵌線方法 采用交疊法嵌線,吊邊數為8。嵌線順序見表3.1.6。
表3.1.6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繞組與上例都是由y=12的雙層疊式繞組演變而來,但本例采用兩路并聯,每相兩組線圈極性相反,故使其接線非常簡潔;此外,由于它屬縮短節距的繞組,故具有消除高次諧波的功能,而且嵌線時吊邊數僅為8,比雙疊繞組減少近半,故工藝性也較優。標準系列電動機中無此繞組,本例是根據資料設計而成,以備修理或改繞選用。
3.1.7 30槽2極(yp=13)單雙層混合式(A類)繞組

圖 3.1.7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30
電機極數 2p=2
總線圈數 Q=24
線圈組數 u=6
每組單圈 S單=1
每組雙圈 S雙=3
極相槽數 q=5
繞組極距 τ=15
每槽電角 α=12°
并聯路數 a=1
線圈節距 y=15、13、11、9
分布系數 Kd=0.957
節距系數 Kp=0.978
繞組系數 Kdp=0.936
2.嵌線方法 采用交疊法嵌線,吊邊數為8。嵌線順序見表3.1.7。
表3.1.7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是由y=13的雙疊繞組演變而來,由于節距為奇數,故其構成的單雙層繞組的最大線圈為雙層布線,屬A類。繞組為顯極布線,每相由兩組同心線圈組成,其中單層線圈為第2大節距,每組僅有1個大線圈,其匝數是雙層線圈的2倍。此繞組具有短距繞組的優點,嵌線吊邊數要比同節距雙疊繞組少,故其工藝性優于雙疊繞組。系列產品無此繞組,本例取自實修數據。
3.1.8 30槽2極(yp=13、a=2)單雙層混合式(A類)繞組

圖 3.1.8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30
電機極數 2p=2
總線圈數 Q=24
線圈組數 u=6
極相槽數 q=5
每組單圈 S單=1
每組雙圈 S雙=3
繞組極距 τ=15
每槽電角 α=12°
并聯路數 a=2
線圈節距 y=15、13、11、9
分布系數 Kd=0.957
節距系數 Kp=0.978
繞組系數 Kdp=0.936
2.嵌線方法 繞組采用交疊法嵌線,吊邊數為8。嵌線順序見表3.1.8。
表3.1.8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是顯極布線,繞組特點與上例相同,但采用兩路并聯。每相有兩組同心線圈,每組由3個雙層布線的半槽線圈和1個單層線圈構成,其中雙層線圈的匝數為單層線圈的一半。因是A類安排,最大節距線圈是雙層,而次大節距線圈為單層。本繞組仍屬短距繞組,其工藝性優于雙層疊式。但標準系列中無此規格,用于實修電動機。
3.1.9 36槽2極(yp=15)單雙層混合式(A類)繞組

圖 3.1.9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36
電機極數 2p=2
總線圈數 Q=30
線圈組數 u=6
每組圈數 S=5
極相槽數 q=6
繞組極距 τ=18
線圈節距 y=18、16、14、12、10
并聯路數 a=1
每槽電角 α=10°
分布系數 Kd=0.956
節距系數 Kp=0.966
繞組系數 Kdp=0.923
2.嵌線方法 本例采用交疊法嵌線,吊邊數為10。嵌線順序見表3.1.9。
表3.1.9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繞組由五聯線圈組構成,每相有兩組線圈,按同相相鄰反向串聯而成。此繞組單層線圈不多,全繞組僅縮減6個線圈。其是根據y=15的2極雙層疊式繞組演變而來,故適合于這種規格的雙疊繞組改繞單雙層。
3.1.10 36槽2極(yp=15、a=2)單雙層混合式(A類)繞組

圖 3.1.10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36
電機極數 2p=2
總線圈數 Q=30
線圈組數 u=6
每組圈數 S=5
極相槽數 q=6
繞組極距 τ=18
線圈節距 y=18、16、14、12、10
并聯路數 a=2
每槽電角 α=10°
分布系數 Kd=0.956
節距系數 Kp=0.966
繞組系數 Kdp=0.923
2.嵌線方法 繞組采用交疊法嵌線,吊邊數為10。嵌線順序見表3.1.10。
表3.1.10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由y=15、a=2的雙疊繞組演變而來,由于原繞組節距較短,故每組只有1個單層線圈,且繞組系數較低。繞組采用兩路并聯,因此每相兩組線圈為反極性并聯。此繞組適用于相同規格的雙疊繞組改繞單雙層。
3.1.11 36槽2極(yp=16)單雙層混合式(B類)繞組

