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打罵孩子不如勸導孩子
- 父母的格局(家庭教育叢書)
- 岳賢倫原著 李異鳴主編
- 2340字
- 2022-06-01 11:38:21
第二節 你就是雕刻刀,你怎么刻,孩子就是什么樣
子睿是家里的獨生子,爸爸媽媽對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一天下午放學后,讀小學三年級的子睿無精打采地回到了家。
一回到家,爸爸就問他:“兒子,聽你們老師說前兩天的考試成績單已經發下來了,你這次考得怎么樣啊?”
子睿因為考試之前沒有復習好,所以這次考試考得非常差。他猶猶豫豫地把成績單拿給爸爸看。爸爸一看到成績單,就氣不打一處來:“你說說你這次怎么考得這么差啊?你看看鄰居家的明明,同樣都在一個班學習,可是人家每次考試都拿第一。你再看看你的成績,你怎么這么笨啊,真給我丟臉!”
聽到爸爸嚴厲的批評,子睿不敢吭聲,便低著頭站到一旁。看到他無精打采的樣子,爸爸越說越生氣,便隨手拿起桌子上的塑料水杯向子睿砸去。幸虧子睿躲得及時,水杯才沒有砸到他。
媽媽下班后,子睿又挨了媽媽的一頓責罵。其實,子睿這次沒考好是有原因的,可是父母卻不由分說把自己打罵一頓,這令他很傷心。在父母的打罵教育中,子睿逐漸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在學校不喜歡和人交往,連老師都說他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了。
杠桿定律:打罵孩子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健全,遠不如勸導更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日常生活中,家長打罵孩子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
家長打罵孩子,大多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或者是自己情緒不佳等原因使然。專家指出,家長打罵孩子是一種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長打罵孩子,會讓孩子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也容易使孩子產生仇視、攻擊等心理問題,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創傷,嚴重摧殘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僅不會促使孩子成才,甚至還可能釀成家庭悲劇。
打罵孩子不如勸導孩子。研究表明,家長用勸導的方式教育孩子,不僅可以體現出家長對孩子的尊重,而且這樣的教育方式更能得到孩子的理解,有助于讓孩子自覺地接受家長的教育,從而取得理想的效果。事實證明,家長多采用勸導的方式教育孩子,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良好個性的發展也是很有好處的。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避免采用打罵孩子這種畸形的教育方式。比較合理的做法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耐心地勸服、引導孩子,不打不罵照樣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
1.孩子出現了問題,家長不妨先冷靜半分鐘
家長打罵孩子,很多時候是因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家長一時教子心切,不得已才會采取這種比較極端的教育方式。所以,想要避免打罵孩子,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首先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出現了問題,家長不妨先冷靜半分鐘,然后再教育孩子。
姊晴9歲了,長成了一個人見人愛的女孩子。
姊晴非常懂禮貌,也很守規矩,這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姊晴從小就在一個溫馨、快樂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她是在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的精心培養下成長的。
姊晴的爺爺奶奶退休在家,經常告訴姊晴一些道理,對她要求也很嚴格。姊晴7歲的時候,一次家里來客人,碰巧她放學回家的時候心情不好,因此見到客人并沒有打招呼問好,客人和她說話她也沒有回答,徑自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這讓好面子的奶奶感到非常尷尬,她正想發作,突然想到家長打罵孩子壞處多,因此努力克制住了自己的情緒。等心情平靜下來后,奶奶再走進姊晴的房間,耐心地對她說:“乖孫女,客人問你話你怎么不回答啊?”姊晴把心里的不愉快告訴了奶奶。
經過奶奶的一番開導,姊晴心情好多了。這時候,奶奶接著告訴她:“孩子,你心情不好,但是客人問你話,你也不能不回答,這樣做是不禮貌的行為。剛才看到你的表現,奶奶也非常生氣,但是奶奶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并沒有發脾氣。所以你也要試著控制自己的情緒,否則很容易傷害別人……”
聽了奶奶的話,姊晴也意識到自己剛才的行為有些不禮貌,于是她走到客廳,真誠地向客人表示了歉意,并且主動給客人端茶倒水。
姊晴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很注重對她的教育,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就經常給姊晴講道理,這一點對她的成長是非常好的。
當姊晴沒有理會客人時,好面子的奶奶剛開始也想發火,但是很快她意識到打罵孩子并不能解決問題,因此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緒,等冷靜下來后再去教育姊晴。奶奶先幫姊晴解決情緒問題,然后以自己的例子教育姊晴,讓她明白了自己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從而主動地糾正了自己的錯誤行為。
2.不打不罵,耐心引導
除了平時的告誡、講道理之外,家長在孩子做錯事時也要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緒,做到不打不罵,耐心引導孩子。
奕潔是一個喜歡吃零食并且有些任性的小女孩。
一天中午放學后,奕潔大汗淋淋地回到家,走進廚房,從冰箱里拿出來兩根牛奶口味的雪糕,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她一邊吃雪糕一邊看電視,不一會兒就把兩根雪糕吃完了。
于是,她跑進廚房,又拿了兩根其他口味的雪糕。在一旁收拾桌子的媽媽看到后,對奕潔說:“丫頭,你已經吃了兩根雪糕了,就別再吃了。你的胃一向不好,一下子吃這么多涼東西胃會難受的。”
奕潔看著手中尚未打開包裝的雪糕,對媽媽說:“媽媽,你就讓我再吃一根吧,我就吃一根好不好呀?”媽媽雖然心里非常著急,但仍然克制住自己的情緒,平靜地對奕潔說:“不行,一根雪糕也不能再吃了,我們馬上就要吃飯了。”
看到奕潔仍然拿著雪糕,還有些不高興,媽媽接著說:“孩子,夏天天氣比較炎熱,你吃根雪糕解暑媽媽也能理解。但是你也知道,經常過量地吃冷飲對身體不好,況且你的胃一直不好。今天你要是一下子吃這么多冷飲,胃再難受了怎么辦啊?你還記得上一次,就是因為你多吃了半塊涼西瓜,后來胃痛得厲害,媽媽才帶你去醫院的。”
聽了媽媽的話,奕潔想起上次胃痛的事情,便把雪糕放回了冰箱里。
奕潔堅持要吃雪糕,媽媽并沒有因奕潔的一時任性責罵她,而是采取不打不罵的教育方式,耐心地引導奕潔,讓她從以前的經歷中吸取教訓,最終放棄了繼續吃冷飲的行為。
可見,這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家長不妨像奕潔的媽媽那樣,不打不罵,耐心引導,這樣也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