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阿拉伯的故事

一、阿拉伯的起源傳說

當代中東有五大主要民族: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庫爾德人和猶太人。其中,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西亞、北非的阿拉伯國家,占這些國家居民人口的絕大多數,還有一小部分在伊朗、土耳其、阿富汗、印度尼西亞、埃塞俄比亞、索馬里以及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人口總計近4億。在舊的知識體系中,阿拉伯人被歸于歐羅巴人種的地中海類型,北非和南阿拉伯的部分人混有尼格羅人種特征。阿拉伯語為阿拉伯國家的官方用語,屬閃含語系閃語族,自6世紀起使用源于阿拉米字母的阿拉伯文字書寫。今天,絕大多數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阿拉伯穆斯林占世界穆斯林總人口(約16億)的約四分之一,多數屬遜尼派(Sunni),少部分屬什葉派(Shi'ah),這些問題,我們后面還會細講。此外,在埃及、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約旦等地,還有一些阿拉伯人信仰基督教。

阿拉伯人是歷史悠久的民族。世界上的每個民族都有關于自身起源的古老傳說。通過口耳相傳和典籍記載,這些傳說構成和表達了豐富多彩的歷史記憶,并進而塑造了歷史。近代的民族主義就是仰賴這些雖無法被確切考證但被廣泛接受的歷史神話(記憶),塑造了現代意義上的各個民族。在這部分,我們來了解一下關于阿拉伯人起源的故事。

阿拉伯人的傳說,首先需要在普世的“圣經”敘事傳統中尋找。隨著現實中自然災害的增多,大洪水毀滅人類和“挪亞方舟”的故事也不斷地被人們熟知。這里我們不談末世與信仰的復雜問題,單講故事后來的發展。《圣經》和《古蘭經》都記載了大洪水毀滅人類的故事,盡管細節上略有差別,但共同之處是通過保留少數“義人”(或信奉上帝/真主之人),相對簡化了人類演生的譜系。也就是說,后代人類基本上都可以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挪亞及其三個兒子——閃、含和雅弗。

根據宗教經典的故事脈絡,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都是亞伯拉罕[《古蘭經》稱之為易卜拉欣(Ibrahim)]的后裔。今天的阿拉伯人就把亞伯拉罕奉為本民族的始祖。《圣經》上說亞伯拉罕是閃的第九世孫,也就是挪亞的第十世孫。根據《圣經》記載的年代推算,亞伯拉罕出生于大洪水之后的第291年。無論是在《古蘭經》中還是在《圣經》當中,亞伯拉罕都享有崇高的威望,被奉為先知。因為得蒙神的眷顧,他的后代中出現了一系列先知。2020年9月15日,在美國的斡旋下,阿聯酋、巴林與以色列在白宮簽訂了所謂的《亞伯拉罕協議》(Abraham Accords),標志著阿聯酋和巴林正式承認以色列的國家主權且與之建交,這被視為中東和平進程的重要里程碑。先不說其對當代中東和平與國際關系的影響,這個協議的命名就體現了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把亞伯拉罕視為自己遠祖的歷史記憶,寓意是希望亞伯拉罕的后裔能不再彼此為敵,從而攜手成為兄弟姊妹。

根據傳說,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Sarah)很漂亮,但一直沒能生育。撒拉于是勸說丈夫納自己的使女哈澤爾(Hazer,《圣經》中稱其為夏甲)為妾。之后,哈澤爾果然為亞伯拉罕生下一子——易司馬儀(Ismail,《圣經》中稱其為以實瑪利)。母以子貴,生了兒子的哈澤爾就驕傲起來,并經常和撒拉吵架。亞伯拉罕為此很苦惱。在神的啟示下,亞伯拉罕就把哈澤爾母子遷到了麥加河谷,而自己又回到巴勒斯坦與撒拉同住。《古蘭經》上還記載了易卜拉欣(亞伯拉罕)和易司馬儀重建被洪水沖毀的克爾白(Kaaba,又稱天房)的事(3:96—97,2:125—127)。天房被認為是由人類始祖亞當所建,象征著神的居所。說亞伯拉罕重建天房,其實也反映了亞伯拉罕在伊斯蘭教中的先知地位。