圖 3.1.11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36
每組雙圈 S雙=2
分布系數 Kd=0.956
電機極數 2p=2
極相槽數 q=6
節距系數 Kp=0.985
總線圈數 Q=24
繞組極距 τ=18
繞組系數 Kdp=0.942
線圈組數 u=6
每槽電角 α=10°
并聯路數 a=1
每組單圈 S單=2
線圈節距 y=17、15、13、11
2.嵌線方法 繞組采用交疊法嵌線,吊邊數為8。嵌線順序見表3.1.11。
表3.1.11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是由y=16的雙層疊式繞組演變而來的單雙層繞組,因y<τ,構成繞組的大線圈為單層,屬B類。繞組采用顯極布線,每組由兩個單層圈和兩個雙層圈組成,兩組反極性線圈構成一相繞組。此繞組具有短距繞組的優點,而嵌線吊邊數可比雙疊減少8邊,故具有吊邊數少,而使嵌線方便的優點。主要應用實例有JO2L-72-2電動機。
3.1.12 36槽2極(yp=16、a=2)單雙層混合式(B類)繞組

圖 3.1.12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36
每組雙圈 S雙=2
分布系數 Kd=0.956
電機極數 2p=2
極相槽數 q=6
節距系數 Kp=0.985
總線圈數 Q=24
繞組極距 τ=18
繞組系數 Kdp=0.942
線圈組數 u=6
每槽電角 α=10°
并聯路數 a=2
每組單圈 S單=2
線圈節距 y=(1—18、2—17)、(3—16、4—15)
2.嵌線方法 本例采用交疊法嵌線,嵌線是先嵌2小、2大線圈邊,退空2槽后再嵌2小、2大邊,以此類推。吊邊數為8。嵌線順序見表3.1.12。
表3.1.12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為兩路并聯,顯極式布線,是由q=6、y=16的雙層疊式繞組演變而來,每組由2大、2小線圈組成,每相兩組線圈反向并聯,使兩組電流方向相反。繞組除具有相應短距疊繞的優點外,嵌線吊邊數也較之減少8邊,嵌線也比雙疊繞組方便。主要應用實例有JO2L-71-2電動機。
3.1.13 36槽2極(yp=17)單雙層混合式(A類)繞組

圖 3.1.13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36
電機極數 2p=2
總線圈數 Q=24
線圈組數 u=6
每組圈數 S=4
極相槽數 q=6
繞組極距 τ=18
線圈節距 y=18、16、14、12
并聯路數 a=1
每槽電角 α=10°
分布系數 Kd=0.956
節距系數 Kp=0.996
繞組系數 Kdp=0.952
2.嵌線方法 采用交疊法嵌線,需吊邊數為8,但整嵌3個線圈后再留一個附加吊邊,以后整嵌。嵌線順序見表3.1.13。
表3.1.13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由y=17的雙疊繞組演變而來,線圈總數較雙疊繞組縮減1/3,是36槽2極電動機繞組結構及性能都比較好的型式之一。每組由4個線圈串成,其中兩只為單層大線圈,其余兩個是半槽(雙層)線圈。繞組適用于相應規格電動機改繞。
3.1.14 36槽2極(yp=17、a=2)單雙層混合式(A類)繞組

圖 3.1.14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36
電機極數 2p=2
總線圈數 Q=24
線圈組數 u=6
每組圈數 S=4
極相槽數 q=6
繞組極距 τ=18
線圈節距 y=18、16、14、12
并聯路數 a=2
每槽電角 α=10°
分布系數 Kd=0.956
節距系數 Kp=0.996
繞組系數 Kdp=0.952
2.嵌線方法 本例采用交疊法嵌線,吊邊數為8。嵌線順序見表3.1.14。
表3.1.14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繞組由單雙層線圈構成,每相有兩組線圈,每組由兩只單層和兩個雙層線圈順串而成。因是兩路接法,故每相兩組線圈接成反向并聯。其余可參看上例。
3.1.15 42槽2極(yp=18、a=2)單雙層混合式(B類)繞組

