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框架思維
- (奧)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等
- 2507字
- 2022-05-27 10:59:33
以新的框架,應對復雜世界
“21 世紀將是復雜性科學大行其道的世紀”,這個斷言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即便我們對“復雜性”這個名詞還有些生疏,但是正發生在我們周圍的,無論是風起云涌的國際政治形勢,還是此起彼伏的疫情流行動態,抑或在經濟和技術領域層出不窮的新概念、新模式,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這個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百年不遇,甚至千年不遇的巨變時代。目前對我們來說,最大的問題已經不是再去討論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而是我們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了應對這個時代的挑戰。而現狀是我們絕大多數人還是習慣于以一個確定性的框架來思考與判斷這個確定性消失的時代。
自從 20 世紀中期二戰結束之后,人類經歷了歷史上一段難得的相對和平發展時期,雖然也有一些局部的紛爭與短期的動蕩,但總體來講,尤其過去幾十年對我們絕大多數人而言,所關心的都是如何在一個相對成熟的框架中更好地發展。在這種相對穩定的發展狀態下,有時候會讓我們忽略到看似平靜海面下的暗涌,從科學理論發展的角度看,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領域就是復雜性科學的發展。
遠的不說,就以 2021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為例。這頂物理學獎項的皇冠,頭一次頒發給了三位在復雜性科學領域耕耘一生的偉大科學家:真鍋淑郎、克勞斯·哈塞爾曼和喬治·帕里西,這三位獲獎者因對“混沌和明顯隨機現象”的研究而獲獎。這里的關鍵詞是“混沌”和“隨機”,這種復雜的物理學現象無法以確定的公式來表達,需要用概率統計工具對不確定性進行描述。地球氣候就是一個看似隨機與無序的復雜系統,很難以確定性的思維方式來理解與判斷,但三位獲獎者開發了描述和預測它們長期行為的新方法。同樣地,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無論是政治、經濟、人文還是技術,也是一個復雜系統,同樣遵循復雜系統的所有規律。本書的問世,在我看來,是作者為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復雜變化世界而提出的深刻洞見。
本書的三位作者都是各自行業的佼佼者,其行業背景橫跨經濟、技術與管理決策領域,其中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與肯尼斯·庫克耶共同著作的另外一本 2012 年出版的《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是當年國內大數據領域的開山之作,即使到了十年后的今天,仍有非常多的可借鑒之處。本書的另一位作者弗朗西斯·德維西庫的研究領域專注于決策、模型與數據,這三位作者的研究與實踐領域加起來,恰恰對應著這個時代所急需的認知能力與新型人機關系能力,能夠幫助我們學習不斷變化的認知框架,并借助計算機的能力,更好地應對時代的挑戰,并從中獲取最大的收益。
但是本書不是一本容易讀透的書。大家不要誤會,本書的語言通俗易懂,敘事框架清晰明了,理論也不是十分深奧,應該不是一本難讀的書,而這正是它的難點。我自己看書,習慣于去原著網站看一看其他讀者的評論,對于本書而言,來自全球各地的讀者評論就很有意思了。有說非常受益的,打足 5 分評價,但也有不少抱怨的,說是沒有多少新的理論,讀起來有些平淡,感覺沒有帶來驚艷的效果。我讀完這本書之后,盡管自己受益匪淺,但是也能理解這些讀者的抱怨,究其原因,可以總結為一句話:就是“想到”、“說到”與“做到”的矛盾。
這本書的很多觀點是近幾十年在復雜性科學與人工智能領域最新研究成果融合之后的實踐產物。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其實已經很難有所謂的全新觀點或全新理念;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過去幾十年我們已經有了太多的新概念、新理念,缺乏的是將這些新概念、新理念落地實施。這也是我在我自己的技術工作中常常面臨的、需要去解決的有關“想到”、“說到”和“做到”之間的矛盾之統一。其實這就是復雜系統的特征,也是典型的理論與實踐的差異。通俗而言,就是道理說得震天響,做起來總是不對勁。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矛盾呢?復雜系統論有一句源自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名言,就是“總體大于個體之和”,這是與還原論相對應的系統論基礎觀點。
在系統論的觀點中,盡管我們可以將一個系統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領域、每一個部件描述得盡善盡美,但當這些不同的元素結合在一起之后,由于復雜性系統的特征,它們就會產生融合、涌現與突變的新系統功能與形態。基于這個觀點,無論我們對于一個系統的各個環節描述得多么精確,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在這個復雜系統的實現過程中,需要“因人、因時、因地、因事、因勢制宜”地調整我們的預期,不斷優化我們的應對方案。按照本書作者的理念就是要不斷地構建、應用與優化我們的認知框架。因此本書是一本實證之后的建議之書。正由于它描述的是應對復雜性系統挑戰的方法,它本身就是靈活、復雜和變化的。它的精華不僅僅在于理論,也在于針對不同前提、約束條件與不同階段的不同應對方案。殊不知在這個巨變的時代,雖然想清楚已經很不容易,但是真正做到,也就是從理論到實踐還需要很多實證與糾偏的過程。這是復雜系統的特征,同時也是閱讀本書的難點。如果僅僅滿足于理解了書中說的一些概念和名詞就認為是讀懂了這本書,之后并沒有以“知行合一”的態度,下大力氣養成隨時構建、應用與優化框架的思維習慣,那么讀本書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本書還有一個特點,或許可以用“草蛇灰線,伏脈千里”來形容。由于集合了三位作者的學術功力與實踐背景,它的用典很多,除了本書作者原來已經出版的書,還有很多認知科學、哲學與人工智能領域的經典著作,比如《思考,快與慢》(丹尼爾·卡尼曼著)、《人類簡史》(尤瓦爾·赫拉利著)和《為什么》(朱迪亞·珀爾著)三本書中描述的理論以及漢娜·阿倫特、卡爾·波普爾、馬歇爾·麥克盧漢等振聾發聵的警世之言。但是受制于商業圖書的總頁數局限,篇幅有限,很多引用都是點到為止,但背后的理論與思想大都極其深刻和具備各個引用之間的關聯性。讀者們如果能夠在閱讀此書的同時,多花些精力從本書后面的注釋中挑選相關的文章與圖書繼續學習,我認為會受益匪淺。
當然,我們讀書永遠要遵循的是“盡信書不如不讀書”的原則。這本書是三位作者以自身經驗總結出來的應對復雜世界的框架思維,我們每個人有我們自己的特點,也有我們各自的時代與地域特征,無論讀多少書,無論讀什么書,最后我們還是要走自己的路。請讓我用本書中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
我們想象的邊界即世界的邊界(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