回家后,傷心的亞伯拉罕再次向神求子。結果,年老的撒拉竟真的生下一個兒子,這就是伊斯哈格(Ishaq,就是《圣經》中的以撒)。伊斯哈格有兩個兒子——以掃和雅各,雅各繼承了家業。雅各[即《古蘭經》中的葉爾孤白(Ya'qub)]后來改名為以色列,他就是以色列人的祖先。雅各的后裔后來遷入埃及,直至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逃離埃及,擺脫法老的統治。這就是著名的“出埃及記”了。

接著說說在麥加河谷的哈澤爾母子。根據《古蘭經》的記載,麥加河谷本來是不毛之地,哈澤爾帶著易司馬儀初到麥加時,曾奔走在薩法與麥爾臥兩山之間尋找水源,神出于憐憫,在克爾白附近放出了清泉,后稱滲滲泉(Zamzam Well)。直到今天,到麥加朝覲的穆斯林必須在克爾白附近的薩法與麥爾臥兩座山之間疾行7次,疾行之后再飲滲滲泉水。這都是有依據的,是為了表達對古圣先賢的懷念和對真主的感恩。在麥加周圍游牧的主爾胡姆人得知有泉水出現后,紛紛趕來,以牲畜換得對滲滲泉的使用權。哈澤爾母子于是在麥加河谷安頓下來。易司馬儀長大后,娶了一個主爾胡姆族姑娘為妻,他們的后裔就發展成為今天的阿拉伯人。

不過,關于上面這個故事,《古蘭經》與《圣經》的記載有出入。根據《圣經》,以撒(伊斯哈格)的長子以掃是阿拉伯人的祖先,次子雅各(葉爾孤白)是猶太人的祖先,而以實瑪利(易司馬儀)流亡埃及不知所終。但不管怎么說,根據宗教經典的記載,今天勢同水火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在起源上是很近的。

根據學者的考證,亞伯拉罕可能出生在兩河流域的下游,他后來隨父親穿越沙漠,西遷到迦南(Canaan,今巴勒斯坦)。所以,實際情況或許是這樣的:阿拉伯人是他們西遷過程中途經阿拉伯半島時留下的一支后裔。《古蘭經》中說易卜拉欣(亞伯拉罕)反對偶像崇拜,被其宗族驅逐而不得不遷離故鄉(這與后來先知穆罕默德的命運類似),但《古蘭經》并沒有提到亞伯拉罕的遷徙路線。

傳說畢竟只能提供隱約的線索,很難有確鑿的論據去證明。從歷史的角度看,“阿拉伯”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9世紀,也就是公元前853年的亞述文獻中的“阿拉伯人”。公元前530年的波斯楔形文字中出現了“阿拉比亞”。后來,希臘—羅馬的歷史學家用“阿拉伯人”指稱住在今天阿拉伯半島上的人。“阿拉伯”在閃米特語(Semitic)中有“沙漠”的意思。在伊斯蘭教誕生之前,“阿拉伯人”是指半島上游牧的貝都因人(英文Bedouin來自阿拉伯語badawī,意思是“沙漠的居民”),他們生活與世隔絕,是血統、語言比較純粹的“閃族人”代表。“貝都因人”的阿拉伯文意思是“荒漠中的游牧民”。中世紀至近代早期的歐洲人習慣稱阿拉伯人為“薩拉森人”,此稱呼之來源向無定論,一種說法是源自阿拉伯文的“東方人”這個詞。最近又出現一種論點,說這個詞來自歐洲語言中的“蕎麥”,蕎麥這種作物在意大利語中叫“grano saraceno”,在法語中是“sarrasin”,源自凱爾特語;用“薩拉森”來稱呼阿拉伯人,可能是以膚色指人,也就是說阿拉伯人的膚色跟蕎麥的顏色很像。在早期的羅馬帝國時代,“薩拉森人”主要指稱西奈半島上的游牧民族,后來,東羅馬帝國用之稱呼所有阿拉伯人。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以后,特別是十字軍運動之后,歐洲人更普遍地用“薩拉森人”來稱呼所有居于亞洲與北非的穆斯林。

二、阿拉伯的民族傳統

1.沙漠游牧

說起阿拉伯人,不能不講一下阿拉伯半島的環境。阿拉伯半島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地形上,阿拉伯半島西部較高。半島西南角的也門地區土地肥沃,宜于耕種,素有“阿拉伯樂園”之稱。半島內部的平原和部分高原被沙礫覆蓋,沙漠約占半島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一。阿拉伯半島上無常年河流,為熱帶沙漠氣候,酷熱干燥,農業和生活都不易,主要靠地下水。駱駝是古代阿拉伯人最常見的交通工具——需要注意的是,阿拉伯的駱駝是單峰駝。

