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是人生一大學問。佛說:“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所謂能受苦方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癡人。做人老實是好事,但過于呆板則會處處碰壁。圓滑做人,適時進退,變通行事,則會讓你的人生游刃有余無是非。
1沉默是對毀謗最好的答復
人在面對誹謗,被人冤枉時,如果費盡心機去解釋,往往越描越黑,不僅于事無補反而越弄越糟。這個時候選擇沉默,忍耐一下,日后真相大白時,毀謗自會煙消云散。沉默是金。
日本的白隱禪師,是一位修行有道的高僧,向來得到大家的尊敬。
有一對夫婦,在白隱禪師的住處附近開了一家食品店。這對夫婦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兒,夫婦倆向來以女兒為榮。時間在不知不覺中度過,有一天這對夫婦突然發現女兒的肚子一天天地大了起來。
出了這種見不得人的事,使得這對夫婦又驚又怒!夫婦倆對女兒愛恨交加,發誓要懲罰那個惹事的家伙。在父母的逼問下,女兒起初不肯招認那個人是誰,最后才吞吞吐吐說出“白隱”兩個字。
夫婦倆萬分惱怒,氣沖沖地去找白隱理論。聽清事情的原委以后,這位大師不置可否,只若無其事地答道:“是這樣嗎?”
孩子生下來后,就被怒氣沖沖的夫婦倆抱給了白隱禪師。此時的禪師,早已經名譽掃地,但他自己卻不以為然,只是非常細心地照顧著孩子。
禪師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雖不免橫遭白眼和冷嘲熱諷,但他總是處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撫養別人的孩子一般。
一晃一年過去了,那位未婚媽媽終于不忍心再欺瞞下去。她老老實實地向父母攤牌:孩子的生父是在市場里做工的一名青年。
隨后,三人來到白隱禪師那里,不住地向他道歉,請他原諒,并說要將孩子帶回去自己撫養。
白隱禪師仍然是淡然如水,他沒有任何表示,也沒有乘機教訓他們。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禪師輕聲說道:“是這樣嗎?”就好像不曾發生過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風吹過耳畔,霎時即逝。
白隱禪師用他的沉默忍受了莫須有的誣蔑和誹謗,他沒有刻意地為自己辯解,只是按照自己固有的方式去做事,這種博大胸襟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類似的故事在佛教中還有一些,比如松云禪師,他出家學禪后,仍然掛念年老的母親無人照顧,于是就自己建了一座禪舍,帶著母親同住。
松云每天除了參禪打坐之外,還幫人抄寫佛經,借此賺些生活費用。
母親不能像兒子一樣只吃素,松云就上街為母親買些魚肉,街上的人不知內情,總在背后對他指指點點,輕蔑地說:“你們看這個和尚!其實是個酒肉之徒!”
松云沒有解釋,因為他不介意別人的閑言閑語。
一天,有位美麗的女信徒在路上遇到松云禪師,看到他儀表莊嚴,可以信賴,于是請他到家中說法。禪師毫不推辭地答應了,因為他認為說法是好事,任何人都不能拒絕。
很快,這件事情就被好事的人們傳開了,而且越傳越變樣,最后竟然有人說,親眼見到松云去妓院嫖娼。
周圍的人再也不能夠容忍他,有一天,松云出外說法回家,發現自己的禪舍被搗毀,他知道這是鄉鄰在趕他離開。松云不得已,只好把母親寄養在俗家的親戚那里,自己出外云游參禪。
好幾年以后,松云聽說母親病危,急忙趕回家鄉,但是母親已經先他一步而去世。
這一年母親六十八歲,松云三十歲。
