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情緒痛苦:以EFT為基礎的整合心理療法
- 陳玉英
- 9字
- 2022-05-26 11:35:34
第一部分 概念與框架
第一章 格林伯格與EFT的誕生
心理學界有一部系列教學片叫作《格羅利婭治療教學錄像》(The Gloria Films),拍攝于1965年,由當時的三大心理治療流派的大師對同一位來訪者開展心理治療,供心理學界人士一窺不同流派治療方式的異同。這三位大師分別是人本流派的卡爾·羅杰斯(Carl Rogers)、格式塔療法的創始人弗里茲·皮爾斯(Fritz Perls)、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創始人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這部系列教學片一直是臨床工作者必看的學習材料。
半個多世紀之后,2011年,美國心理學會又產生了同樣的念頭,邀請當代三大心理治療流派的大師對一位男性來訪者和一位女性來訪者開展心理治療,讓人們一窺當代三大流派的不同風格。這三位大師分別是情緒聚焦療法的創始人萊斯利·S.格林伯格、精神動力學當代大師南?!溈送梗∟ancy McWilliams),認知行為療法創始人之女朱迪斯·貝克(Judith Beck)。EFT由此躋身當代心理治療的三大流派之一。
隨著神經生物學對情緒發展與對人的研究逐步深入,艾倫·肖爾(Allan Schore)在2008年提出了心理治療界的范式轉換,強調右腦連接杏仁核的神經網絡是存儲內隱記憶的地方。此后,心理治療界開始關注情感和身體體驗。2018 年4月,第一屆“情緒革命”國際大會召開,當代心理治療各主要流派的大師們齊聚挪威的卑爾根,確認了“處理情緒”在心理治療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專門研究如何處理情緒的治療方法EFT由此來到了舞臺的中央。2018年底在上海舉行的第一批EFT咨詢師督導班上,EFT創始人格林伯格卻表示,他推動EFT的個人目標是希望EFT有一天能成為歷史名詞,因為當大家都認為處理情緒是理所當然的治療過程時,就不需要再強調聚焦于情緒了。
格林伯格由工程師轉行進入心理學,用科學方法解析心理治療這門“藝術”,通過清晰的模型將治療過程中的不同任務逐一呈現,使之成為可以循序漸進學習和實踐的步驟。這是心理學界的全新嘗試,也正因為是全新的嘗試,以致他的博士論文在1975年完成之后,花了4年時間才得以出版,大家才慢慢接受EFT是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本書梳理了格林伯格與EFT國際培訓師團隊自2013年以來在中國培訓以及督導教學的內容,配以中國EFT治療師的實踐心得,是用中文寫作的第一本EFT教材。筆者嘗試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EFT培訓中最核心的理論與技術,結合美國心理學會出版的EFT示范帶逐字稿舉例說明,幫助讀者對EFT的理論與臨床操作實務形成初步的認識,同時,EFT的學習者使用原文錄像帶的時候可以參考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