由于地理環境的限制,阿拉伯半島農作物缺乏,主要適合牛、羊、馬、駱駝生活,因此,在古代,當地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是以游牧為主導,這里是廣闊的內陸亞洲草原向北非游牧地帶的過渡帶,屬于沙漠游牧類型。游牧民居住在氈制帳篷里,逐水草而居,生活較為簡單、原始;他們尚武且擅騎射,生活半徑比定居民大很多,土地財產觀念也比較淡薄。機動性強的游牧騎兵是冷兵器時代世界上最好的戰士,經常對定居社會形成巨大的壓力,游牧和定居社會之間的戰爭、貿易、征服一直是世界歷史上尤其是內陸亞洲—西南亞—北非地區的重要主題。直到近代,火器的大規模使用才使得游牧騎兵的優勢喪失。這些歷史主題,對于理解后來阿拉伯人的征服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理解古代突厥人和蒙古人在世界歷史上崛起的一個重要思路。

主要生活于14世紀的阿拉伯著名學者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1332—1406)就認為,歷史進程取決于游牧文明和定居文明兩股力量的消長與均衡。他認為,游牧民生活簡樸,性格堅毅,容易成就偉業,一旦變成了定居民尤其是城鎮居民,錦衣玉食的生活就會使他們墮落。赫勒敦相信,每一個部落、國家都在苦難、匱乏、戰爭中逐漸壯大,而奢侈、貪圖享樂只能使其慢慢走向衰敗。 [突尼斯]伊本·赫勒敦:《歷史緒論》,李振中譯,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5年。赫勒敦的觀點對穆斯林和西方都影響很大,和古代中國史家將游牧民斥為野蠻的觀點頗不一樣。 司馬遷:《史記》,卷一百十·匈奴列傳第五十,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阿拉伯半島南部是綠洲農業社會,定居性的城鎮生活發達;北部生活條件相對艱苦。在社會組織上,阿拉伯人以氏族部落為基本單位。牧場、水源、沙漠綠洲地區的可耕地是部落的共同財產。古代阿拉伯人的職業以養駱駝、養羊、狩獵、經商和劫掠為主。

2.民族傳統

雖然也有一小部分阿拉伯人經營農業和商業,但古代阿拉伯人的總體特征是以游牧部落生活為主,財富不易積累,文化不發達。阿拉伯人的民族傳統,一是崇尚“個人主義”,喜歡游牧,不喜約束,強調自由,生活環境開闊,喜歡野外。時至今日,阿拉伯人中仍存在著這樣的普遍特征:好面子,自尊心強;痛恨壓迫,好反抗。

二是強調部落感情,重血緣,這是一個部落—氏族社會的典型特征。在阿拉伯人中,每頂帳篷代表一個家庭,每塊宿營地代表一個氏族。氏族由上溯五代有共同祖先的人組成,是軍事單位;部落由四五個氏族組成,是政治單位。為了加強實力,部落還會聯合成部落聯盟。今天,在阿拉伯國家中,部落傳統依然盛行。例如,薩達姆政權就曾依靠薩達姆的生父、繼父和母親的三大部落,政權領導人之間都是親戚關系。阿拉伯社會中,熟人效應普遍,人們極端關注血緣,氏族部落的酋長稱“謝赫”(sheikh),負責仲裁糾紛、尋找牧場和保護水源。古代阿拉伯人崇尚血親復仇,某家族的男性被殺,上下五代的男性都有義務為之報仇,而報仇的對象是仇人本人或其上下五代中的任何一個成年男性。仇人為了避免被殺,可以交納“血金”,但這種方式比較恥辱。對阿拉伯人來說,最可怕的是失去氏族和部落的保護。沒有了氏族和部落的保護,個人的生命財產隨時都處于危險之中。后來,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也曾因傳播伊斯蘭教而失去了所屬氏族和部落的保護。 金宜久主編:《伊斯蘭教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6—47頁。

三是尚劫掠。古代阿拉伯人沖動好戰,但也極其冷靜。劫掠是部落間關系的常態,以劫掠致富被視為光榮而高貴的職業。對此有詩為證:“我們以劫掠為職業/劫掠我們的敵人和鄰居/倘若無人可供我們劫掠/我們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美]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馬堅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第21—22頁。貿易和劫掠被視為向城鎮居民索取生活資料的手段。

