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實驗基地觀察報告(2015~2016)
- 傅才武主編
- 8250字
- 2022-05-27 18:24:23
群藝館(文化館)研究報告(2013~2014)
蔡武進[1]
摘要:2014年度,我國群藝館(文化館)發展效果突出,特別是在場館收入增長、人才隊伍建設、場館物力投入、群眾參與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受整體經濟發展不平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整體水平不高、人們的文化參與意識不強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群藝館(文化館)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著不少問題與困境。當前,尤為重要的是從推進群藝館(文化館)性質定位的現代化轉向、建立健全財政投入長效增長機制、建立群藝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立以效能為導向的績效考評機制、探索群藝館(文化館)社會化治理模式、培養國民的文化素養和文化意識等方面著力,全面推進我國群藝館(文化館)的建設發展。
關鍵詞:文化館 發展狀況 發展路徑 文化參與
文化館,在地市級區域或建館規模較大的區域,又被稱為群藝館,即群眾文化藝術場館。它是我國特有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陣地和平臺,也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為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們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部、財政部出臺了《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2011年年底之前,全國所有群藝館(文化館)全部免費開放,實現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全部免費開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提出要“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績效考核機制”。
為了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提升群藝館(文化館)的服務效能,促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與發展,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組成課題組,在對全國群藝館(文化館)2013~2014年的基本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全面分析我國群藝館(文化館)的發展狀況及發展規律,以期能為我國群藝館(文化館)下一步發展和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議和參考。
一 我國群藝館(文化館)的發展狀況
2013~2014年度,我國群藝館(文化館)發展態勢良好,成績、機遇與挑戰并存。
(一)我國群藝館(文化館)的收入狀況
統計顯示,到2014年,全國群藝館(文化館)的總收入已達到190.17263億元。其中,財政撥款162.37563億元,占總收入的85.383%;事業收入,2.00398億元;上級補助收入,19.10897億元;附屬單位上繳收入,0.01570億元;經營收入,0.12553億元;其他收入,6.54282億元(見表1)。2014年度全國群藝館(文化館)的總收入較上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其中,表現尤為明顯的是,對全國群藝館(文化館)財政支持的力度有了進一步加大。
表1 全國群藝館(文化館)2014年度總年收入情況

從不同地區來看,各?。ㄗ灾螀^、直轄市)群藝館(文化館)數量及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導致各省份群藝館(文化館)獲得的年度收入也有高有低。2014年,群藝館(文化館)年度收入最高的是浙江省,高達18.21959億元,其中財政撥款15.44454億元;年度收入最低的是海南,僅有0.94910億元,該年海南群藝館(文化館)獲得的財政撥款只有0.66059萬元(見表2)。
表2 全國各地區群藝館(文化館)年收入情況

續表

(二)我國群藝館(文化館)的人才隊伍建設狀況
數據表明,2014年,我國群藝館(文化館)的從業人員達到了170299人,高級職稱者為5633人,高級職稱者在整個從業人員隊伍的比例達到了3.31%;同2010年相比,從業人員總數、高級職稱從業者人數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見表3)。
表3 全國群藝館(文化館)機構數及從業人員情況

但直到2014年,全國每萬人擁有的群藝館(文化館)的從業人員數仍處于較低水平。比照國際圖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服務發展指南》制訂的每2500名服務對象配備1名全日制員工的標準,我國群藝館(文化館)的從業人員數距人員配備的標準要求仍有較大的差距。隨著免費開放政策的施行,群藝館(文化館)從業人員數和服務人數之間的矛盾將進一步凸顯。
(三)我國群藝館(文化館)的物力投入狀況
2009年,全國群藝館(文化館)擁有實際使用房屋建筑面積、業務用房面積、計算機和流動舞臺車分別為5672.25萬平方米、3566.17萬平方米、15880臺和209輛。到2014年,全國群藝館(文化館)實際使用房屋建筑面積、業務用房面積、計算機和流動舞臺車分別為3686.393萬平方米、2653.436萬平方米、346671臺和599輛(見表4)。
表4 全國群藝館(文化館)物力投入情況

