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明的歷史(十):東亞的開國
- (日)波多野善大編著
- 949字
- 2022-05-23 10:42:32
第四章
廣州與長崎
居留地
鎖國體制下,中國只剩下廣州、日本只剩下長崎作為對外貿易港口。但廣州和長崎的貿易并不自由,只能在嚴密的監(jiān)管之下進行。為此,政府特地設立了外國人居留地,即廣州的夷館“canton”①和長崎的出島、唐人屋敷。
由遍布炮臺的虎門海口進入,沿珠江回溯35海里便是廣州所在地。在距其數海里不遠處有個黃埔島,島的東南方上游有個叫“黃埔”的專門停泊外國貿易船只的場所。而外國人的居留地在廣州的西南城外,隔著珠江前有河南島,西南有花地島,外國人稱之為“canton”。
那些獲準從事對外貿易的商人,也就是“行商”(被特許從事對外貿易的商行稱為“洋行”,意思是對外貿易的批發(fā)商),在此修建的三層小樓鱗次櫛比。這些三層建筑,第一層用作辦公室、倉庫、廚房,第二層用作會計室、接待室、食堂,第三層用作臥房。外國商社租借其一用作自身商館。商館區(qū)域橫寬333米,縱深212米,前面的河岸處建起了公園,各商館橫寬20余米,縱深120米。三層建筑物向內排開。

這些商館并非全年都有外國商人居住,商館只是他們每年10月份到來年3月份船只入港“貿易季”這半年的居所,另外半年他們則退居澳門。
與之相比,長崎的出島(荷蘭東印度公司以每年55貫白銀的價格進行租借)只有其1/2不到的面積。出島為人造島,在海岸的南側形成了一個大大的扇形,長214米多,寬63米多,四周圍著土墻,通過橋梁與對岸相連。而裝卸荷蘭船只的貨物時使用的水門在西北側。
土墻內部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館,里面林立著被當作住所、事務所和倉庫的荷蘭風格建筑物,建筑物前面有一個小庭院。

長崎的出島
出島與夷館不同,荷蘭的商館館長(即甲必丹,葡語:capitao)與商館館員以及商館的傭人常居于此。館長在每年7月份荷蘭船只入港時進行輪換。
長崎的貿易對象除荷蘭外還有中國。中國船只在每年的春、夏、秋時節(jié)三次入港,其中既有來自中國本土南京、寧波、廈門、泉州、福州、漳州、廣州等地的船只,也有來自僑居安南、柬埔寨、暹羅、爪哇等地的中國人,即南洋華僑的船只。這使得長崎居留的中國人數量眾多。1688年(元祿元年),據說其人數已達一萬人。在鎖國后,長崎市內各町按順序成為宿町供眾多中國居留者旅宿。但是在1689年,幕府在長崎郊外建立了30700平方米(9300坪)的唐人屋敷,專門容納中國人。
唐人屋敷里林立著由土墻和竹籬圍起來的兩層建筑,除關帝廟等建筑外,還有雜貨鋪,大門外即為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