四是極好客。貝都因人以好客聞名,若有沙漠旅人叩門,他們必定毫不吝嗇、不求回報地招待旅人及其隨從,并照看他們的牲畜。主人樂于彰顯自己的熱忱和對賓客的尊重。

五是古代阿拉伯人普遍存在歧視女性的現象,例如活埋女嬰。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現象在伊斯蘭教出現后被禁止了。關于伊斯蘭教對女性的態度,有一些觀點值得我們了解。美國學者鄧尼絲·卡莫迪(Denise Carmody)說:“學者們一致認為,穆罕默德的啟示對于婦女來說是給她們帶來了相當大的好處,因為伊斯蘭教產生之前,阿拉伯婦女幾乎還沒有任何權利。” 潘世杰:《從〈古蘭經〉看伊斯蘭的婦女賦權思想》,《伊斯蘭文化》2013年第1期。《古蘭經》在譴責當時人們歧視女孩的丑態時譏諷道:“他們的一個人聽說自己的妻子生女兒的時候,他的臉黯然失色,而且滿腹牢騷。他為這個噩耗而不與族人會面,他多方考慮,究竟是忍辱保留她呢?還是把她活埋在土里呢?真的,他們的判斷真惡劣。”(16:58—59)如一位學者所說:“禁止活埋女嬰也反映了伊斯蘭教的人道主義色彩,這是伊斯蘭教帶來的一大進步。”所以,我們對這些問題需要歷史地看待。

三、先知的教諭

1.在兩大帝國之間

在伊斯蘭教興起前,阿拉伯半島長期處于拜占庭和波斯兩大帝國之間。半島上也曾建立一些大大小小的政權。在6世紀末7世紀初,半島西北部的敘利亞、北部的小亞細亞、西南部的埃及和埃塞俄比亞屬于拜占庭的勢力范圍,東部伊拉克主要是波斯帝國的勢力范圍。

歷史學家威廉·羅森(William Rosen)指出,東羅馬帝國在查士丁尼(Justinian I,527—565年在位)時期進入黃金時代,收復了意大利和北非,頒布了法典,小亞細亞和黎凡特地區也出現了繁榮的自由城市,但這一切都在6世紀的多次瘟疫中被毀滅了,歐洲損失了2 500萬人口,羅馬帝國再也沒有恢復元氣,古典文明隨之衰落。而在歐亞大陸的東邊,幾乎同時進行的是中國隋唐王朝的統一運動,盛唐成功地建立了疆域廣闊的統一帝國,奠定了此后中國歷史發展的基礎(或模式)。此為東西方之不同。對歐洲來說,緊接著迎來的是伊斯蘭文明在近東的崛起及其挑戰,直到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在此過程中,歐洲再無統一帝國,最終走向所謂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William Rosen,Justinian's Flea:Plague,Empire,and the Birth of Europe,New York:Penguin Group,2007.

拜占庭和波斯兩大帝國長期爭雄,但均無力深入阿拉伯半島的沙漠腹地。波斯帝國扶植拜火教對付馬茲德教派起義,并趁機奪取也門,于575年將埃塞俄比亞人驅逐出去。拜占庭從此失去了對紅海出海口的控制。到7世紀,局勢更加混亂。波斯帝國攻占敘利亞和埃及,進逼小亞細亞;拜占庭的東方淪陷。622年,也就是先知穆罕默德帶領穆斯林從麥加遷徙到麥地那這一年,希拉克略(Flavius Heraclius,約575—641)成為拜占庭皇帝,相繼收復西亞和埃及失地。波斯方面則因連年征戰和宮廷政變,已無力對外發動戰爭。兩大帝國之間的消耗使它們兩敗俱傷,這對后來阿拉伯人的崛起是一個重要的外部有利條件。

商業貿易對于當時的阿拉伯人來說至關重要。當時有兩條重要的商路:一條是東線,沿波斯灣,經底格里斯河,穿過敘利亞沙漠到巴勒斯坦;一條是西線,在紅海海岸。商貿給荒涼的沙漠賦予了勃勃生機。由于波斯人和拜占庭之間的戰爭,位于阿拉伯半島西側的漢志商道發展起來。麥加由于奉行中立政策,地位上升,成為控制漢志商道的國際貿易樞紐。先知穆罕默德所屬的哈希姆家族最初就是靠組織阿拉伯部落建立“商業聯盟”而起家的,他們經營的是駝隊“物流”產業。可以說,波斯和拜占庭兩個帝國的敵對使阿拉伯人在某種程度上得益了。