圖 3.1.15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42
每組雙圈 S雙=3
分布系數 Kd=0.955
電機極數 2p=2
極相槽數 q=7
節距系數 Kp=0.977
總線圈數 Q=30
繞組極距 τ=21
繞組系數 Kdp=0.93
線圈組數 u=6
每槽電角 α=8°35′
并聯路數 a=2
每組單圈 S單=2
線圈節距 y=(1—21、2—20)、(3—19、4—18、5—17)
2.嵌線方法 繞組采用交疊法嵌線,吊邊數為10。嵌線順序見表3.1.15。
表3.1.15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由q=7、y=18的雙層疊式繞組演變而來,每組由2個大線圈和3個小線圈組成。繞組采用顯極布線,兩路并聯,同相兩組線圈極性相反。應用實例見于 JO2L-93-8型異步電動機。
3.1.16 42槽2極(yp=19、a=2)單雙層混合式(A類)繞組

圖 3.1.16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42
電機極數 2p=2
總線圈數 Q=30
線圈組數 u=6
每組圈數 S=5
極相槽數 q=7
繞組極距 τ=21
線圈節距 y=21、19、17、15、14
并聯路數 a=2
每槽電角 α=8.57°
分布系數 Kd=0.956
節距系數 Kp=0.989
繞組系數 Kdp=0.945
2.嵌線方法 繞組采用交疊法嵌線,吊邊數為10。嵌線順序見表3.1.16。
表3.1.16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是由y=19的雙層疊式繞組演變而來,每組由2個單層線圈和3個雙層線圈組成,是42槽2極單雙層A類繞組中結構最簡單且性能較好的方案。此繞組適用于相應規格的繞組改繞單雙層。
3.1.17 42槽2極(yp=20、a=2)單雙層混合式(B類)繞組

圖 3.1.17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42
電機極數 2p=2
總線圈數 Q=24
線圈組數 u=6
每組圈數 S=4
極相槽數 q=7
繞組極距 τ=21
線圈節距 y=20、18、16、14
并聯路數 a=2
每槽電角 α=8.57°
分布系數 Kd=0.956
節距系數 Kp=0.997
繞組系數 Kdp=0.953
2.嵌線方法 繞組采用交疊法嵌線,吊邊數為8。嵌線順序見表3.1.17。
表3.1.17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是由y=20的雙層疊式繞組演變而來,每組由4個線圈組成,其中3個是單層線圈,1個是雙層線圈;總線圈數較雙層減少18個,減少量超過原雙層的1/3。其屬于繞組結構最簡單、繞組系數最高的繞組型式。本繞組適用于相應規格電動機改繞單雙層。
3.1.18 48槽2極(yp=22、a=2)單雙層混合式(B類)繞組

圖 3.1.18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48
每組雙圈 S雙=2
分布系數 Kd=0.955
電機極數 2p=2
極相槽數 q=8
節距系數 Kp=0.991
總線圈數 Q=30
繞組極距 τ=24
繞組系數 Kdp=0.946
線圈組數 u=6
每槽電角 α=7°30′
并聯路數 a=2
每組單圈 S單=3
線圈節距 y=(1—24、2—23、3—22)、(4—21、5—20)
2.嵌線方法 采用交疊法嵌線,吊邊數為10。嵌線順序見表3.1.18。
表3.1.18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由q=8、y=22的雙層疊式繞組演變而來,每組由3個大線圈和2個小線圈組成。每相兩組線圈反極性并聯成兩路。應用實例有JO2L-93-2電動機。
3.1.19 48槽2極(yp=23、a=2)單雙層混合式(A類)繞組

圖 3.1.19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48
電機極數 2p=2
總線圈數 Q=30
線圈組數 u=6
每組圈數 S=5
極相槽數 q=8
繞組極距 τ=24
線圈節距 y=24、22、20、18、16
并聯路數 a=2
每槽電角 α=7.5°
分布系數 Kd=0.956
節距系數 Kp=0.998
繞組系數 Kdp=0.954
2.嵌線方法 本例嵌線采用交疊法,吊邊數為10,即嵌完第2組線圈的下層邊后開始整嵌。嵌線順序見表3.1.19。
表3.1.19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繞組由y=23、a=2的雙層疊式繞組演變而來,是本規格中結構最簡單的繞組,每組有3個單層線圈,使總線圈數縮減超過雙疊繞組的1/3,而且繞組系數較高。適合此規格定子選用繞制單雙層繞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