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生態經濟理論與方法專題

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及環境保護科學發展新視域[1]

樊萬選 胡俊輝[2]

摘要 本文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經典著作的解讀,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奠定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全面總結和反思工業文明發展道路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從適應國際形勢和環境保護實踐的理論升華等方面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是環境保護科學發展新視域,進而提出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是要保護環境,重點是要創新機制的觀點和建議。

關鍵詞 生態文明 理論基礎 環境保護 新視域

生態文明是人類為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并列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這個主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為我國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遠大的目標和強大的實踐動力,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境界。

一 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奠定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

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探索與實踐研究,是近代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核心話題之一。這種關系既是馬克思生態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內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在其經典著作中論述其經濟學和哲學觀點時,從辯證法和唯物論的角度出發,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集中闡述,深刻揭示了人類與自然界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規律,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觀的核心思想,也為當今我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

(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主要論述

馬克思認為,自然界是人類勞動的對象、基礎和前提,它為人類勞動提供了空間和條件,是人類生產資料的源泉。離開自然界,人類勞動的物質對象和客觀條件就不存在,生產活動就不可能實現。《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闡述,“沒有自然界,沒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勞動者就什么也不能創造。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勞動者用來實現他的勞動,在其中展開他的勞動活動,用它并借助于它來進行生產的材料”,“自然界一方面在這樣的意義上給勞動提供生活資料,即沒有勞動加工的對象,勞動便不能存在”。

(二)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

馬克思指出,自然界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人類的生存發展離不開陽光、溫度、水和空氣等自然條件,也離不開各種動植物資源,人類每發展一步都要從自然界源源不斷地獲取生活資料。《手稿》中表述,“自然界也在一種較狹隘的意義上提供生活資料,即提供勞動者的肉體所需的資料”,“人在物質上只有依靠這些自然物——不管是表現為食物、燃料、衣著還是居室等——才能生活”,“人靠自然界來生活”。

(三)自然界是人類思想意識的物質來源

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認為,作為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屬于物質的范疇,具有物質的屬性,可以為人們的意識所反映和認識,具有反映這種意識的人的大腦也是自然界物質的一部分。《手稿》中強調,“從理論領域來說,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我們連同肉、血和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

(四)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馬克思認為,無論是從起源來看還是從存在方式來看,人都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正如《手稿》中表述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它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這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時刻關注著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而社會發展又會為理論的發展創造物質力量,在實踐中檢驗和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

二 生態文明建設是環境保護科學發展的新視域

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人民創造良好生活環境。我國肩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重任,同時又處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階段。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并使之成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至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大建設并列的高度,列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位一體”的總布局,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標志著中國現代化轉型正式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生態文明建設體現和豐富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賦予科學發展觀以新內容和新視域。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在全面總結反思工業文明發展道路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基礎上的理性選擇

18世紀,以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為標志的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篇章——工業文明。在工業文明階段,人類利用飛速發展的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提高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大規模“征服”自然,創造了比過去任何時代都要多的物質財富,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自身的生活水平。與此同時,由于無視自然生態固有的演替規律,將原本充滿活力的有機自然生態看作機械、僵死的被征服與被掠奪的對象,并對其過度索取,人類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遭到了大自然的無情報復,資源枯竭、環境危機和生態惡化日趨嚴重。在嘗到了工業化帶來的環境惡化苦果之后,這些發達工業化國家意識到資源是有限的,增長不等于發展,開始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先開發后保護”的發展觀念和發展模式進行深刻反思,也對新的發展理念與新的發展方式進行了艱難探索,生態文明發展道路應運而生。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的提出是人類價值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是人類文明形態與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和新趨勢。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且目前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因此,我黨通過總結和借鑒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中的經驗教訓,認真審視了工業化所帶來的嚴重生態環境問題,清醒地認識到發展已不能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吸收了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理論等生態文明理論成果,并在自己的發展理念中及時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適應國際形勢和環境、應對國際社會種種挑戰的客觀需要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形勢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國際形勢的新變化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交往帶來了種種挑戰。其一,能源資源安全已經成為各國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對石油、鐵礦石等能源資源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少數國家便以此為借口,趁機故意制造新的“中國威脅論”——環境資源威脅論。其二,面對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以及其他破壞性氣候和環境災難,一些發達國家將氣候變化問題作為獲取競爭新優勢的手段,要求我國超出一般發展中國家的水平,承擔過高的減排責任,并不斷施加壓力。其三,在國際產業鏈中,我國由于自主知識產權產品較少,處于不利的分工地位,許多時候成為低端產品的“世界工廠”,并承受著隨之而來的資源和環境的巨大代價。與此同時,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卻打著“保護有限環境和人民健康”的旗號,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的商品出口設置綠色貿易壁壘,給我國進出口貿易造成了不利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既要切實有效回應挑戰,又要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肩負起應盡的國際責任,展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目標的提出,順應了國際形勢的新變化,是應對這些變化所帶來的種種挑戰的有力舉措,有利于我國提高發展的質量與效益,搶占國際競爭的制高點,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三)生態文明建設是黨和政府長期環境保護實踐的理論升華