2.伊斯蘭之前阿拉伯人的信仰

在伊斯蘭教誕生前,阿拉伯人的信仰是多神崇拜和拜物教(按照伊斯蘭教的歷史觀念,多神崇拜的阿拉伯人已經背棄了他們的先祖也就是建造天房的易卜拉欣的一神教傳統)。每個部落都有自己崇拜的神靈(偶像)。據稱,當時麥加的克爾白里有各部落的偶像360尊。克爾白每年舉行盛大的典禮和祭祀,半島各地的人多來朝拜。可見,在伊斯蘭教之前,到麥加朝拜就是阿拉伯人重要的宗教事務。在今天,每年約有200萬穆斯林到麥加朝覲。當然,這么大規模的人員聚集,也會帶來很多的問題,比如踩踏事件。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暴發,也迫使沙特取消了當年的全球性朝覲活動,只允許沙特的1萬人參加朝覲。朝拜天房是穆斯林的朝覲內容之一,克爾白的墻中嵌有黑色隕石(玄石),伊斯蘭教興起后,偶像崇拜被禁止,但玄石得以保留,至今仍為圣物。

在伊斯蘭教興起之前,巴勒斯坦的猶太教、羅馬和埃塞俄比亞的基督教、伊朗的拜火教給阿拉伯人帶來了不同形式的一神觀念,但均未能在廣大阿拉伯人中扎根,大部分阿拉伯人仍信奉原始拜物教,只有很少人接受了基督教。

貿易的興盛使得麥加成為通往也門、敘利亞和內志的樞紐。當時的麥加人生活富足,整日吃喝玩樂,出現了明顯的“墮落”跡象,比如有人圍著天房喝酒,更不用說到處都是偶像。麥加人不允許別人非議自己的宗教和信條,同時反對褻瀆偶像者。當時,各個部落是獨立的,過著獨立的生活。不過,商業和信仰環境已經使麥加具備了超越部落的條件。當然,這對部落而言是危險的。

當時,麥加出現了傳聞,說要有先知出現了。麥加的古萊什部落(Quraysh)地位很高,他們負責掌管天房的鑰匙。以后,包括先知穆罕默德在內的早期穆斯林重要領導人,基本上都出身于古萊什部落,這個部落堪稱阿拉伯人中的“黃金家族”。當時,針對傳言,作為麥加重要管理者的阿布·蘇富揚(Abu Sufyan,約565—約650)尤其警惕,他來自屬于古萊什部落的倭馬亞家族(Umayyads)。他強調,修道者們需要先知在宗教上開導啟迪他們,但他自己是靠偶像接近神的人,因此,不需要什么先知。通過周邊影響以及經商活動,有些麥加人還是了解了一些一神教信仰的觀念,這種信仰帶來了一種信念——救贖(salvation)是可能的。這當然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思想。可以說,這個時候,麥加已經處于等待先知引領的狀態,這個即將出現的人,就是伊斯蘭教的先知和圣人穆罕默德,他將協調不同宗教的不同理念。

3.伊斯蘭教的誕生

中東地區是當今幾大一神教的起源地,至于為什么這個地區會產生一神教,通常讓人感到很神秘和困惑。當然,按照神學給出的解釋就是源于上帝的意志。這個一神教體系的形成大約要追溯到4 000年前的巴勒斯坦,這里誕生了猶太一神教的傳統。這可以參考“出埃及記”的故事。猶太人自視為上帝的“選民”,迦南地(巴勒斯坦)被視為上帝賜予猶太人的土地,是流亡的猶太人必然回歸并重建其“千年王國”的地方。公元元年前后,基督教誕生了,基督教后來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在地中海世界占據主導地位。

到了公元7世紀初,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的隋末唐初,紅海東岸的麥加—麥地那地區出現了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的宗教和政治活動。在一神教的序列中,伊斯蘭教是新出現的,那它一定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來自證其“合道性”(legitimacy)。

