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框架思維
- (奧)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等
- 2753字
- 2022-05-27 10:59:33
刷新自己,拼命成長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關于認知和成長的思考。
什么是認知體系?
有很多人說,未來的競爭,很大程度是認知的競爭。一個人的認知體系越完整,越強大,就有機會走得越遠。
確實如此。但是,到底什么是認知體系?認知體系其實就是一套知識框架。當你有一套完整的知識框架,就不會人云亦云。
為什么總有些人隨波逐流,左右搖擺,就是因為沒有自己的體系。今天聽到這個人說覺得對,明天聽到那個人說又覺得好。沒有分辨能力,只好全部相信,甚至這些觀點是相互矛盾的。
久而久之,自己的腦子就是一團糨糊,也失去了獨立判斷的能力。沒有知識框架,就像作戰時忘了帶地圖,不小心卷入了一場巷戰,噼里啪啦打得熱鬧,但是打贏了嗎?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也不知道。什么都沒有結果。
沒有知識框架的支撐,即使有再多的學習,也還是一堆碎片。要在自己的心里種下一棵“認知之樹”。有了認知之樹,你就知道哪些觀點可以掛在這棵樹的枝干上,用來提升自己,哪些看法只是嘩眾取寵,可以拋棄。
這樣,你對于世界的看法就會是完整的、連續的、自洽的,而不是碎片的、割裂的、點狀的。接著,你才可以用自己的認知,用自己的知識框架,解釋很多問題,回答很多疑惑,做出很好的選擇。而構建自己的認知之樹,最基本的方法,是要先把樹根深深扎下去。
樹根,就是一些最基礎的道理和邏輯。這些道理,是公認的,是不言自明的,是盡量正確的。然后,再一點點延伸開來,長出樹干,最后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
大樹的根系扎得越深,大樹的枝葉生長速度越快,我們才會說這個人的認知體系越完整,認知水平越高。
商業的基本“認知”——時間維度
首先分享兩個對商業的基本認知。有了這些起點,才可以不斷延伸,做更多深度的思考,總結更多的方法論。
第一個是時間。時間是流逝的,是動態的,是演化的。世界會永遠變化。我們對未來要有預見性。思考任何問題,可以有很多維度,但一定不能少了時間維度。看任何事情,只要有了時間維度,就會有更完整的視角,就能看得比別人透。
比如企業管理。企業是有生命周期的。很多所謂成功企業的管理方法論,只不過是在過去高毛利下的瞎折騰。
因為處于創業期,企業正在高速增長,掩蓋了一切問題。如果一開始就用優秀的管理方法,企業會增長得更快。所以在創業期,最重要的方法論其實是找準賽道,找對戰略。不要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一開始找準了機會,可能比什么都重要。
但是到了第二階段的成熟期,就要比運營能力和管理效率了。戰略流程化,流程工具化,管理必須變得越來越成熟。否則,粗放的管理,無法讓企業生存下去。
到了第三階段,轉型期。商業的環境會一直變化,有些公司的產品和服務根本不再適合這個時代的用戶需求了。戰略和管理,都要變,尤其是戰略。
轉型,就是第二次創業。這時,戰略又變得很重要。如果找準戰略,轉型成功,企業會再獲新生,進入下一個成熟期,直到再下一個轉型期的來臨。如果失敗,企業就會死亡。
而轉型期的企業和創業期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包袱。過去的成功經驗、成功做法,可能都會變成阻礙。
怎么辦?
只有忘記、借用和學習。
忘記過去的成功經驗。借用過去的一些資源,不至于從零開始。然后不斷學習,而不是故步自封。
所以有些時候,判斷企業的好壞,我們首先可以從它的生命周期開始判斷,再判斷基本的方法論對不對。如果這些都錯了,那可能就全錯了。
因此,看待事物有時間維度的人,通常是認知更高的人。因為不會拘泥于當下,眼光能放得更遠。也許你只要多看一步,你的認知就會超過很多很多人。
商業的基本“認知”——創造價值,傳遞價值
第二個基本認知就是——創造價值,傳遞價值。用一個關鍵詞來描述:連接。越來越多的東西,被連接在一起。
有句話你一定知道:要致富,先修路。
為什么要修路?修路的本質就是連接,就是把偏遠的生產單元連接到交易網絡中。連接,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同樣也是未來的趨勢,而中間的部分,是連接帶來的變化。
連接,讓距離縮短。距離縮短,讓信息對稱。
信息對稱帶來了什么?所有行業被一切為二:創造價值和傳遞價值。
然后,就可以延伸出自己的方法論。
第一,互聯網的減法,就是降維打擊了傳遞價值的部分。
具體來說,是提升了這三方面的效率:信息流,資金流,物流。
互聯網把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分開了。當互聯網公司把這三個要素分開,就可以利用連接的優勢,分別大幅提高效率。
第二,說完了傳遞價值的減法,那創造價值的加法呢?
你想想,當傳遞價值的環節縮短,用戶和企業之間的距離也就縮短了,這意味著用戶的需求可以更快地反饋到企業,企業也能更好地為用戶服務。
怎么服務?
功能,體驗,個性化。
比如說,有人很喜歡吃小龍蝦。每次都能吃飽,這是功能價值。但是,如果不僅能吃飽,餐廳裝修得還很好,服務也很好,顧客的用餐體驗就會更好。而且,如果餐廳還能記住顧客每次喜歡吃什么,記住顧客喜歡坐哪里,那顧客就更開心了,這是個性化的服務。
再比如說,酒店里有一張床,休息是功能。但是,如果還有軟的硬的兩款枕頭讓我選,還提供免費早餐、健身房、游泳池,那我會住得更舒服,這是體驗。但是,有一次,我入住房間,房間書桌上放著一份《金融時報》,翻開到采訪我的那一頁,我被感動了,這是真正的個性化。
傳遞價值的減法,讓效率提高;創造價值的加法,讓服務更好。兩者加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用戶價值。
這就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一種認知體系。認知體系越完整,思考就越全面,也越有章法。相應地,你做的事情,就可能比別人好一點點。
但這好的一點點,在真實的商業世界里,可能就是搶跑一大段。一點點的認知優勢,都會被無限放大。
兩個建議
那么,最重要的問題來了,我們到底要如何提升和刷新自己的認知體系?
第一,建構和打碎自己的框架。
有一些人,是根本沒有自己的認知體系的。對于世界的看法,常常是一團糨糊,或者十分矛盾。怎么辦?先從自己工作的領域開始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
從工作領域開始的原因很簡單,這會讓你更有動力。你把工作搞得越明白,你的生活就會變得越好。看 20 本和工作有關的書吧。梳理出你認為最重要的 3~5 條原則。這些原則,應該成為你工作的思考方向和行動指南。
然后做筆記,輸出,親身嘗試,在真實場景中驗證和迭代。你會發現哪些原則是有效的,哪些原則是脆弱的。這個過程,你可能會懷疑自己,但是不要擔心。這是提升認知必須經歷的過程。建構,打碎,再重構。幾個來回之后,你的認知體系就會越來越完整、堅硬、有效。
樹根,越扎越深。枝干,越長越快。慢慢地,你就可以從工作領域延伸出去,對越來越多的事情形成自己的認知。
第二,再忙,也要保持成長。
這句話聽起來像句廢話。但如果第一條是讓你有提升的能力,那么第二條就是讓你保持提升的意愿,拼命提升和刷新自己。至少,要刷新自己 10 遍吧。刷新的次數越多,刷新的速度越快,我們的成長就越快。
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刷新自己,拼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