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鮮卑


中國古代民族名。原為東胡部落聯盟的一支。關于“鮮卑”名稱的來源,一直有不同的認識。有學者認為鮮卑即“犀毗”,指胡人的帶鉤。《史記·匈奴列傳》云:“鮮卑郭落帶,瑞獸名也,東胡好服之。”郭落,指獸。鮮卑,祥瑞義。鮮卑郭落即指瑞獸,是東胡人的偏愛佩飾。另有學者認為,此帶鉤名與作為民族實體的“鮮卑”不能混為一談。也有人認為,鮮卑為滿語譯音,指部落酋長,后以其名為族稱。東漢人應奉上桓帝書云:“秦筑長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鮮卑山,因以為號。”東漢服虔則云:“東胡,烏桓之先,后為鮮卑。”《北史·魏本紀》載,鮮卑出自黃帝軒轅氏,黃帝之孫受封北國,境內有大鮮卑山(今大興安嶺),因以“鮮卑”為號。由于鮮卑的族源有多元現象,最初的鮮卑部落很可能源于山戎和東夷北支的白夷。根據各部落的發源地區和與其他部落的融合情況,大致可分為東部鮮卑和北部鮮卑,在兩者基礎上又演化出了西部鮮卑。東部鮮卑起源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鮮卑山,亦即遼東塞外的鮮卑山,大興安嶺東側的淺山區和廣漠草原地帶,與烏桓山遙相呼應。北部鮮卑在大鮮卑山,即今大興安嶺北段。世代居于遼東的鮮卑,曾受匈奴統治,與漢朝亦時戰時和。隨著烏桓部族的南遷,鮮卑不斷南移至其故地。漢武帝時,霍去病徙烏桓于上谷等五郡塞外,原分布在鮮卑山的鮮卑人于是向西南遷至烏桓故地饒樂水(今西拉木倫河)流域,而分布在大鮮卑山的拓跋鮮卑先祖也隨后遷至大澤(今呼倫貝爾草原一帶)。東漢和帝永元年間,北匈奴被漢朝及烏孫、丁零、烏桓、鮮卑等擊敗后西遷,鮮卑開始大規模地南遷西徙,掌控了匈奴故地。留居在漠北的十余萬匈奴人亦先后歸順,于是鮮卑諸部逐漸強大起來,成為了繼匈奴之后蒙古草原上的霸主。西晉末年,中原大亂,鮮卑慕容、拓跋、乞伏、宇文氏先后在北方和中原地區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西秦、南涼、北魏、西魏、北周等十幾個王國。南北朝時,北方的統治者為拓跋氏和宇文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進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后,鮮卑族迅速壯大,不但保有最初的驍勇而且愈發知書識禮。鮮卑族建立的北周后來被隋朝楊氏取代,盡管如此,鮮卑的血統傳承卻依然如故,如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其母為鮮卑人獨孤氏)、唐后宮的嬪妃(如長孫皇后)、參政議政的大臣(如尉遲敬德)等。此后,鮮卑作為一個民族漸漸淡出了歷史舞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平县| 马龙县| 天祝| 崇礼县| 武川县| 特克斯县| 宜都市| 祁阳县| 隆德县| 白山市| 连江县| 双桥区| 天峻县| 正镶白旗| 衡阳市| 江门市| 柳州市| 大邑县| 龙井市| 濮阳县| 名山县| 江口县| 营山县| 怀宁县| 嫩江县| 手机| 凤冈县| 漳平市| 永吉县| 香河县| 遂平县| 龙游县| 温泉县| 乾安县| 保靖县| 宝应县| 信丰县| 南和县| 沅陵县| 客服| 霍林郭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