“伊斯蘭”(Islam)的意思是“順從”,“穆斯林”(Muslim)的意思就是“順從(真主)的人”。從穆斯林的視角看,先知穆罕默德其實是伊斯蘭教的“復興者”。因為,按照伊斯蘭教的歷史觀,真主曾在之前多次給人類以啟示。我們前面提到,亞伯拉罕就是伊斯蘭教認可的先知,《古蘭經》里提到他和兒子重建麥加的天房,本身就是“順從”神的表現。當然,后來有多重原因導致了對真主(上帝)“信息”的扭曲,以及人們又“墮落”到拜物教的狀態。而真主不曾放棄人類,繼續憐憫人類,就又揀選了多個偉大的先知和使者來傳遞他的“信息”,比如摩西、耶穌。而穆斯林將穆罕默德視為最后一位先知,即“眾先知的封印”(The Seal of Prophethood)。值得注意的是,在伊斯蘭教的觀念中,《古蘭經》記載的都是真主的語言,先知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也就是真主“信息”的傳遞者。

7世紀之前,中東地區的宗教面貌是多元的,這里有基督教、猶太教,伊朗那邊的人信奉拜火教。僅過了100多年,伊斯蘭的勢力范圍就擴大到阿拉伯半島、兩河流域、西南歐、伊朗、北非以及中亞地區。在數百年中,這些地方經歷了深刻的伊斯蘭化,此后,除了在西班牙,其他地方的伊斯蘭化不僅沒有收縮,反而得以鞏固,并不斷向外拓展。即使經過11—13世紀的200多年的十字軍運動的“反撲”,這個態勢也沒有改變。

當十字軍打著“圣戰”旗號來到中東時,他們驚愕于醫學與法律相當完備的“異教徒”們的先進文明,甚至有人干脆留下來學習穆斯林的先進文化。換個角度看,十字軍東侵時,在伊斯蘭世界發現了當時的“現代性”。 [美]喬納森·萊昂斯:《智慧宮——阿拉伯人如何改變了西方文明》,劉榜離等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十字軍覬覦的是三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圣城——耶路撒冷。《古蘭經》里曾提到先知穆罕默德“夜行”(Isra?)和“登霄”(Mi?raj)的故事,對此,穆斯林是堅信不疑的——先知穆罕默德在621年7月的某個夜晚乘天馬在天使陪伴下剎那間從麥加到了耶路撒冷,并從那里“登霄”見到了真主本體。這是耶路撒冷成為穆斯林圣城的依據之一,當然,后來阿拉伯帝國對耶路撒冷的統治和建設是更重要的依據。這是我們理解當代巴以問題或阿以沖突的必備知識。秉持伊斯蘭主義的哈馬斯認為巴勒斯坦是先知留給穆斯林的神圣財產,具有不可轉讓的神圣性。它拒絕承認以色列,拒絕以和平方式實現與以色列的和解,執意要消滅以色列,并要在巴勒斯坦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起初,伊斯蘭的事業在麥加遇到過挫折,先知穆罕默德在622年帶領穆斯林遷徙到了麥地那,并在那里建立了穩固的穆斯林公社,后又以麥地那為中心統一了包括麥加在內的阿拉伯半島。先知在麥地那時曾與猶太人簽訂過《麥地那憲章》(Sahifah Al-Madinah/Constitution of Medina),并短暫地要穆斯林也向耶路撒冷朝拜過。

先知穆罕默德于632年突然去世后,阿拉伯的歷史進入“四大哈里發”時代。先知本人對于繼承人沒有明確指定,他自己也無直系男嗣。早期哈里發(Khalifah,意思就是“繼承者”)的產生要么是推選,要么是“禪讓”或指定。經過穆斯林的推選,先知的岳父阿布·伯克爾(Abu Bakr al-Siddiq,約573—634)成為第一任哈里發,不過兩年后他就去世了。第二任哈里發為歐麥爾(Umar ibn al-Khattab,約586—644),他也是先知的岳父,由伯克爾指定為哈里發。在歐麥爾執政的10年里,穆斯林的征服業績顯赫,控制了敘利亞、兩河流域、伊朗和埃及。歐麥爾在伊斯蘭國家的管理方面也確立了很多制度與立法的典范,他本人也沒有留下什么有爭議的瑕疵,被公認為是先知之后最偉大的穆斯林統治者。

歐麥爾被刺殺身亡后,年約七旬高齡的奧斯曼(Uthman ibn Affan,約577—656)被推選為第三任哈里發,他來自頗具勢力的倭馬亞家族,這個家族和先知的家族——哈希姆家族——都屬于麥加的古萊什部落。同時,奧斯曼是先知的女婿,他先后娶了先知的兩個女兒。他雖已年逾古稀,但執政長達12年,可是他的統治后期問題很多,以至于穆斯林內部產生了矛盾,奧斯曼后來死于叛軍之手。656年,先知的堂弟兼女婿阿里(Ali ibn Abi Talib,約601—661),作為跟先知在親緣關系上最近的人,在紛擾之中被推上了哈里發的位置。