(四)我國群藝館(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推行狀況
群藝館(文化館)作為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從現有服務內容看,主要業務包括組織文藝活動,舉辦各類展覽、訓練班和公益性講座,輔導群眾文化活動,利用流動舞臺車開展流動演出等。自2009年以來,特別是2011年“三館一站”免費開放后,我國群藝館(文化館)無論是服務項目的個數,還是服務群眾的人次都穩步增長。2014年群藝館(文化館)組織文藝活動參加人次、培訓人次、參觀展覽人次、參加講座人次和觀看流動舞臺車演出人次分別為36382.376萬人次、3577.655萬人次、10262.694萬人次、445.372萬人次和1519.5萬人次。2013年,群藝館(文化館)組織文藝活動、舉辦培訓班、舉辦展覽、組織公益性講座和利用流動舞臺車演出的次數(班次或場次)分別達到170404次、108332次、22731個、23637次和14446場(見表5)。這表明免費開放政策的執行不僅增強了群藝館(文化館)的活力,而且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
表5 全國群藝館(文化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情況

(五)我國群藝館(文化館)公眾參與狀況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對文化實驗基地群藝館(文化館)及全國各地其他群藝館(文化館)的調研數據顯示,公眾參與文化館活動的年齡結構如下:41~60歲的占了28.4%,是參與度最高的一個年齡群,其次就是60歲以上的退休人群,也占到了整個被調查人數的21.8%,這兩個年齡層次的人群參與度達到了50.2%,占參與調查的總人數一半,比例相當高。其次是26~40歲這個年齡段的人參觀文化館的占比也達到了18.5%,再往下就是19~25歲和13~18歲,這兩個年齡段參觀文化館的人數占比差不多,分別為12.7%和12.3%,12歲以下的占比最小,只有6.3%。由以上數據我們不難看出,年長者比年輕人參觀文化館的熱情大一些,參與度更高一些。從性別數據來看,男女占比相差不大,分別為49.3%和50.7%,結合年齡和性別兩個數據來看,還是41~60歲這個年齡段人群參與度最高(見圖1)。

圖1 分年齡段參觀群藝館(文化館)人數占比
從職業的角度來看,學生和離退休人員參觀文化館的頻率更高一些,分別為23.9%和23.7%;接下來是事業單位職員,占13.1%,此后依次是自由職業者(9.6%)、企業員工(8.9%)、公務員(7.8%)、個體工商戶(6.8%)和農民(3.5%)(見圖2)。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參與度最高的是學生和離退休人員,原因可能是這兩類人群的時間相對自由,參觀時間有了保障,參觀的積極性較其他人群更高一些。

圖2 分職業層次參觀群藝館(文化館)人數占比
從文化程度的角度來看,參觀文化館的人員文化程度較低,占比最高的是中學、中專程度者,占47.3%,其次為大專、本科生,占36.5%;小學及以下文化者占14.7%,占比最小的是研究生及以上者,只占1.3%(見圖3),可見參觀文化館人員的學歷程度總體不高,這也可能與所調查的文化館級別相關,調查都是在縣一級的文化館進行的。