新中國成立后,歷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歷程中,以戰略眼光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濟與生態如何協調發展進行了不斷探索。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積極推進國家工業化的同時,也從經驗教訓中領悟到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開展了保護環境、植樹造林和水土保持等工作。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過問下,國務院早在1974年就成立了我國第一個環境管理機構。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充分認識到了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積極借鑒和吸收世界各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有益經驗,勇于實踐,例如實行嚴格的環境評價制度,在江河上游及重點水源地進行生態恢復和保護等,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可持續發展思想。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將可持續發展思想上升到戰略地位,將其確定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在此基礎上,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在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中又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并將到2020年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總之,在長期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和思想探索的過程中,我國在資源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建設生態文明,正是在這些成果的基礎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實踐而進行的一次重要理論創新,表明了我國對生態環境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的認識達到了新境界。

三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是要保護環境,重點是要創新機制

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進程的一般規律表明,人均GDP處于800~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往往對應著人口、環境等瓶頸約束最為嚴重的時期。我國目前正處在這個瓶頸嚴重約束期,而綠色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我國經濟水平相對較低,不可避免地要承擔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與改善生態環境的雙重任務。過去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以及人口眾多的國情等都對我國的環境保護造成了巨大壓力。環境保護工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是要保護環境,重點是要創新機制。

(一)加強環境保護的制度創新,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調控與市場引導的合理機制

應當結合經濟體制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政府調控機制,擴大市場引導的作用領域和范圍。在政府調控方面,要在已經基本建立的環境監控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基層政府的環境管理能力,積極建立和完善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增強政府在產業發展、環境保護方面的綜合決策和協調能力。在市場引導方面,應當逐步建立有關自然資源有償使用機制和價格形成機制,探索建立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的經濟補償機制,培育和規范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研究探索由資源稅費、環境稅費構成的“綠色稅收”體系和環境使用權的交易制度,逐步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市場運行機制。

(二)擴大社會力量參與,逐步形成有效的環境保護社會調控機制

應當把引導和擴大公眾參與,逐步建立合乎我國現實的社會調控機制,作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當前,應當積極努力,為社會調控機制的形成創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環境:要逐步完善有關公民環境權的法律規定,保障公民能夠有效行使健康權、知情權、檢舉權、參與權等各種權利;進一步公開環境狀況和環境決策信息,完善公眾參與各種環境決策的制度和程序,完善相關民事、行政訴訟和民事、行政賠償的制度和程序;鼓勵和引導民間組織和社區組織合法地開展各種環境保護社會監督和公益活動;進一步開展各種形式的環境宣傳和教育活動,增強全社會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健康文明的社會文化氛圍。

(三)建立環境治理中的激勵和監督管理機制

建立以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為主體的環境保護機制,將環境保護由過去的政府行為,轉變成在利益驅動和法律約束下的市場行為和企業行為,真正使治理污染成為社會公眾自覺參與的行動。這一系列經濟激勵機制包括稅收調控、污染治理收費、污染治理企業化和市場化。要健全法規標準,強化監督管理。制定和完善標準,對高消耗、高污染的行業新建項目,要從能源、水資源消耗以及土地、環保等方面提出更為嚴格的產業準入標準,加快制定產品強制性能效標準,修訂和完善主要耗能行業的節能設計規范。

(四)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生態保護和治理的傾斜政策機制

針對我國環境壓力日趨增大的狀況,應制定和完善必要的傾斜政策,調動各方力量及其積極性,充分發揮民間及其他渠道投資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這些政策應包括環境保護的稅收政策、金融政策和財政支持政策等。

(五)創建與環境保護相適應的科技支撐體制

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涉及多領域和多學科的技術交叉與應用,科技含量高,對科學技術的需求尤為迫切。應根據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方針和總體部署,充分考慮環境科技工作的特點,積極推進與環境相關的科研體制改革,盡快建立適應資源循環利用和環境保護與治理要求的,新興、高效和強有力的科研與技術創新開發體系,力爭短期內在環境污染控制技術、清潔能源等領域實現突破。

(六)建立環境動態監測預警機制

盡快建立能夠覆蓋全國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在宏觀上長期、系統、全面地對我國資源與環境狀況進行監測,及時準確地反映我國環境污染與治理的狀況,及時提供預防和減輕生態災害的先行決策信息,及時掌握我國資源和生態安全的現狀和變化趨勢,以提高國民對環境狀況的關注度和科學認識,促進資源的綜合永續利用,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環境動態監測預警機制應包括生態與環境污染及治理動態監測體系、問題診斷體系和政策措施體系等。


[1] 河南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生態修復和生態文明建設與效益分析”(編號:132102310072)。

[2] 樊萬選,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生態與環境經濟、可持續發展;胡俊輝,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姜堰市| 土默特右旗| 贺兰县| 定陶县| 稻城县| 甘泉县| 化隆| 石狮市| 曲松县| 怀宁县| 长宁县| 孟州市| 汶上县| 金堂县| 克什克腾旗| 东辽县| 安新县| 卓资县| 故城县| 白银市| 平江县| 固安县| 和田市| 尼玛县| 宝丰县| 望城县| 太仓市| 搜索| 黑水县| 化德县| 曲松县| 诸城市| 湘潭县| 通辽市| 靖边县| 公安县| 嘉祥县| 九寨沟县| 四川省| 红安县| 柞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