阿里上臺后不久就宣布遷都,離開麥地那,到了今天伊拉克南部的庫法。如今,伊拉克南部的穆斯林主要是什葉派(阿里的追隨者)。雖然阿里繼任了哈里發,也得到大多數人的承認,但他遭到了當時的敘利亞總督、出身倭馬亞家族的穆阿維葉(Muawiya ibn Abi Sufyan,約597/603/605—680)等人的反對,他們以為奧斯曼報仇為由,對阿里興師問罪。于是,雙方發生了戰爭。在657年的隋芬之戰中,勝利明顯屬于阿里一方,但他接受了對方狡詐的“以《古蘭經》裁決”的和談要求,這遭到了阿里陣營中主戰派的反對,他們脫離了阿里的領導,成為哈瓦立吉派。“哈瓦立吉”(Khawarij)即“出走”的意思,哈瓦立吉派是教義上比較極端的一派。“《古蘭經》裁決”的結果竟然是讓阿里和穆阿維葉都放棄哈里發職位,這對軍事上本來已經取得勝利的阿里來說是重大挫折。661年,哈瓦立吉派派出殺手分頭刺殺穆阿維葉和阿里,但結果是穆阿維葉受傷,阿里被刺身亡。這是伊斯蘭教歷史的一個重要拐點。

阿里死后,他與先知的女兒法蒂瑪所生的兩個兒子,也就是先知的兩個外孫(哈桑、侯賽因)先后繼任,但都死于倭馬亞家族之手,倭馬亞家族從此背上了殺害圣裔的惡名。倭馬亞家族最終自立哈里發,建立了倭馬亞王朝(Umayyad Dynasty,661—750,中國史稱白衣大食),這是阿拉伯歷史上的第一個世襲王朝。倭馬亞王朝之后是阿拔斯王朝(Abbasid Dynasty,750—1258,中國史稱黑衣大食)。

擁護阿里的一派即阿里黨人,被簡稱為“什葉派”(“什葉”即黨人的意思)。最初,這只是一個政治派別,后來逐漸發展出獨立的宗教思想體系,伊斯蘭教也就分成遜尼派(又稱“正統派”)和什葉派兩大派別(兩大派別之下還有支派)。遜尼派承認四大哈里發都是合法繼任者,因此獲得歷代哈里發國家的扶植而廣泛流傳,當今世界上的穆斯林多屬遜尼派;而什葉派只承認阿里及其后裔才是合法的繼任者,信奉什葉派的人數量相對較少,現主要分布于伊朗、伊拉克等地。

總之,伊斯蘭教使得在惡劣環境中多年默默無聞的阿拉伯民族走上世界歷史舞臺,成就了一番偉業。通過創立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以其雄才偉略初步完成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團結起來的阿拉伯人,旋即釋放出多年沉寂生活中被隱藏的激情與活力。對財富的追求在宗教的旗幟下也變成了對信仰的踐行。在先知穆罕默德去世之后,阿拉伯人以摧枯拉朽之勢展開了對外征服,建立了規模龐大的帝國,雄踞古代近東歷史數百年。隨著阿拉伯穆斯林的對外征服與帝國的崛起,半島之外也加速伊斯蘭化與阿拉伯化。不過,在1258年定都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被蒙古人正式滅亡之后,最終繼承了中東伊斯蘭帝國遺產的是奧斯曼土耳其人。伊斯蘭世界的中心也逐漸向北移動到了伊斯坦布爾。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光县| 成安县| 沙田区| 连平县| 张掖市| 高雄市| 黄大仙区| 鲁甸县| 蓬安县| 荥经县| 龙州县| 九寨沟县| 玉溪市| 泸定县| 山阳县| 阜康市| 宁陕县| 手游| 常山县| 高雄市| 华容县| 进贤县| 昌都县| 富裕县| 秦安县| 昆山市| 阳泉市| 西乡县| 湖口县| 中江县| 金湖县| 沈丘县| 宜黄县| 长武县| 扎兰屯市| 海南省| 类乌齐县| 慈溪市| 思南县| 南城县| 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