圖3
居住在本地的參觀者占到了89.9%,來自外地的占10.1%,由此可見,各地文化館的主要參觀人群還是當地居民。另外,參觀者從居住地到文化館的距離,在3公里以內的占到整個被調查人數的85.4%,3~5公里的只占8.5%,5公里以外的占6%,可見參觀文化館的人群以當地人為主,而且距參觀地較近。
從參觀者經濟收入來看,各收入階段被調查人數相當,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總數的28.5%;月收入1000~1999元的占總數的22.5%;月收入2000~2999元的占28.4%,月收入在1000~2999元的占了被調查人數的50.9%。另外,月收入3000~4999元的占16.7%;其余為5000元及以上的,可見,縣一級地區人民普遍收入較低。結合被調查人員2014年度的文化消費金額來看,經濟收入與文化消費成正比,人們收入相對低,文化消費投入就較少。被調查人群2014年在文化上消費100元以下的占25.5%;100~299元的占29%;消費300~499元的占總人數的28.6%,一年文化消費500元及以上的只占16.8%。全年文化消費500元以下的占總數的83.1%,可見,縣一級人民在文化消費上的投入過少,并沒有積極地參與到文化消費中?;蛘吲c其說人們消費過少,不如說是人們心有余而力不足,經濟收入限制了他們參與文化消費的步伐。
談到人們參觀文化館的原因,下面一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按照人們參與比例的高低進行排序,依次為:參加文藝競賽91.1%;帶子女培訓90%;聽講座87.1%;陪同親友86.7%;打發時間77.8%;參加文藝培訓74.7%;看展覽67%;參加團體活動63.6%。以上數據說明,人們來到文化館,可能更多是因為各地一些集體文化活動在文化館舉行,家長為帶孩子參加諸如文藝競賽、文藝培訓、講座等活動而來到文化館,這是相對被動的參與。而陪同親友、打發時間等可以看作主動地選擇參加文化活動。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數據顯示人們到文化館的熱情相對較高。
關于參觀文化館的收獲,調查結果顯示,按照占比高低排序如下:享受文化藝術活動的樂趣占55.5%;舒緩生活壓力占37.1%;結交朋友占32.7%;了解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占30.9%;發展一門藝術愛好占25.9%;提高生活品位,讓子女有了藝術教育好去處占17.8%;參加文化藝術比賽,有成就感占16.8%。以上數據說明:人們來到文化館能夠有一定的收獲,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人們都參與到了各種文化活動中并從中受益。
相比較而言,人們直接來到文化館參加活動要比從文化館網站上了解文化館的頻率高,在接受調查的1946份問卷中,有1699人沒有從網站上關注過文化館,占比87.3%,只有12.7%的人從網站上關注過文化館。從以上數據可知,文化館在網絡上的宣傳作用還未凸顯,網絡上人們的參與度顯然比不上線下的實際活動參與度,各地文化館應在保證文化館實體組織文化活動的基礎上加大網絡宣傳,讓人們從更多的平臺參與到文化活動中。
志愿活動屬于人們主動參與的活動,但調查者數據顯示,只有10.7%的人們到文化館當過志愿者,89.3%的人從沒參與過文化館志愿者活動。文化館應在舉行各種文化活動前,征集志愿者,志愿活動也算是另一個層面的文化參與活動。
關于文化館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的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文化館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占17.1%,覺得文化館在生活中比較重要的占40.7%,認為一般的占33.1%,認為無所謂的占9%。前兩部分共占到57.8%,由此可以說明文化館在人們心中占據了比較重要的地位。
人們在生活中想起文化館的概率與文化館組織的活動是密不可分的,比如:22.5%人在文化館組織文藝活動時會來到文化館;43%的人選擇享受文化館的氛圍和環境;28.5%的人在文化館交流會友;21.5%的人在這里陪同家人;37.7%的人在文化館從事他們的某項興趣愛好活動,22.8%的人選擇在文化館打發時間。無論人們在文化館進行怎樣的活動,人們能夠主動想到這個地方,就已經說明文化館的文化氛圍成功地吸引了人們來到文化館參與文化活動。
就文化館的各項設施、功能、服務來講,普通大眾的滿意度還是比較高的。人們對文化館整體外觀設計,環境的優美整潔度,活動場所布局,出入口通道的方便通暢程度,數字、多媒體和舞美設備,休息區的座位數量,停車場面積很滿意或滿意的各占被調查者總數的3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43.6%。但對公共衛生間、網站服務功能這兩項的滿意度明顯低于前面七項,很滿意或滿意的分別只占27.4%、24.3%,公共衛生間問題是我國大多數公共場所的通病。人們對于在文化館舉辦的各類活動整體而言是非常認可的,從調查數據能看出,對各類培訓、講座、文藝演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和群文活動輔導滿意的占被調查者總數的近70%,尤其是對文藝演出滿意的更是高達76%,文化館在豐富民眾生活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 我國群藝館(文化館)發展的困境
綜合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我國群藝館(文化館)在2014年度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成績,但是在整體的發展質量以及回應民眾需求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經濟發展不均衡給群藝館(文化館)均衡發展帶來的困境
從宏觀上講,受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經濟發展二元化等基本國情的影響,我國群藝館(文化館)的發展水平呈現了較大的區域差異,東西部文化館、城鄉文化館之間的發展水平差異巨大。從微觀上講,當前我國的家庭經濟收入水平和支出結構等的不均衡,也對文化館的均衡發展形成了較大的影響與制約。
表6 2012年我國東、中、西部城鎮居民家庭支出結構

