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史(套裝共3冊)
- (英)諾曼·戴維斯
- 1382字
- 2022-06-10 14:24:56
中文版序言 歐洲——一部歷史,從史前到當代
親愛的讀者們:
中國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對于我的書將迎來許多中國讀者感到極為高興。我非常感謝本書的兩位主要譯者——郭方教授與劉北成教授,希望我能比其他歐洲史學家結交到更多的中國朋友。
遺憾的是,我自己無力評判中文譯文。為預備當一個歐洲史學家,我必須學會許多語言,但不包括中文。我勸告我的兩個兒子補上我所缺的這一課。
盡管如此,我知道譯者們承擔的不是一個容易的任務。這個主題是非常復雜的,它包括許多國家、許多文化和許多時期。我的另一位譯者,一位克拉科夫雅蓋隆大學的女教授,她將《歐洲史》譯為波蘭文,發表了一篇文章,分析翻譯我這本書的各種困難。
盡管如此,我堅信一位優秀的作者能夠用簡單的語言表達深奧的概念,使廣大的讀者能夠理解。在成為大學教授之前,我有作為一位學校教師的可貴經驗,并且我仍記得我首次給孩子們講歷史和學習它的重要性時感到的巨大喜悅。我相信本書的中國譯者們會將這種激動與興奮同樣傳達給也許對歐洲歷史的許多方面并不熟悉的讀者們。
不用說,對于中國人和歐洲人之間應當互相理解的必要性怎么強調也不過分。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如今只有一個超級大國,但不會一直是這樣。歷史給我們的教訓之一就是,政治權力不是永久的,強國有興有衰。歐盟已經比美國有更多的人口和更高的經濟生產力,雖然它不是主要的軍事力量。中國在財富與影響力方面也將持續增長,如同歐洲一樣,它將在21世紀起主要作用。今天,歐洲與中國之間沒有引發沖突的嚴重根源,但如果它們不打算了解彼此的歷史和問題,將是一個重大的錯誤。
我只在1983年春天訪問過中國一次。我受邀就我的專業主題(東歐史)做系列講座。北京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朋友們對于波蘭“團結工會”運動出現后,鐵板一塊的蘇聯集團以可見的速度增大的裂縫特別感興趣。同時,他們在適應“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所發生的變化,并且告訴了我許多我不知道的有關中國當代情況的趣事。
離開北京后,我去了開始迅速發展的上海,還去鄉村做了幾次迷人的遠足。我清晰地記得,在路上我讓司機停車,與一個村莊的男孩們進行了一場即興足球賽。在北京我曾騎著自行車環游城市,周圍是數千名微笑的騎車者,這讓我興奮不已。歸國的途中,我在香港做了短暫停留,那時它還由英國人統治。
然而,讓我感觸最強烈的是另外兩件事。首先,我為中國朋友們的熱情友好所感動,他們老練周到,讓我備感親切。我知道他們的個人生活通常是艱苦的,但他們的開朗樂觀和幽默很能打動人。拜訪我的翻譯倪先生(他的英語近乎完美)的家,并受到他全家人的盛情款待,是我這次訪問的一個高潮。
其次,作為一位歷史學家,我對中國文明的悠久感到無比激動。來到英國的美國人經常對英國的歷史比美國長五六倍感到吃驚。而去中國的歐洲人對于當歐洲還是個嬰兒時中國已經成熟這個事實也會同樣感到吃驚。不管將來發生什么,沒有人能趕上中國人!
我曾將《歐洲史》描述為“一部歐洲所有部分、所有國家和所有時期的總體史”,它按三個層面撰寫。每一章按年代敘事,以一個描述詳細的關鍵時刻的“快照”結束,再以一系列“知識窗”介紹廣泛多樣的有趣題目,這些內容通常在通史著作中是沒有位置的。我真誠地希望,中國的讀者們在駛過主要章節的“海洋”和探索“快照”與“知識窗”的“島嶼”時,會發現許多信息和樂趣。我祝愿你們所有人“旅途”愉快!
諾曼·戴維斯
牛津大學沃爾夫森學院
200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