轉眼間,松云禪師已經五十六歲了。有一天,他預知自己的大限已到,于是首先召集弟子辭別。然后在母親遺像面前親自上了一炷香,寫下一首偈語:
“人間逆旅,五十六年;雨過天晴,一輪月圓。”
寫完,禪師坐在禪床上,安詳地去世了。
面對人們的誤解,能夠不爭辯,寵辱不驚,坦然處之,這樣的人其實是最值得尊敬的。
白隱禪師和松云禪師都是佛門中人,他們的修行是佛門弟子的高潔品行,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令人感動的沉默故事。
一天,一個留著長辮子的姑娘剛擠上公共汽車,就覺得自己的辮子被后邊的人拽住了,她使勁拉了拉,拉不動,感覺還被后邊的人拽著,于是猛地轉身,給了后邊那人一記耳光。
天!那居然是個穿著軍裝的小戰士!但小戰士保持了沉默,只是紅著臉笑笑,于是姑娘更氣,罵了句“流氓”,揮手又給了小戰士一記耳光,小戰士仍然保持了沉默,只是紅著臉指了指車門。
原來,姑娘的長辮子是被車門夾住了。姑娘的臉突然間紅了,一時語塞,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小戰士只是看了看她,微微地點點頭,表示諒解。而且,仿佛是為了不讓姑娘難堪,車剛在下一站停下來,小戰士就小心翼翼地擠下車,走了。看著小戰士離去的身影,姑娘的淚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
沉默是金,這是一句老生常談的話,然而這句話里卻包含著無限的哲理。面對生命的挫折,沉默使我們變得堅強;面對他人的誤解,沉默使我們學會了寬容;面對別人的秘密,沉默使我們得到了尊敬。生活中,我們的沉默能解決很多問題,尤其是面對他人的誤解,沉默是最紳士且最有力的武器。其實,沉默是一種偉大的忍耐。
2對人恭敬,也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佛說:“你想獲得什么,就要施舍什么。”想要獲得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別人,因為以謙虛恭敬的態度對待他人,也必能獲得他人對自己的尊敬。
一個叫覺緣的小和尚跟一位知名畫家學畫畫,他幾乎每次去師父家,總能遇上有青年畫家登門求教,師父也總是很耐心地給其看畫指點,常常一耽擱就是大半天。對于有潛力的青年愛好者,他還非常熱心地反復示范,消耗了自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覺緣知道師父的時間很寶貴,而提攜后輩完全是盡義務的,就忍不住問他:“您何必這樣呢?你隨便畫一幅畫就是幾千幾萬塊錢,您的時間應該用來多畫些畫,何必都把精力浪費在這些人身上呢?”
師父愣了愣,然后笑著說:“我給你講個故事吧。四十年前,有一個青年拿著自己的畫作,千里迢迢來到京城,想請一位自己敬仰的畫家指點一下。那畫家看這青年是個無名小卒,連畫軸都沒讓青年打開,就說自己有事,下了逐客令。那青年走到門口,轉過身說了一句話:‘老師,您現在站在山頂,往下看我這個無名小卒,把我看得很渺小;但您也應該知道,我在山下往上看您,您也同樣很渺小!’說完之后,轉身而去。因為這件事,這青年后來發憤學藝,總算有了一點小名氣。但他時刻記得那一次冷遇,并在心中時刻提醒自己,一個人的形象是否高大,并不在于他所處的位置,而在于他的人格、胸襟、修養。當年的那個年輕人,就是我。”
那天,那位畫家特意為覺緣畫了一幅畫。那幅畫是一座山峰,山頂有一個人往下看,山下有一個人往上看,兩個人是一樣大小的。
佛家說:“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自己。”一個人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是否高大,并不在于他處在什么樣的位置,而在于他如何為人處世,在于他是否具有高尚的人格、寬廣的胸襟。