由表6我們可以看出,在家庭支出結構中,中西部的食品支出比重、衣著支出比重均高于東部,但文教娛樂支出比重明顯落后于東部,尤其是西部地區,文教娛樂支出比重與食品支出比重的差距最大。也就是說,在經濟收入不高的情況下,人們更愿意購買食物、衣物等生活必需品,而對于文教娛樂等文化消費和文化參與的需求并不是很強。相應的,人們只有在經濟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之后才愿意進行高層次的精神文化消費。因此,人們參與群藝館(文化館)活動,以及群藝館(文化館)本身的發展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經濟狀況的直接影響。
(二)公共文化服務的整體水平影響著我國群藝館(文化館)的發展
公共文化服務是公共部門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作為公共產品,具有公共產品的兩大基本特征,即消費的非競爭性和消費的非排他性。在理想的狀態下,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面向公民全體,任何人都可以不付代價地享受而不能被排除,并且使用者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邊際成本為零。因此,建立一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增加文化設施,豐富文化產品,是提高公民文化參與度的關鍵因素。
近年來,我國逐漸加大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力度,不斷出臺相應的文化政策。2006年,《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正式把“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納入“十一五”的任務目標中。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維護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等更是著重強調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并且,在文化部和財政部的主導下,2008年,全國博物館實現了免費開放,2011年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也實現了免費開放。這一系列文化政策和措施,提高了全國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為我國群藝館(文化館)的發展打造了良好的環境。
但是,就現實而言,受經濟社會發展等諸多因素的限制,我國各地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力度與發展速度差異較為明顯,基層一級的,特別是西部地區的文化館在場館軟硬件建設上仍處于滯后狀態,文化館網絡平臺建設不到位,人才隊伍建設舉步維艱、宣傳力度小等狀況仍大量存在。
(三)志愿者參與不足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的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的1946人中只有208人曾經在文化館做過志愿者,占總被調查人數的10.7%,群眾的參與度太低。作為參觀者,人們是以客人的身份來參觀游玩;而作為志愿者,就應當是以文化館主人的身份向民眾介紹文化館,身份的互換帶來的效果必然不同。要成為志愿者,首先要熟悉文化館的歷史、了解本地文化館的特色,以及舉辦活動的流程。這些都需要志愿者在時間精力方面的投入,在這個投入過程中,志愿者自然就與文化館有了一種情感的聯系,會自覺地向周圍的人推薦文化館。然而,現實狀況為,我國文化館,特別是基層文化館的志愿者極為有限;而志愿者的不足,也成為影響我國文化館建設的重要因素。
三 推進我國群藝館(文化館)發展的路徑
當前,有必要正視文化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把握戰略機遇,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我國群藝館(文化館)的發展。
(一)推進群藝館(文化館)性質定位的現代化轉向
過去,群藝館(文化館)是我國傳統文化事業單位,通過財政供養、編制管理、行政隸屬和計劃生產等方式,成為國家文化行政體系中的“附屬單位”。但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后,要求公共文化場館遵循社會發展和市場經濟的規律,基于“多元配置、公開競爭、契約管理”的特征,重新調整與政府、社會及公眾三者的關系,實現其由傳統文化事業單位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轉型。
具體而言,群藝館(文化館)要盡快實現轉型:一是在管理體制上,由行政管理向契約管理過渡;二是在資源配置上,由體制內循環向體制外競爭開放演變;三是在生產導向上,由政府主導向公眾需求導向轉變。只有這樣,群藝館(文化館)才能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公共文化生產服務機構(非營利性法人單位),通過結構性轉變,實現投入效率的最優化。
