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明的歷史(八):明帝國與倭寇
- (日)三田村泰助
- 1266字
- 2022-05-23 10:40:59
彌勒佛下凡
在華北民眾中風靡一時,改革了社會的宗教之本尊是彌勒佛。“彌勒”是梵語當中“慈悲之人”的意思,人們認為這尊佛會在佛滅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后現身世上。他的使命是重整這個污穢之極的濁世,將其變成樂土。
在日本提到彌勒佛,大家腦袋里都會浮現出其面帶神秘微笑的端坐之姿;但在中國,彌勒佛則是一個肥碩的、帶著福相的布袋神,這是一個民眾親近喜愛、從心里認可的形象。那么,這些人打著這位偉大布袋神的旗號,聲稱要重整人間,具體來說又要做些什么呢?
首先,應該就是打倒那些將民眾逼迫至悲慘深淵的貪官污吏,以及那些敲骨吸髓的有錢人吧。然后,發展下去,最終必然是要打倒這一切的背后元兇——政府和國家。
這種彌勒信仰認為未來必有樂土出現而對現實進行著破壞,實在是危險的宗教。
說到視現世為穢土從而向往凈土的思想,其中有一種叫阿彌陀信仰。這種信仰主張,在這個充滿痛苦的世界上,人們應一心一意地念佛修行,祈求在死后能借助阿彌陀佛的力量,往生其所在的西方極樂凈土。但是無知的民眾很難具體地想象出極樂的樣子,因此就需要人工地將其展現出來。因此,其信徒便會在神秘的夜晚,將善男善女召集于一堂,在明燈之下燃香、念偈,直到清早才解散眾人。這是因聽聞佛法而心生喜悅的法悅世界,完全能讓人感覺到這是通往極樂的入口。
從南宋到元代,以此凈土信仰為基礎的民間宗教有白蓮教和白云宗。他們主張禪與凈土教是一致的,在此基礎上又加入了彌勒信仰,甚至還引入了摩尼教的因素。
中國人將摩尼教稱為明教,這個宗教被認為是3世紀前后由波斯人摩尼所創,糅合了基督教、瑣羅亞斯德教、佛教的要素。其教義主張世界分為善的光明和惡的黑暗,而摩尼自己是來自光明世界的預言者和拯救者,為了改變世界而現身于當世。這種異國的信仰與彌勒信仰頗為相似,也被白蓮教吸收了進來。
信徒為了確保能夠前往極樂,必須嚴格遵守戒律:不食葷腥,不飲酒,還有不殺生,不蓄金錢,積極地將財富捐給教會。
因此,在宋元時代,白蓮教屢屢被當成“喫菜事魔”的邪教,遭到打壓。也就是說,這是侍奉惡魔的素食主義宗教,所以不能存在。政府方面擔憂如果士兵信奉了這個宗教,會成為老實本分的人,一個勁兒地只想攢薪水,軍隊可能就會喪失銳氣。當時被白蓮教徒指責為墮落的禪宗對其非常敵視,士大夫官僚也與禪宗同聲共氣。士大夫官僚接受的都是“男女七歲不同席”的教育,他們叱責男女通宵同坐的行為是擾亂風俗。但實際上,其真實原因是他們的女兒和侍妾一個個都變成了信徒,所以他們無法再坐視不理了。
政府、官僚、御用宗教就是這樣結成了利害一致的同盟,共同打壓白蓮教。元朝是支持信仰自由的,但卻出于財政方面的考慮對其進行壓迫。舉例來說,白云宗等宗教在某個時期曾一度擁有江南良田兩萬頃,元朝就慌忙將其禁止了。
但是,一旦打壓宗教迫使其轉入地下,就成了法難,結果反而是火上澆油。此后百姓信仰的重心就由溫暾的阿彌陀信仰轉變成了積極主動的彌勒信仰。
雖然在富饒溫軟的江南是阿彌陀信仰勢力強大,但是貧苦荒涼的華北,則是彌勒信仰的天下。
最終,元末時期,河南到安徽北部一帶爆發了以彌勒信仰為背景的宗教暴動。