很多年以前,曾經有一個十分繁榮的地區,然而自從新的統治者繼承王位,掌管大權之后,它便日漸衰落。新任統治者對此十分震驚,大惑不解。于是,他起程前去名山寺廟尋訪智慧禪師。
這位新統治者到達寺廟,看到禪師靜靜地端坐在小石凳上,眺望著毗鄰的山谷。他向禪師述說了自己的處境后,屏住呼吸,等待著他的教誨。然而,令他失望的是,禪師一言未發,而是面露微笑,示意他隨其下山。
兩個人默默地來到一條又寬又長、一望無際的大河岸邊,禪師面對河水冥思片刻,便在岸邊架起一個柴堆。柴堆被點燃,火苗越來越大。禪師讓統治者一起坐在火堆旁,就這樣,他們一直看著熊熊的火焰劃破了夜空。
隨著黎明的到來,火焰漸漸地暗淡下來。這時,禪師指著大河第一次開口說:“現在,你應該明白你無法和前任統治者一樣維持管轄地區繁榮的原因了吧?”新統治者面帶困惑和羞愧,并沒明白禪師的用意:“請原諒我的無知,我還無法理解您賜予的智慧。”
禪師又說:“請回想一下,昨晚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火焰,它是那么的強大和威武,它自高自大地向上跳躍和呼叫著,它無視一切強壯的樹木和野獸,它似乎可以輕而易舉地征服橫擋在前面的一切障礙。相反,再想一下這條大河,它起源于遠山的溪流,時快時慢,但總是向下流淌著,選擇低洼處作為前進的路線,心甘情愿地滲進大地每一道裂痕,浸入大地每一塊凹陷,因此謙恭是它的天性。當我們傾聽河水時,幾乎無所聞;而當我們觸摸河水時,則幾乎無所覺,因為,善良、溫和是它的秉性。而說到底,一時熊熊的烈火遺留下什么?僅是一把灰燼!因為火太強大了,所以,不僅沒有摧毀橫擋在面前的一切障礙,而且最終消耗掉自身,成為自身力量的犧牲品。平靜無聲的河水則恰恰相反,也正鑒于此,它才總是永遠不停地流淌著,越來越寬,越來越深,一旦到達浩瀚的大海,它將獲得永恒的生命,產生前所未有的威力。”
禪師繼續說:“真正的統治者應該是水而不是火。因為水能夠戰勝一切障礙,擁有美好的生命。因此,不是強大、有權威的統治者,而是謙恭、具有內在力量的統治者,才能夠獲得民心,使其國家和地區繁榮昌盛。想想看,你屬于哪一類統治者?也許你所尋求的答案就在于此。”
不自以為是,能夠幫助你看到自己的差距,可以使你冷靜地傾聽他人的意見和批評,可以使你謙虛恭敬,謹慎從事。對人尊敬源于你的永不自滿,不斷進取。
任何時候,都要恭敬地對待別人。不要以貌取人,不要以權取勝,不要因自己站得高就蔑視比你低的人,只有你尊敬了別人,才能從別人那里得到應有的尊重。對人尊敬,就是莊嚴你自己。
3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有聽到過是非
福報不夠的人,常常會聽到是非,因為他心里有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沒有聽到過是非,因為他心中沒有是非。
濟公活佛到處云游。有一天看到兩個獵人好像為了一件事而爭論得面紅耳赤,唾沫橫飛。
濟公便詢問他們在爭論什么,原來為了一道算術題。矮個兒說三八等于二十四,高個兒堅持說三八等于二十三,各持己見爭論不休,以至于幾乎動起手來。
最后,他倆便打賭請一個智者做裁判,誰的答案正確,對方就將一天的獵物給勝者。
這時,濟公來到他們的跟前。二人請濟公活佛裁定。
濟公竟然叫認為三八等于二十四的矮個兒將獵物交給說三八等于二十三的高個兒獵人。高個兒拿著獵物走了。這種裁判矮個兒當然不服。
矮個兒氣憤地對濟公說:“三八二十四,這是連小孩子都不爭論的真理,你是活佛,卻認為三八等于二十三,看樣子也是徒有虛名啊!”
濟公笑道:“你說的沒錯,三八等于二十四是小孩子都懂的真理,你堅持真理就行了,干嗎還要與一個根本就不值得認真對待的人討論這種不用討論也再明顯不過的問題呢?”
矮個兒獵人似有所悟,濟公拍拍他的肩膀,說道:“那個人雖然得到了你的獵物,但他卻得到了一生的糊涂;你是失去了獵物,但得到了深刻的教訓!”
