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明的歷史(八):明帝國與倭寇
- (日)三田村泰助
- 1369字
- 2022-05-23 10:41:03
龍鳳詔書
郭氏一黨到達和州之后,濠州的同伙孫德崖等人也為了食糧尾隨而至。
郭子興與孫氏積怨已久,一怒之下將孫抓了起來,而孫的手下又抓了朱元璋作為報復。因此,郭子興只能含淚放走孫氏,換回了朱元璋。但是他憤懣難解,此后不久就去世了。
正當眾人為繼承權爭奪得不可開交之際,他們收到了當時剛剛成立的亳都龍鳳朝廷的傳喚命令,龍鳳朝廷這樣做大概是為了了解事情緣由吧。結果是根據宋國皇帝的敕令,郭子興之子郭天敘被任命為都元帥,郭子興的妻弟張天祐被任命為右副元帥,而朱元璋被任命為左副元帥。
在此之前他們都被看作是雜牌軍,如今卻從勢如旭日東升的紅巾軍總部獲得了正式的承認。尤其是朱元璋,他被指定為序列當中的第三位,首次對內對外都獲得了名分。這件事情必須要大書特書。由此他與龍鳳朝廷之間建立了切也切不斷的關系,在此之后他用起了“宋國”“龍鳳”的年號,旗幟和戰衣也都染成了制式的紅色。
但是在明朝官撰的史書中卻記載,太祖完全未理睬小明王的任命,當時他說:“大丈夫怎能立人之下風?”③真是威風凜凜,然而這卻是徹頭徹尾的偽造,反觀之,這里透露著一股欲蓋彌彰的味道(基礎史料《太祖實錄》和其他的記錄都刻意隱瞞了太祖與紅巾軍之間的關系)。即使是不靠譜的郭子興,直到死前,若稍不中意,隨時都可以收回朱元璋的兵權。從人情道理上講,他也沒有充“大丈夫”的底氣。對于那個時候的一紙任命,朱元璋是發自肺腑地感到喜悅,這點可以從他后日的舉動看出來——朱元璋一直對小明王韓林兒執以臣禮,直至最后。

朱元璋使用龍鳳年號
生性正直的朱元璋之所以抱著改變社會的志向加入彌勒教團,大概是發現了教團廣受被壓迫民眾的支持吧。同時“復宋”這面旗幟也反映了天下的輿論所向——打倒蒙古人,漢人重奪政權。朱元璋侍奉小明王,由始至終守衛著這面旗幟,才最終掌握了天下,這便是個中奧秘。只會揮舞拳頭是無法取得天下的,必須要有順應民心的口號和行動。朱元璋在和州拜領的小明王敕書認定他為彌勒佛所選定的旗手,這件事情終其一生都在他心中留有深刻的烙印,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朱元璋離開濠州南下的時候確實是為了食糧。但可以想見,接到這份任命書之后,他重返初志,決心以改變世道為畢生事業。他從和州出發,橫渡長江,登上對岸土地后,便將所有船只的纜繩統統切斷,讓船只流走,徹底切斷了回頭路。這是因為他擔心,饑腸轆轆的軍隊一旦在這里獲得了充足的糧草,就有可能掉頭跑回去。
后來朱元璋回憶當時的心境時說:“我在動亂初起時就站了出來,當時只為了鄉土自衛。但渡江之后,看群雄的所作所為,他們只是一個勁地讓老百姓受苦。群雄當中,尤以張士誠和陳友諒為最。士誠仗著財富,友諒夸耀強力,而我自己什么可仰仗的都沒有,唯有不嗜殺人、信義為本、厲行節儉此三樣而已?!?span id="3dnigfl" class="super">④事實上,他也忠實地堅守了這些信念。
維持嚴正的軍規,犯法者毫無例外一律處罰,這就是他的信條。
不過,朱元璋所說的只是一些眾人皆知的道德。而這要變成有政治號召力的口號,還得有別的原因。關于這一點他什么也沒提。當時心滿意足的皇帝,已經不想再觸及這些了吧。其實相對于張之富和陳之武,他自己仰仗的東西是紅巾軍的使命、源自彌勒信仰的重整人世的事業心,是復活宋的任務。以這些為根基,才在實踐中產生了不殺人、不搶掠、行節儉、守信義等各條規范。這些全都是白蓮教或是明教所標榜的戒律。事實上,朱元璋是一個忠實的使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