(二)建立健全財政投入長效增長機制
作為公益性文化機構,財政投入的力度與使用效率直接影響其職能的發揮。要進一步發揮群藝館(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必須建立科學、合理、長效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努力提高投入績效。
在整體層面,應當進一步加大財政的支持力度,安排文化建設專項資金,進一步加大對群藝館(文化館)的人員、經費、資源、設備投入,積極支持公共文化硬件設施建設,為民眾提供舒適的文化活動場地,構建惠及百姓、務實的文化館服務體系,保障民眾的文化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在具體的機制建設上:一方面,通過文化需求測評,確立群藝館(文化館)的保障標準,在確保公共文化投入存量的基礎上,加大對公共文化的增量投入,明確投入增長幅度,增大群藝館(文化館)公共投入的總量。另一方面,進一步優化投入方式與投入結構。對公共投入增量部分,開放渠道,突破公共資源僅僅在系統內、行業內循環的局限,動員社會資本進入群藝館(文化館)服務領域。在投入結構上,由于欠發達地區本級財政資金配套困難,應加大中央投入力度與比例,降低欠發達地區群藝館(文化館)免費開放的配套比例;并采取非均衡財政投入策略,優先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及原有基礎較差的場館傾斜,而非按照場館級別及編制人員平均分配。
(三)建立群藝館(文化館)總分館制
目前我國省、市、縣三級群藝館(文化館)與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社區)文化室一起,理論上構成了覆蓋全國的支持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服務體系,但事實上,各級文化館之間及文化館和文化站(室)之間,只存在業務上的關聯,而并無隸屬統籌關系,從而造成了群文系統事實上的各自為政,彼此成為互相割裂的“服務孤島”。
要提升群藝館(文化館)的文化投入效率,使得其文化資源使用效率最大化,一個有效途徑就是建立文化館總分館制,推動各級文化館和文化站(室)的資源互聯互通、人財物的統籌使用,真正由“服務孤島”變為“服務體系”,實現文化投入的規模效益。
(四)建立以效能為導向的績效考評機制
一方面,樹立以效能為導向的公共文化場館建設理念。切實改變只管投入、不重產出、不顧績效的原有投入方式,建立“規劃——預算——投入——產出——評估”的群藝館(文化館)績效考核評價辦法,提高文化投入效率。在創建公共文化示范區、評選民間文藝之鄉、開展公共文化機構評估定級、組織重大群眾文化活動和實施重大惠民工程等工作中,加強效能指標的設計,引導群藝館(文化館)轉變觀念,由原來的重場館硬件建設轉變為重服務建設。另一方面,推行以人為本、公眾參與的績效管理。強化公眾對群藝館(文化館)的監督責任,以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科學制訂觀眾對群藝館(文化館)的滿意度指標,建立和完善“第三方評估”制度,加大群眾滿意度測評方式的應用力度。最終將群藝館(文化館)績效考核結果與獎懲激勵措施相結合,形成以考核促服務的常態機制。
(五)探索群藝館(文化館)社會化治理模式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的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績效考核機制。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這為群藝館(文化館)管理運營機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掃除了政策上的障礙。
群藝館(文化館)作為投資主體相對單一的文化事業機構,可建立“理事會+行政負責人”的治理模式,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場館管理,明確管理層權責,實行場館行政人負責制,將政府機制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切實提高場館運營效率、發揮群藝館(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的骨干作用。
(六)加強國民教育,提升民眾文化素養和文化意識
一個國家的民眾只有文化素質達到一定的高度,才可能有對高層次文化的追求,才能具有參與文化場館活動、推進群藝館(文化館)建設發展的積極性與自覺。在很大程度上,文化素質偏低是制約人們自覺參與群藝館(文化館)活動并支持和推進文化場館建設的重要因素。顯然,提升民眾文化素質最基礎的途徑是強化國民教育,不斷提高國民文化素質、文化能力。只有提升人們的文化教育水平,提高人們的審美和人文素養,人們才有可能自覺、自發地參與到文化場館的一系列活動中。因此,在加強學歷教育、學校教育的同時,要發展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建立終身學習機制,鼓勵民眾提高文化修養,激發人們的文化消費興趣和熱情。
[1] 蔡武進,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講師,博士后,主要研究文化法治、憲法學與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