矮個兒獵人聽了濟公的話,點了點頭。
即使別人錯了,也沒有必要太過較真,因為有些爭論是毫無意義的,心中裝著爭論是非的念頭,必然會耗損自己的心力。有修養的人是不會爭論這些是非的,因為任何爭論都沒有贏的一方。
曾經有一個小和尚非常地苦惱,因為師兄師弟們總是在說他的閑話。無處不在的閑話讓他無所適從。
念經的時候,他的心卻不在經上,而是在那些閑話上。
于是,他便跑去向師父告狀:“師父,他們老說我的閑話。”
師父雙目微閉,輕輕說了一句:“是你自己老說閑話。”
“師父,他們瞎操閑心。”小和尚不服氣地說。
“不是他們瞎操閑心,是你自己瞎操閑心。”
“他們多管閑事。”
“不是他們多管閑事,是你自己多管閑事。”
“師父您為什么這么說呢?我管的都是自己的事啊。”
“操閑心、說閑話、管閑事,那是他們的事,就讓他們做去,與你何干?你不好好念經,老想著他們操閑心,不是你在操閑心嗎?老說他們說閑話,不是你在說閑話嗎?老管他們說閑話的事,不也是你在管閑事嗎?……”
話未說完,小和尚茅塞頓開。
有人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是非雖然處處可見,不過所謂“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只要我們懂得處理是非,自然不會受其干擾。星云大師曾經給了我們處理是非的四點建議:第一,不說是非。再多的謠言、是非,只要我不說,它們會自然消失;第二,不傳是非。俗語說:“謠言止于智者。”不但要做到自己不說是非,而且面對是非,要做到不傳播是非,以免是非渲染、擴大;第三,不理是非。對于世間的是是非非,你越理它,它就越亂。所以處理是非的另一個辦法是,不理是非;第四,不聽是非。再多的是非,我都“非禮勿聽”,因為是非、謠言是極可怕的。星云大師曾舉了一個例子,對日抗戰期間,有一天,空襲警報聲大作,有個人說:“一架飛機來襲了!”隨后有人問:“多少飛機啊?”他回答:“是一架飛機!”問的人沒聽清楚,就立刻轉告別人:“十一架飛機!”有人再問多少架飛機,他說:“就十一架飛機!”結果謠傳到最后成為“九十一架飛機”,可見以訛傳訛,多人傳播的可怕。
所謂“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是非之言不僅僅會在朋友之間造成猜疑、誤會,影響團結,有時候還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此我們要“靜坐常思自己過,閑談莫論他人非”。多修煉自己的品行,少聽是非、傳是非,更不可無事搬弄是非。
4鼓勵成就人,批評扼殺人
有的時候,一句批評的話會毀滅一個人,而一句鼓勵和表揚的話能成就一個人。很多時候,鼓勵比批評更有效。
卡耐基年少的時候是一個公認的非常淘氣的壞男孩。在他9歲的時候,父親把繼母娶進了家門。當時他們是居住在弗吉尼亞州鄉下的貧苦人家,而繼母則來自較富裕的家庭。他父親一邊向他的繼母介紹卡耐基,一邊說:“親愛的,希望你注意這個全縣最壞的男孩,他可讓我頭疼死了,說不定會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頭扔向你,或者做出別的什么壞事,總是出人意料,讓你防不勝防。”然而讓卡耐基感到意外的是,繼母微笑著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頭溫和地看著他,接著又看著丈夫說:“你錯了!他不是全縣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只是還沒有找到釋放熱情的地方的男孩。”繼母說得卡耐基心里熱乎乎的,眼淚幾乎滾落下來。就憑著這一句話,他和繼母開始建立友誼。也就是這一句話,成為激勵他的一種動力,使他日后創造了成功的28項黃金法則,幫助千千萬萬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因為在繼母到來之前從沒有一個人稱贊過他聰明,給過他鼓勵。
對于在關鍵的成長期的孩子,簡單武斷的否定會在無形之中扼殺其與生俱來的天分;而適當又及時的鼓勵贊揚則是引導其走向正確方向的一劑良藥,是他們前進的一種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